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应用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癌变前的特征.方法:我院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5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评价病灶平均直径、病灶周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切除后标本病理结果等临床数据,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应用ESTD治疗有15例患者病灶切除率达到100%,根治性切除率86.7%,对于大面积食管早癌的治疗,相比于报道的ESD中整块切除率与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2%、70%,ESTD中整块切除率与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100%、81.8%,术后对患者随访恢复状况良好,复发率为1.72%.结论:应用ESTD治疗食管癌早期患者,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MRC和EMRL两种EMR技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病人(其中食管病变5例、胃内病变13例。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早期胃癌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增生性息肉7例、扁平腺瘤6例、不典型增生3例)。7例用EMRC、11例用EMRL技术进行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结果EMRC技术对食管平滑肌瘤、增生性息肉、扁平腺瘤、不典型增生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85.71%、85.71%,平均92.86%。而EMRL对胃早期胃癌,增生性息肉,扁平腺瘤,不典型增生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90.91%、90.91%,平均95.46%。结论EMRC和EMRL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癌前期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宽基息肉等均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作为一项微创内镜技术,可替代部分胃肠道早期癌肿的外科手术治疗,降低治疗费用,且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探讨护理配合在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剥离术(ESD)中的重要作用。回顾性分析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413例内镜下胃肠黏膜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不同性质的食管贲门狭窄选择治疗方法,并通过其方法及疗效给予评价.为不同的食管贲门狭窄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不同病因引起的狭窄分别采用三种治疗方式:(1)内镜下采用美国WiLson—cook球囊扩张治疗;(2)内镜及X线下行金属支架植入;(3)采用美国Microvasive Rigflex直径35mm球囊在内镜引导下扩张治疗.结果:美国Wilson-cood球囊扩张治疗,3例食管贲门癌有效.2例无效.术后贲门狭窄1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无效的2例食管贲门癌、1例术后贲门狭窄加上纵隔移位食管被拉狭窄患者金属支架植入均显效;采用美国Microvasive Rigflex球囊扩张治疗的2例贲门失驰缓症均显效.结论:食管贲门狭窄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狭窄性质、狭窄方式,患者身体状况耐受性、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5.
食管下段Schatzki环是指食管下段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或胃食管交界部近侧1~2cm处的黏膜或黏膜下薄环,可引起食管狭窄并导致吞咽困难、食物嵌顿和胸痛,症状严重者多可经内镜下治疗缓解。该文结合1例典型病例的诊治及文献回顾,提出在该病护理上应重视其长病程与其他食管疾病的鉴别,针对进软食后易发不适和大块食物易引起嵌顿的特点进行饮食指导,并总结了该病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及相关心理护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下段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例下段食管癌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其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与食管胃镜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超声显示全部病例均有食管下段壁不规则增厚、层次消失、黏膜层凹凸不平、不同程度的僵硬感等,有4例患者浆膜层连续性中断,病灶向外直接浸润,7例患者食道下段食管胃交界区同时累及,3例发现肝转移,4例后腹膜间隙淋巴结肿大.结论 超声检查能在食管癌诊断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食管胃镜检查难以进镜的食管癌,超声检查有其独到的优势,只要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耐心细致的操作就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下段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例下段食管癌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其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与食管胃镜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显示全部病例均有食管下段壁不规则增厚、层次消失、黏膜层凹凸不平、不同程度的僵硬感等,有4例患者浆膜层连续性中断,病灶向外直接浸润,7例患者食道下段食管胃交界区同时累及,3例发现肝转移,4例后腹膜间隙淋巴结肿大。结论超声检查能在食管癌诊断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食管胃镜检查难以进镜的食管癌,超声检查有其独到的优势,只要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耐心细致的操作就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治疗下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共175个病灶,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操作方法并按照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并发症、切除标本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06%,4.26%,19.15%,40.43%,22.34%,10.64%,2.12%.175个病灶均完整切除,治愈率100%.并发症:术中渗血5例(5.32%),以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延迟出血、穿孔、狭窄及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炎性息肉3个,增生性息肉67个,腺瘤性息肉104个,类癌1个.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下消化道肿瘤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探讨VEGF和nm23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VEGF蛋白和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0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蛋白56例高表达,19例低表达,1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3.33%,在28例正常黏膜组织中6例低表达,阳性率为21.4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食管癌组织中nm23蛋白24例高表达,23例低表达,43例不表达,阳性率为52.22%,在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23例表达,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2.14%,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癌旁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表达率64%(32/50)较有转移组的表达率37.5%(15/4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和nm2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由此表明,VEGF阳性伴nm23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VEGF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33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内镜进行诊断,患者肿瘤直径0.8cm~5.5cm.患者中直接套切11例,采用黏膜切除15例,针状刀玻璃切除患者4例,3例患者进行热活检.患者切除标本均行常规的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次33例患者中经过内镜治疗后30例患者成功切除.术后有2例患者创面发生出血,经过钛夹止血,有5例换成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经治疗后消失,无其他症状发生.患者手术后4周进行胃镜复查,并进行1~18个月随访,无并发症状复发.结论:应用内镜微创手术切除直径2cm的上消化道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长期输入为人体治疗用量20倍的争光霉素,没有引起大鼠正常的食管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但对甲基苄基亚硝胺引起的增生及癌前病变(乳头状瘤)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争光霉素对癌的发生也有阻断作用。争光霉素引起的食管异常上皮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核周空晕、核旁空泡、核碎裂等细胞的渐进性坏死和死亡。同时还看到上皮的液化灶与灶性的增生抑制区。重要的内脏器官除发现肾变性之外,其他未见异常。争光霉素对食管上皮的增生和癌前病变选择性的抑制与破坏作用,也为食管癌的予防性治疗提供一项有用的药物。争光霉素是我国自己生产的,与博莱霉素(Bleomycin)相类似的抗菌素,在临床上已证明对鳞状上皮癌,如皮肤癌与食管癌等有疗效。为了探索争光霉素能否阻断亚硝胺诱发食管鳞状上皮的癌变,特别是对增生与癌前病变有无抑制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38例胃癌患者血清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胃癌患者在不同分期、不同组织学分型及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胃部疾病从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逐渐进展,以及胃癌TNM分期的增加,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逐渐降低,CD8+,CD25+T淋巴细胞表达逐渐升高.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的临床效果,2006年8月至2009年4月对本院4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在腹腔镜下用超声刀进行食管裂孔疝游离后,应用腔内缝合器将补片钉合食管裂孔边缘,完成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并同期给予部分胃底折叠术。40例患者均成功地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Ⅰ型13例,Ⅱ型4例,Ⅲ型15例,Ⅳ型8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烧心返酸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胸骨后及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夜间睡眠时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手术用时70~17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10~110mL,平均20mL,均无输血。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住院3~30d,中位平均住院日为5d。对40例患者术后进行3~25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未发现食管裂孔疝复发病例及有关补片并发症的发生。证明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无张力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具有创伤少、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经食道吞钡及内镜检查诊断的贲门失弛缓症12例患者进行内镜下环行点状治疗后临床观察,治疗单次启动延续时间1~3 s,启动次数视局部组织凝固的深度而定,一般环行凝固4个点,深度0.2~0.3 cm为宜,术中局部喷1∶5去甲肾上腺素盐水10 mL,术后加用止血及抗感染药物及进流质饮食3 d,观察1周出院,所有病例1~3月内复查食道吞钡及胃镜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2例失访,其余10例患者均复查,临床症状消失,食道吞钡、胃镜下未见复发。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被膜食管内支架置入及姑息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高龄、晚期食道癌性狭窄患者,一次性直接置入网状被膜支架8枚.结果:8例均一次置入成功,随访2个月至20个月,患者吞咽正常.结论:食道支架治疗晚期食道癌性狭窄安全、有效,能迅速解除患者吞咽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复发的因素,根据复发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以期降低其复发率.以21例食管癌根治术病理切缘阴性而在术后3~33个月内发现吻合口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放疗后的复发率,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与肿瘤的恶性程度高、期别晚及手术范围不足等因素相关.术后纵隔区放射治疗未见改善吻合口复发的发生率.复发后适宜地采取手术或放射治疗,可以使少部分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17.
分析青年与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49例青年和98例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食管癌占同期食管癌的6.55%,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肿瘤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病理分期、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0%和2.0%,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青年人食管癌肿瘤病期偏晚,手术切除率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优于中老年组,两者在生存预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MMP20 in the process of esophageal cancer. RT-PCR,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MMP20.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normal esophagus tissues, results showed the common trend of the dramatical overexpression of MMP20 in the esophageal cancer tissues. The analysis of MMP20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clinical early stages of esophageal cancer by RT-PCR indicated that MMP20 was much more overexpressed in the esophageal cancer with invasion than in the early stages. This suggested that MMP20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It probabl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umor invasion.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究南蛇藤醇介导的 PTEN 过表达对食管癌细胞化学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构建食管癌肿瘤模型小鼠,使用南蛇藤醇(1、5 mg / kg)和顺铂(5 mg / kg)单独或联合对其进行瘤内治疗,观察其肿瘤体积变化和检测 30 d时肿瘤质量;免疫组化检测 Ki67,VEGF 和 Caspase 3 的表达情况。 用不同剂量的南蛇藤醇( 0. 5、1、2. 5、5、10、20、50、80、100 μmol / L)处理人食管上皮细胞系( HET-1 A) 24 h,CCK8 分析检测细胞存活率。 顺铂( 4 μg / mL) 预处理EC109 / DDP 细胞后分别用不同剂量的南蛇藤醇( 1、2. 5、5 μmol / L) 处理 EC109 / DDP 细胞,对照组用 PBS 代替顺铂,CCK8 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 检测细胞的侵袭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中 EMT 相关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Hoechst 染色检测细胞调亡情况。 结果 南蛇藤醇 1 mg / kg 和 5 mg / kg 处理后的食管癌肿瘤模型小鼠体内肿瘤质量和体积均显著降低( P< 0. 05) ;PTEN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0. 05) ;Ki67,VEGF 和 Caspase 3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 P<0. 05) 。 用南蛇藤醇(1、2. 5、5 μmol / L) 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EC109 细胞存活率和侵袭力均显著降低( P<0. 05) ; Ki67、PCNA、N-cadherin 和 Vimentin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 05) ;E-cadherin、cleavedPARP 和 cleaved caspase 3 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P< 0. 05) ;干扰 PTEN 后细胞存活率以及侵袭力显著升高( P<0. 05) ;凋亡率显著降低( P<0. 05) 。 结论 南蛇藤醇介导的 PTEN 过表达增强顺铂对食管癌细胞EC109 生长、侵袭和 EMT 的抑制作用,促进顺铂诱导的食管癌细胞 EC109 凋亡,从而增强顺铂对食管癌细胞的化学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55例患者的局灶性病变(黏膜形态异常,黏膜色泽异常)纳入研究,排除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既往有胃手术史患者.结果 病变轮廓观察: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BI最清晰,特别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胃小凹的形态观察结果: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对于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NBI具有绝对的优势,155例患者中发现轻度异性增生16例,中度异性增生7例,重度异性增生3例,早期胃癌3例.结论 NBI技术操作简单,能够清晰显示胃黏膜轮廓,经放大可清晰观察到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异性增生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