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虽然我们人类本身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几乎所有的其它灵长类物种却在衰落,它们中有许多正濒于灭绝。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使生物学家对它们感到兴趣。可是它们较低的群体密度和繁殖率,使之显得很软弱。1985年6月24~28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一次讨论会上,许多发言者总结了目前世界上大约200种灵长类动物的现况。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23,(8):4-8
<正>人类作为灵长类中的一员,长期以来一直对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热切关注。该方向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回答人类的起源问题,也有助于更多地了解我们人类独特身体结构特征的演变历史。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已经有能力通过基因来回答有关问题。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的张国捷教授团队,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研究员团队,西北大学齐晓光教授团队,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等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中心组成联盟开展灵长类基因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科学家在中国长江流域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距今已有5500万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灵长类骨架化石,也是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扫描技术对这具骨架进行了数字重建,他们发现,这种灵长类动物与科学界已知的其他任何现存或已灭绝的灵长类动物都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保护灵长类的意义西布莱(C.Sibley)和奥克斯(J.Ahlquist)最近对单考贝脱氧核糖核酸(single-copy DNA)的比较研究揭示,随着灵长类动物进化水平的迁升,这种遗传物质与人类共享的成分也从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和瘦眼镜猴(Loris tardigradus)的75%增加到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98.5%。一般认为,97%共享是两个种高度同源的指数。进化成分类上的接近,使灵长类动物成为医学生物学研究和药物试验不可替代的材料;人类认识自己这一重要、但成效也最少的科学活动领域的实质性进展显然有赖于对灵长类动物生  相似文献   

5.
1999年底,美同科学家运用人造双胞胎技术克隆出了灵长类动物──恒河猴。这表明复制(即克隆)人类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成。此前,人造双胞胎技术已被用来制造出双胞胎小牛,但从未被用于复制灵长类动物。该技术是指通过分裂早期胚胎细胞来制造多个完全相同的动物个体科学家们希望运用该技术来制造在遗传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动物,供研究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等人类疾病用。完成克隆猴工作的是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的杰拉德·夏顿教授等科学家。研究人员首先让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胚胎,并允许胚胎发育成包含2个、接着4个、最后8个细胞。然后…  相似文献   

6.
—个全球性动物保护组织最近宣布,由于栖息地丧失、遭遇滥捕乱杀等原因,几乎三分之一的灵长类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其中包括猿、猴等所有的灵长类。具体而言,在全球的所有394种灵长类中,有114种正面临灭顶之灾。在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中,有11种在亚洲,11种在非洲,3种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科学家指出,烧林开荒、滥伐森林仍然是导致灵长类栖息地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约90%的人类都是右撇子。而且这个比例不仅在各个文化、地域是稳定的,也许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都是稳定的。偏手性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质,而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中偏手性可能也是很普遍的。不仅于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多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也存在偏向性(偏爪性)。越来越多的证据激励着研究人员们去寻找人类以及其他动物  相似文献   

8.
1997年,我有幸师从著名灵长类动物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赵其昆教授,攻读"灵长类行为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据英国《科学家》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对灵长类动物能很快进化成为智能动物的原因,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挑战。为什么我们灵长类的祖先能够如此快地变得这么聪明,而其他动物却不能?迄今为止,最普遍的看法是,关键在于社会生活塑造我们的大脑。这一观点最近受到了一项研究的挑战。该研究认为,对灵长类动物变得如此聪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原因,乃是由于灵长类动物自身解决日复一日的寻找食物的需要所致。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5,(8):76-76
我们时常看到警察带着警犬在机场里巡视。警犬能用它那敏锐的鼻子找寻出隐藏着的毒品或炸药,与此相比人类只能自愧不如了。这说明了人类的嗅觉功能正面临着巨大的衰退。也许你会说,狗天生是靠嗅觉生存的。但是,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与人类同属的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嗅觉也比人类的灵敏。与猴子或类人猿相比,人类丧失嗅神经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处于古北界(the Palaeartic)和东洋界(the Oriental)两个动物区系的交叉地区,中国可能是东亚非人灵长类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灵长类的研究将成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某些领域的发展或突破,如人类疾病模型、药物开发、神经科学、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干细胞,以及治疗性克隆研究等。然而,中国要在生命科学的相关领域取得重要发展或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王晓萍  靳伟  于黎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10,55(32):3102-3106
灵长目疣猴亚科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包括4个种, 即滇金丝猴(R. bieti)、黔金丝猴(R. brelichi)、川金丝猴(R. roxellana)和越南金丝猴(R. avunculus). 除越南金丝猴外, 其他3个种都分布于中国地区6大主要山脉的高海拔地区(>2000 m), 是目前已知栖息地海拔分布最高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与其他疣猴亚科相比, 中国金丝猴物种有更好的适应于高海拔地区低温缺氧环境的能力, 是研究动物对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绝佳模型. 然而, 迄今为止, 从分子水平上对它们或者其他非人类灵长类的高海拔适应研究却非常缺乏. 瘦蛋白(Leptin)是一类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类激素. 它可以通过增加能量的释放、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拌性产热来增强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耐受能力, 在适应高海拔低温缺氧环境中的能量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滇金丝猴、川金丝猴和低海拔物种越南金丝猴以及其他疣猴亚科物种的Leptin基因序列, 探讨了Leptin基因在非人类灵长类高海拔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 在7个所研究的疣猴亚科物种中, 序列之间没有发现氨基酸替换, 表明高海拔金丝猴和其他疣猴亚科物种相比, 在Leptin基因进化模式上一致. 与以前在高原鼠兔中发现Leptin基因存在适应性进化模式的结果不同, 本研究表明Leptin基因在同样高海拔生存的中国金丝猴物种中并没有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鼠兔Leptin基因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进化模式并不普遍存在于所有高海拔动物中, 至少在中国金丝猴物种中. 研究提示, 通过研究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其他核基因可能会为进一步揭示中国金丝猴属如何适应高海拔寒冷缺氧的极端环境分子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李辉 《科学》2013,65(2)
正近来基于基因组学的遗传学研究成果颠覆了以往的古生物学和生物分类法,甚至动摇了传统的人类阶段进化论。我们将根据最新的遗传学研究成果,从猿类到现代人种来逐步重构人类的进化历程。长期以来,人类认为自己这个物种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应该脱离于动物界,是一个全新的类群。然而,随着系统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建立,生物学家认识到人类依然属于灵长类动物的范畴,与其他的猿类有着很近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的语言是怎样起源的?悦耳动听的鸟语或许为科学家提供了线索,有助于他们破解这个有关生命进化的最大奥秘之一。在大自然中,只有六类物种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复杂的发声能力,这就是:鸣禽、蜂雀、鹦鹉、鲸类动物、蝙蝠和人类。其中,人类的语言能力比其他所有动物——包括人类近亲的一些灵长类动物——都先进得多。不过,研究认为,孟加拉雀也具有非凡的"语言"能力,它们的鸣唱拥有一些简单的句法结构,它们能够创造性地将一些音调进行变化组合,形成复杂的曲调,  相似文献   

15.
岁末飘雪 ,家家户户、行行业业围坐火炉 ,盘点过去 ,寄福来年 ,已成亘古不变之势 ,生物医学亦然。基因不是万能的 ,要判断人类与生物的起源 ,需要基因与人类学、考古学的相互结合 ,否则我们有可能认错祖宗   灵长类动物黑猩猩与人的基因差异之大超过人与鼠的基因差异基因与进化在今年虽不像基因草图完成之初那么轰轰烈烈 ,但也斑斑点点 ,有迹可寻。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基因差异是人类基因组后的一大亮点。中外研究人员合作的“智能基因探索”研究发现 ,人和黑猩猩在基因序列上的差距仅有1 2 3 %。这是从黑猩猩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正>考古学家在吕宋岛发现了一个人类远亲物种——吕宋人的骨头,这进一步扩展了人类的家谱。在菲律宾的一个洞穴里,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族谱的一个新分支。研究人员声称,至少在5万年前,曾有一种现已灭绝的人类物种生活在现在的吕宋岛上。研究人员称这种物种为"吕宋人",这一古人类可能不到三英尺(约0.9米)高。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祖先是如何从头脑简单的灵长类动物中分离出来,从猿到人进化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的呢?答案也许可以从石器工具中去找……石头与石头撞击,碎屑四溅,我不由得往后退了退,但布鲁斯·布拉德利却是一脸平静,他始终专注地切削着手中尚未完工的石斧。在这间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放着各种石制工具,沿墙根高高地堆放着石块,  相似文献   

18.
<正>能否利用这种发展规模经济的能力来创造一个既利于人类又利于其他物种的未来呢?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都是通过改造环境来维持自身延续。从茹毛饮血到农业文明再到全球供应链,人类社会演化出了前所未有却可以改变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和气候的能力。如今,政治与经济的起伏跌宕也会像天气一样影响地球生态。尽管人类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相关性和互相依存性,可维持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的社会设置、发展过程和基础设施仍然如过去一样具有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7,(2):22-23
科学家指出,在没有人的干预情况下,过去的物种大约可以生存100万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在每100万个物种中有1种消失.自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增加了1000甚至10000倍.显然,我们正处在某一地质史上突发性的物种大灭绝中.要说明这个问题,也许再没有比已经消失了的动物更好的例子了.  相似文献   

20.
王永 《大自然探索》2011,(10):50-56
在东南亚大大小小的海岛上,生活着全世界体形最小的灵长类动物——眼镜猴。面对凶猛的捕食动物和残酷的种间斗争,小小的眼镜猴是如何依靠群体的力量得以延续至今?眼镜猴不为人知的隐秘生活是否能让我们一窥灵长类高度社会化生活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