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面积较大,分布广泛,普遍存在土地退化的现象,潜在的盐碱化问题严重,因此,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也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概况,针对土地盐碱化现状提出了多种改良盐碱地的治理措施,同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与Geo-CA模型的半干旱区土壤盐碱化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盐碱化是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利用地理元胞自动机对复杂系统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具有较强的计算与模拟能力的特点,以吉林省西部盐碱化土地为研究区,在GIS的支持下系统分析了土壤盐碱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Geo-CA的土壤盐碱化动态模型,模拟了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发生发展的时空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且趋势愈加严重。在漫长的治理过程中,盐碱化问题反复出现,因此,注重于从生态理论的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盐碱地的综合治理,继而实现生态化治理技术的成效发挥。本文主要以吉林西部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平原地区盐碱地治理的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平原盐碱地区的治理方式,一是平衡土地资源战略的运用,二是储量战略的调整,三是盐碱地治理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试析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宇 《科技信息》2007,(35):137-137
吉林省西部受人类过度利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地盐碱化近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地质环境、气候、水文、人为因素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地势低平、海水倒灌、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土地整理等活动可以改善盐碱地土壤条件.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改善土地灌排设施条件、安置排盐暗管等措施改良盐碱地.土地整理2a后,经过连续2次土壤调查,发现试验区内高含盐量盐土的含盐量降低到3 g/kg以下,但土壤pH变化不大;研究同时表明,土地整理改良过程也会通过灌溉等途径排出土壤中的养分,在后续种植中需要及时补充肥料.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引进耐盐植物改良该地区盐碱地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办法.但耐盐植物种类繁多,耐盐机制复杂,盲目引种只能加重生态破坏,因此,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现状调查研究,改良培育适宜的耐盐植物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现状、耐盐植物种类特点、耐盐机制以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黄河三角洲地区耐盐植物的研发及盐碱地植物改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土壤盐碱化问题制约着河套灌区绿色农业发展和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平衡协调,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改良盐碱荒地,使其能被有效利用,是当前河套灌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对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案进行了总结和探索,为河套灌区相近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提供有力的改良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举光 《科技资讯》2013,(34):213-214
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由于加大开发力度和实施土地整治,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浪费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一些土地利用问题:耕地质量恶化、"三化"现象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等。本文在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的几个重要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典型盐碱地改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甘肃省典型的盐碱地区域,分类探讨盐碱地成因,通过对两种盐碱地改良方式进行分析,得知在具体的地形条件及成盐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相应的改良效果。根据比较研究发现,目前甘肃省典型的两种成盐碱的原因以是地下水位太高,灌排不畅,盐碱水重复利用等引起的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成土母质自身含盐分较大,蒸发强烈,土壤板结等综合原因引起的土壤盐碱化。本次通过比较研究,因地制宜寻找切合实际的盐碱地改良方法,从而改善盐碱地现状,提高土地质量,增加群众收入。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碱化土地面积23,925.97km_2,是我国土地盐碱化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之一,大部分盐碱地没有开发利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大安试验区对松嫩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已全面完成任务.经国家验收、鉴定认为:对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生态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5种主要类型土壤中共采集土壤样品144件,对其中Hg、As、Cd、Zn、Cr、Cu、Pb、Ni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7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草原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重金属含量处于自然背景水平;从土壤重金属总量来看,土壤基本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中As、Cr、Cu、Zn、Ni、Pb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其潜在生态影响较小;而Hg、Cd主要以腐殖酸结合态等活性态存在,其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大;风沙土、盐碱土中Hg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而栗钙土、草甸土中Cd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西部燃料不足是引起土地沙化,碱化与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实施沼气,生态房共建的燃料工程,可有效地解决西部的燃料问题,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腿沙鸡Syrrhoptes paradoxus(Pallas)在吉林省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冬候鸟。2000年4月10日在吉林省镇赉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滞留种群,并找到1巢,内有3枚卵。从而证明此鸟有部分个体在本省西部地区繁殖。由此可认为毛腿沙鸡是吉林省冬候鸟和部分留鸟。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吉林省西部地区,应用GIS多边形叠置分析技术划分了6395个评价单元,选取了6项土壤退化敏感性指标,将土壤退化的敏感程度分为非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极敏感四级,采用层次分析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敏感性评价,并通过GIS技术实现评价结果的分区和可视化。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精度,吉林西部土壤退化以轻度敏感为主,中度敏感和极敏感次之,非敏感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份额最小。  相似文献   

15.
申得有  李升  高远  葛燕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4):10461-10469
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受自然条件及人类农业活动影响,流域内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样检测的土壤易溶盐数据及收集到的研究区往年土壤盐渍化相关数据,采用地统计学、GIS技术、动态度模型、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总结了研究区土壤盐渍化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时间尺度上的盐渍化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轻度、中度土壤盐渍化分布在流域中上游,重度、极重度盐渍化则分布在流域中下游;(2)整个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在1970-2010年间总体上呈加速恶化的态势,在之后的2010-2019年间,盐渍化程度呈波动式减缓的态势;(3)研究区内轻度和中度土壤盐渍化重心向西南方向及阿克陶及英吉沙一带移动,重度和极重度盐渍地的重心则往东北方向及伽师县和岳普湖县一带移动。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土壤盐渍化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拥有比较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是吉林省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利用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采取多种方式使吉林省民俗旅游合理发展。然而,吉林省民俗旅游在一些方面陷入了误区,必须加以引导,使其走出误区。吉林省民俗旅游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的农安地区,有大面积的碳酸盐渍土分布,是松嫩平原较严重的碳酸盐渍化地区。在该地区的碳酸盐渍土地基上的建筑物、道路、管网、水渠及桥梁等工程常常会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从而表现出腐蚀、不均匀沉降、开裂等不良现象。本次对农安地区碳酸盐渍土进行了现场取样,并对其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检测相应冻融后的碳酸盐渍土的超声波速后,分析含水率、含盐量及击实度对碳酸盐渍土超声波速变化的影响,探讨超声波速这种无损检测技术在碳酸盐渍土中运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吉林省西部6个主要湖泊中采集52套样品,对水中主要阴阳离子、Pb、Zn、Cu、As、Ni、Co、Ni、Fe、F等微量元素和酚、氰等有机物进行了测定,确定了水化学类型,探讨了水中溶质的来源,并对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查干湖、向海水库、龙沼、牛心套堡泡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月亮泡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大布苏湖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吉林省西部的湖水中F含量普遍较高,均超出了国家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198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土壤破坏、肥力下降,甚至会造成自然灾害,研究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障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模型,利用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安徽省1980、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40年来土壤侵蚀整体呈现先降低后略微回升的趋势,1980年侵蚀总量为6 510.92万t/a, 2005年降低到3 169.26万t/a, 2020年回升为4 205.01万t/a。安徽省整体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由北至南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强度及以上等级的侵蚀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丘陵山地区。安徽省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改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丘陵山地区。草地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