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塔河油田12区原油属高含硫、高粘度、高凝点的特超稠油,在生产集输和运输环节,溶解在稠油中的H2S不断析出,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以塔河12区稠油中H2S的溶解特性为研究对象,研制了稠油中H2S溶解度测试装置,实验分析了温度、压力、含水及油品物性对稠油中H2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中的H2S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和含水的减少而减少,同时随原油密度减小而减小。实验结果可为重质原油H2S的脱除工艺提供技术支持,为集输系统H2S的安全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采用脱水剂强化超稠油脱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状况及原油的性质,对辽河超稠油进行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实验,并对脱水前后的超稠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脱水剂和破乳剂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否施加电场,脱水速度都明显快于目前辽河油田应用的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特别是电化学脱水工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利用脱水剂处理后的油品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金属含量显著降低,50℃时粘度降低幅度超过40%,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3.
采用脱水剂强化超稠油脱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状况及原油的性质,对辽河超稠油进行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实验,并对脱水前后的超稠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脱水剂和破乳剂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否施加电场,脱水速度都明显快于目前辽河油田应用的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特别是电化学脱水工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利用脱水剂处理后的油品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金属含量显著降低,50℃时粘度降低幅度超过40%,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状态的CO2对稠油或原油进行降黏,进而实现长距离管道输送是一项全新的稠油降黏输送工艺。采用实验手段和流体相平衡模型相结合对CO2在稠油中的溶解特性以及超临界CO2稠油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特性。且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误差较小,并确定了适用于超临界CO2在稠油溶解度计算公式和体积系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对辽河超稠油表观黏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超稠油的表观黏度是温度与剪切速率的函数,表观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来模拟各种影响因素与超稠油表观黏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了超稠油表观黏度的预测模型.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温度、剪切速率对超稠油表观黏度的影响,模型所需参数少、计算简单、预测精度较高,为原油管道工艺计算和管道运行提供了较精确的黏度参数.  相似文献   

6.
李玉英  李明  姜瑞祥 《科技信息》2010,(25):I0090-I0090
1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如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有热油管道输送、掺稀释剂等普通稠油输送方式,但未见有超稠油输送的先例。国内胜利油田滨南稠油热采区曙一区有含水超稠油集输的研究和经验,但对超稠油输送尚未有成熟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侏罗系不同原油粘度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粘度的各种因素。风城地区原油属于稠油—超稠油,纵向上原油粘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横向上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不同粘度原油其原油族组成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原油粘度变化主要受油气运移、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掺稀降黏是实现稠油、超稠油开采的重要井筒降黏工艺。基于对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工艺的研究和文献调研,综述了稀稠油配伍性、掺稀比、掺稀温度、掺稀深度等工艺条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的影响,对掺稀降黏工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深入认识掺稀降黏工艺,为保障现场生产和提升开采效益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加快浅层超稠油开采效率为前提,把浅层超稠油开采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重点论述浅层超稠油开采中抽油机的设计解决方案。实现小型机的长冲程、低冲次,实现大泵大排量深抽,提高排液速度,充分地高效利用在注汽时建立的注汽热焓,保证地面集输油的温度,延长稠油生产周期。通过解决目前在稠油开采工艺中,抽油机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延长机杆泵抽油设备的系统使用寿命,使之具有适应稠油开采工艺特点,同时也适用于稀油井和稠油水平井上,对油田产能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稠油井自偿式降粘技术解决了国内稠油超稠油开发中因粘度过高而影响产能的问题 .具体工艺是在井口设计安装了降粘设备 ,把不同比例降粘剂注入油套环形空间 ,降低了原油粘度和原油在井筒及管线的流压 ,提高了单井产量 .单井抽油时率由降粘前 80 3 %提高到 97 3 % ,降粘井周期产油量提高了 3 60t,抽油机耗电平均降低了 2 6 7% .该工艺流程简单 ,投资少 ,见效快 ,经济效益明显 .  相似文献   

11.
深层稠油油藏注天然气吞吐泡沫油流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层稠油油藏的有效开采是世界性的难题,天然气吞吐开采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天然气吞吐回采阶段泡沫油流的驱油特征研究尚不深入。本文采用考虑泡沫油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吐哈鲁克沁油田深层稠油油藏天然气吞吐为实例,从模拟网格尺寸、油藏非均质程度、注入气溶解速度等角度,对吞吐回采阶段的“泡沫油流”的渗流特征展开描述。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研究要建立适宜的网格模型才能反映真实的泡沫油流动态;注气气体扩散水平较高时,非均质的影响效果显现,气体优先从储层突破影响原油的生产;当注入气体溶解速率低时,微气泡少,影响稠油的流动性,累积采油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真空滤油机油中水分真空蒸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工业废油处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着重分析了真空滤油机油中水分真空蒸发的机理,指出了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尽量降低脱水温度、提高真空度,是达到真空条件下油水分离,即矿物油脱水目的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桩106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同时为了克服常规泡沫驱注气成本和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开展了低气液比氮气泡沫驱实验研究.泡沫驱油体系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泡沫驱体系0.2wt%DS2+0.5wt%Na2CO3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起泡体积570ml,析液半衰期590s),同时具有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1.4×10-3mN/m)和较强的乳化能力(最小乳化转速275r/min).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低气液比条件(0.2∶1—0.5∶1)下的氮气泡沫驱不但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2%—30%,而且还可以防止气体的过早突破,从而起到较持久的调驱作用.低气液比泡沫驱是提高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采收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稠油中的沥青质组分作为唯一碳源,利用选择性富集方法,从油田采出水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降解沥青质的菌株S,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菌株S与Genbank中Bacillus subtilis Bsn5的序列相似度达99%.利用菌株S对富含沥青质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评价实验,分析了其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菌株S作用后,稠油外观及组成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烷烃含量增加,沥青质组分降低,沥青质降解率达到34%;稠油黏度和密度也相应降低,降低程度分别为34.11%和4.57%;菌株S对稠油的作用,改善了稠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阶带油气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有稠油、正常油和轻质油,还有干气藏。稠油主要分布在断阶带上盘,正常油和轻质油分布在断阶带的下盘及断阶带之间。油气产层多,从石炭系到白垩系均发现油气。采用原油轻烃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判断该区油气源,指出油气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源岩,并指出各期油气的分布及次生改造特征。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史,建立了成藏模式,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渣油在超临界溶剂中,进行热解的流动型反应器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初步考察了大庆减压渣油重脱沥青油在超临界甲苯中的热解。结果表明,超临界溶剂中进行重油热解可抑制气体的生成和缩合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重油微反装置考察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主要产物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乙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 ;丙烯及丁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分别存在一个最佳温度点 ,且丙烯收率的最佳温度高于丁烯的。根据试验结果推导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动力学表达式 ,求取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指前因子及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18.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塔河缝洞油藏单井注气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采油效果,为将注气技术从单井吞吐向单元区块进行推广,有必要优化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方式。本文首先通过岩板刻蚀缝洞模型来研究不同气驱方式的产液特征、产液规律,在此基础通过具有类似缝洞结构的玻璃刻蚀模型开展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来定性解释上述规律产生的机制。板状模型物理模拟研究发现,缝洞模型水驱后以不同方式注气,第一阶段皆表现为产水、不出油;不同注气方式产油速度、采收率增值差别较大。从采油速度看,转单纯注气效果优于气水同注、气水交替和注泡沫;从采收率增值看,泡沫驱 >气水同注> 纯氮气驱 >气水交替。研究表明,水、气体、泡沫在缝洞介质中流动特征可概括为:气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泡沫高低都能走,上述驱替介质在缝洞模型中特定的行进方式决定了其对水驱剩余油的作用机制和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问题,采用有机合成工艺制备了CuPc有机半导体材料,并对其进行杂化处理和电极设计,形成了具有较佳性能的毒气传感器.以对甲基苯酚、4-硝基邻苯二晴为原材料,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N\-2保护和碳酸钾的催化作用下合成酞菁分子碎片,再以共溶技术合成了4取代对甲苯氧基CuPc.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CuPc和H\-2 PtCl\-6共溶在甲醇溶液中,杂化合成了有机半导体CuPc/H\-2PtCl\-6气敏材料.并采用多孔电极结构结合真空饺技术形成气敏薄膜型传感器.质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验证了合成工艺路线的正确性.电子扫描观察了多孔电极和气敏膜的微观形貌.气敏性能测试表明,CuPe/H\-2PtCl\-6对Cl\-2和H\-2S等有毒气体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变压器在线监测用的新型油气分离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子油气分离膜已广泛应用于变压器在线监测仪中,但这些膜的气体渗透率比较低,导致在线监测仪的响应时间和测量准确度不能令人满意。该文运用自由体积理论分析了膜油气分离的机理,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油气分离膜——M 40。设计了油气分离试验平台。该平台由油箱、温控器、色谱分析仪等组成。在此平台上将M 40与聚四氟乙烯、F 46、GP 100等3种膜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 40膜的渗透率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膜,可以在12 h内实现H2、CH4、C2H6、C2H4、C2H2、CO、CO2七种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的油气分离。M 40膜能够满足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