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小麦雌性不育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遗传规律,以小麦雌性不育系fs与育性正常的小麦品种或种的杂交一代和二代为材料,对其雄性育性和雌性育性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其杂种一代和二代的雄性育性正常,雌性育性在一代正常,二代多数组合出现1 4或1 16的雌性不育株,初步认为小麦雌性不育依试验亲本选材的不同表现为一对或两对隐性基因的遗传,雌性不育的表达可能涉及到两对主效基因的参与并且受环境的修饰.  相似文献   

2.
水稻光敏与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互作效应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育不育期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是目前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利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广博S,广培S杂交,将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在一起.进行了重组体的不育性和不育稳定性研究.安农S核不育基因使得重组型光敏不育系的不育性变得非常稳定,不同来源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互交杂种F2代光敏不育株率达70%以上,容易从中筛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低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将光敏不育基因回交转移到广博S和广培S中,得到与广博S或广培S相似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光广博S,光广培S,其不育起点温度提高.用光广博S(或光广培S)为父本与广博S(或广培S)杂交产生了不育起点温度极低的温敏不育F1代;用广博S与其重组型温敏不育近等基因系光温广博S杂交,其F1代不育起点温度也很低.研究表明,光敏不育基因与温敏不育基因重组,能够解决光敏不育系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短日高温下,光敏不育性对温敏不育性表现上位作用;控制农垦58S不育类型不育起点温度表达的遗传因子与安农S不育类型的很可能不同,建立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的带有光敏不育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重组型光敏不育系或者重组型光温敏不育系),用其作为父本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杂交,其F1代可代替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周年分期播种、短日处理和人工气候箱试验,对水稻短光敏核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和育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短光敏核不育系D38S具有一定的短日低温不育特性,它的育性主要受光照长短控制,受温度变化影响小,其育性对光温的反应表现为长日照诱导下可育;D38S在三亚从12月14日至3月27日有较长且稳定的不育期,适合进行杂交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 9s”、普通小麦“6 9”及不育系“C4 9s 87”与普通小麦“94 6 4”的杂种F1代雄性器官进行切片观察 ,发现其雄配子发育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间期到二分孢子时期绒毡层差异不大 .在减数分裂前期Ⅱ到中期Ⅱ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部分呈双核、三核增大细胞 ,部分出现核解体 ,而普通小麦“6 9”与“C4 9s 87/94 6 4”的杂种F1代中没有出现该现象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比可育系迟解体 .从单核早期开始 ,不育系小孢子发育不正常 ,表现为小孢子收缩变形 ,无核或有核细胞质稀薄 ,细胞核不能定向移动到萌发孔的对侧 .“C4 9s”败育的原因可能与绒毡层发育及液泡的动态性有关 .败育的高峰为单核期 .  相似文献   

5.
胞质对温光敏不育小麦育性性状表现的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以温光敏不育小麦C49-89S和绵阳29号组配的正反交组合分离世代在不同播期中育性平均值的大小,探讨了细胞质对温光敏不育基因表牵影响,结果表明:温光敏不育基因的表达不是通过胞质与细胞核互作产生的,但胞质对世界代育性平均值的大小能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在早播时存在,随着播期的推迟,温光条件的改善,这种作用表现不明显,讲座了胞质效应在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籼型光敏不育组合(32001S/明恢63)育性QTL位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籼型光敏不育(PSMS)系遗传背景的复杂性是造成籼型光敏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利用全基因组QTL扫描方法对一个籼型光敏不育组合(32001S/明恢63)的育性相关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在第2、3、7、9、11染色体上分别找到了与育性相关的QTL位点.QTL分析表明在(32001S/明恢63)组合不育性的表现牵涉多条染色体多个位点的作用,并且明恢63的基因型并不总是起育性恢复作用,这种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可能是导致该组合不育单株育性表现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小麦雌性不育系的胚胎学及其遗传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胚胎学机理,以普通小麦育性正常品种、雌性不育系4042及其F1的早期子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和统计,发现雌性不育小麦子房败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双受精障碍,占所有不育子房的50%以上,其次是早期的原胚虽然发育正常,但胚乳发育有不同方式的异常,最终导致子房的败育,雌性总不育率达93.3%.本文还通过比较双亲及杂种F1的幼胚发育,从胚胎学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小麦雌性不育性状受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省农科院旱作所、张家口市侯家庙乡、井陉县农业专科学校等单位进行了非T型小麦新三系的选育工作,已育成两种细胞质类型(A型和S型)的13个新型小麦不育系,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情况简介如下: 一、普通小麦(Tr·aestivum)细胞质类型(A型)的不育系 1、自然突变产生的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配组的HD9802S/湘早92和HD9802S/荆楚15的F1和F2代为材料,对这两个杂交早籼稻组合F2群体的花粉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比例,初步确定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雄性不育性由一对主效隐性核基因控制;同时根据F2群体花粉育性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征,推测其雄性不育性还受其他微效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damaging diseases of wheat worldwide. Growing resistant cultivars is the mos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way to control the disease. There are many resistance genes to stripe rust located on wheat chromosome 2B. Here, we propose a strategy to construct the recombinant wheat chromosome 2B with multiple resistances to stripe rust by making crosses between wheat lines or cultivars carrying Yr genes and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based on the reported information about resistance spectrum, chromosomal location, and linked markers of the genes. Pyramiding the resistance genes on 2B would afford a valuable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disease by cultivating varieties with durable resistance. The possibility, efficiency, and prospect of the suggested strategy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预测对小麦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相空间重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小麦条锈病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验中使用成都地区的气象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发病率作为模型的输出参数,对20例发病病例样本进行预测,得到了比较好的预测效果.实验中还与简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相空间重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结合的模型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简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因此本模型对小麦条锈病预测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PHI高光谱影像的植被光谱特征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植被冠层的光谱反射特征和诊断性光谱吸收特征。从连续统去除的光谱吸收特征中获得了波段深度、连续统去除后微分反射比、波段深度比和归一化波段深度指数等光谱特征变量。应用染有病害的多时相小麦PHI(Pushbroom hyperspectral imager)航空高光谱影像数据,分析了小麦病害对小麦光谱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运用微分光谱特征分析了监测小麦病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表明:冬小麦感条锈病的品种,顶3叶的病情指数(x)与小麦产量的损失率(y)的关系式为y=0.3646x;药剂防治条锈病的适期在旗叶始出至抽穗初期,在此期间小麦顶3叶的病情指数达3%时,即为防治指标;此时施药,仅施一次就能达到极显著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施加木霉可湿性粉剂对冬小麦田间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霉菌剂具有生物肥料的促生增产作用,是评价其作用功效的重要指标,但木霉的促生增产作用较少在大田环境下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功能的木霉可湿性粉剂处理冬小麦,平板稀释法计数统计各生长期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统计冬小麦出苗数和苗期生物量,在发病季节统计冬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病率,并在收获期精细脱粒统计产量。发现三种木霉都能在田间土壤中定殖并在小麦生长季内保持活性,其中收获期前土壤中T11 W的含量保持相对较高,而收获期时土壤中Tr01的含量最高。结果表明,LTR 2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20.97%,苗期生物量提高了54.59%,拔节期对纹枯病病情缓解了16.60%、对条锈病缓解了35.14%,收获期增产了4.83%。T11 W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46.77%,苗期生物量提高了59.43%,拔节期对纹枯病和条锈病的防治有消极作用,但收获期增产了37.79%。Tr01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50.00%,对苗期生物量无明显作用,拔节期对纹枯病缓解了36.49%、对条锈病病情的缓解无积极作用。三种菌剂对冬小麦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木霉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了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经分析2002年大竹县小麦条锈病突发流行的原因,主要是条中30、31和32上升为优势种群,导致绵阳系列的小麦品种持久抗病性丧失,以及2002年春季的持续低温天气和防治不力等因素.提出了大竹县今后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周期分析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病初侵染日期,流行盛期以及发生程度的内在规律,提取了周期项,证明了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利用周期项做延伸预报,经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4个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病品种郑315、CP87-26-12和91138-16-2-13-12,与感病品种豫麦49号杂交的F1代表现抗病,F2代抗、感单株的分离比例为31,表明这3个品种均携带1对显性抗病基因.N97189-2和豫麦18号的杂交F1代对白粉病表现高感,F2代抗、感单株的分离比例为13,由此推断N97189-2对白粉病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以水热合成的微孔TS-1分子筛为基体,通过有机碱改性处理制备了介孔MTS-1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N2吸脱附等温线、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形貌及表面特性进行了系统表征.数据表明,改性处理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在紫外光照射下,以罗丹明B(RhB)作为光催化降解探针分子,探讨了MTS-1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TS-1及M-TS-1催化剂对RhB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TS-1和MTS-1在反应初期表现出相近的催化活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MTS-1的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T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