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家将故事与泰山有关诸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历史上杨延朗作为扈从武臣,参加了宋真宗封禅大典,将杨家将的成名广播于泰山,宋元之际泰山周边涌现的众多山寨及女杰,乃是“山东穆柯寨”与“穆桂英”艺术形象的直接源头;而明人笔记中红裳女子在泰山与杨六郎过招的情节,则是穆桂英故事进入杨家将传奇的一个关键链环。泰山周边众多杨家将遗迹的出现,实基于上述这一复杂而有趣、离奇却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东岳泰山“为古圣贤登临喻道之处,历代名儒硕士展履踵接,故自孔子《邱陵歌》而下,佳篇短制,美不胜罗”(《泰山述记》卷七语)。泰山作为中华名山文化的一个典型,其中与“名人”相关联的部分,更构成其文化主线之一。近年来泰山学界对这一文化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出现了一系列独具匠心、颇富新意的探研力作,如徐北文先生《石介及其泰山学派》(载《海岱小品》)、骆承烈先生《孔子与泰山》、孔繁信先生《终老泰山的杜善夫》、王传明先生《于慎行与泰山》(均载《泰山研究论丛》)等,皆开启了这一研究的先声。近出之袁爱国先生《泰山名…  相似文献   

3.
扇子崖为泰山西南一区,明中期以前可勾勒的历史基本与兵事相关;明清之际及以后,扇子崖突出的事象是信仰活动的肇兴及发展。虽然从现存史籍、传说、碑记等资料中难窥当时全貌,但结合泰山扇子崖民间信仰的现状,对其信仰活动肇兴之时的探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历史背景梳理泰山扇子崖的历史,描述信仰活动的肇兴,以为泰山扇子崖信仰活动的现状及转变等研究略述缘由。  相似文献   

4.
泰山,自古就是中国的一大名山,称魁五岳。有史以来,历代汉族帝王且不论,便是入主中原的异族帝王也每每封禅泰山,以求天地神灵保佑社稷福祚世代相传不息。然而,泰山之所以久负盛名、令人向往,却完全不是借助于那些帝王的声势,而实在是由于它那雄伟险峻的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8年纪念日,在泰山极顶的平顶峰上重立了一通石碑,上刻“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小天下”一语,出自《孟子·尽心》篇上,原文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意思是说,孔子登上沂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相似文献   

7.
周郢先生是泰安人,年甫不惑,却已研究泰山20余年,出版有《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文史丛考》、《泰山历史纪年》、《泰山通鉴》、《泰山志校证》等10余部学术著作,《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4月)是他最新的一部力作.全书近50万字,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尚君先生为之序,就其多年所知称道周郢求学"特立独行",治学"卓然自立而有著作成一家之言,在目前一般重点大学或研究院所也不多见".这一评价决非过誉.其实仅就泰山研究而言,周郢实是当今中国和世界领军人物之一,而他的研究却又不仅是泰山!《泰山与中华文化》是他近年研究泰山并扩展至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收获和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8.
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岳庙是泰山信仰的一大标志,历史上曾“东岳之庙,遍于天下”,其影响遍及中国本土的各个区域。若以各地东岳庙的创建、发展、影响进行分析,其庙祀传播从时间上可分为三大时段——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从空间上可分为三重地域——中原地域、江南地域、边疆地域。本文以此两条线索,对东岳庙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与分布试作考察。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16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主办的“齐鲁讲坛—齐鲁文化走进北京大学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举行,由魏建等三位学者分别作了“中华泰山与泰山文化”的专题讲座。“齐鲁文化走进北京大学系列活动”开办以来,共有多位齐鲁文化专家学者、艺术家开始走进北大讲堂,系统地讲述、介绍、阐释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中华泰山与泰山文化”是系列活动的第十三讲。这是泰山文化讲座首次走进北大,在北大校园内外引起较大反响。这里将讲座文稿选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沙畹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汉学研究大师,他曾二次来到中国,二次登上泰山,翻译《史记·封禅书》,他撰写的《泰山》一书是西方汉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泰山信仰文化的学术著作,他还对泰山石刻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泰山与冥界     
泰山作为中国实有山岳之一,五岳之宗,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神奇力量,古代地震引发的泰山崩塌被视为灾异的征兆;古人祭拜时的至敬之礼被形容为"五体投地,如泰山崩"。从印度佛典的翻译开始,泰山便被作为"地狱"的译语,从而促使泰山原有的民间冥界信仰和佛、道地狱观混合,产生一个具有井然秩序的官僚制度的地狱世界,并被作为现世生活的延伸而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2.
泰山府君,又作“太山府君”,最早在晋人干宝《搜神记》卷四所载胡母班被太山府君召唤的故事里,泰山府君被视为泰山主神.泰山府君信仰传入日本后被广为信奉,并与佛教思想、阴阳道交叉融合,形成了泰山府君祭,泰山府君祭在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最为盛行,祈愿对象“冥道十二神”亦逐步形成,对这个过程进行整理,从中可以再现平安贵族阶层的冥界信仰.  相似文献   

13.
咸丰朝以降,晚清官方的泰山祈雨(雪)礼出现了明显的变异.这一祈雨礼不再配有皇帝亲撰的祝文,从而在国家礼仪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泰山祈雨的结果不能及时如愿,清廷开始试用西方传来的农业灌溉技术,由此开启了泰山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去魅之路.然而,从此泰山祈雨礼逐渐沦为地方官员借以谋取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礼治”体制承载的君恩与公义.晚清泰山祈雨礼呈现的“去魅”与离心,表明“神道设教”之道难以应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政治文化信仰的陨落隐然成为晚清“礼治”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4.
在数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中,一座名山,一条大河,往往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带.五岳独尊的泰山正是这样一座文化名山.近年来,泰安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在搜集、整理和阐扬泰山文化方面兀兀穷年、成绩可观,为当代的文化积累和繁荣做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泰山出版社新近连为一装隆重推出的《全泰山诗》与《全泰山赋》,即为其中一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一系列关于泰山石敢当的传说既是对泰山石敢当信仰的诠释,又是民众心理的自然流露。对其传说进行解读,把握泰山石敢当信仰时间上的流传与空间上的扩布,这将更有助于探究泰山石敢当发展演变的过程,挖掘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对日本遣唐使在泰山的活动、泰山神与石敢当信仰东传日本、灵岩寺日僧邵元碑记,以及泰山文献在日本的传播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历史上泰山文化曾对东瀛之国产生过深远影响,泰岳一山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实具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泰山最大的特色是以她雄伟的自然形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华民族的社会人生、政治历史、哲学文化、世俗观念等各种意识形态因素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振荡、互相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凝聚”“支撑”的作用。其“凝聚”作用之持久,“凝聚’影响之深刻,使中国幅员内所有名山高山望尘莫及。 我国古代对民众群体的分布向有东夷、西夏、南蛮、北狄之说。据现有地下出土文物推测,在距今六千年以前,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各地,都存在着人的群体。因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传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日本社科界对泰山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是宗教信仰研究,其成果最多、最成熟,其中对泰山府君、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其次是研究唐传奇,尤其明清小说中反映的泰山信仰,另有对泰山信仰与当地民俗的关系的研究,中日石敢当信仰比较研究.谣曲《泰山府君》传播较广,而泰山诗歌主要在翻译介绍,汉诗中创作少,研究也少;散文方面主要体现在明治维新之后游记创作数量多,而研究少.此外,对泰山旅游方面的介绍、研究,近代以来渐多,是未来主要的研究趋势之一.最后,对泰山石刻书法的欣赏和研究较多,还有一些研究泰山封禅的论文和日本学者翻译、介绍泰山的译著.  相似文献   

19.
从我们村子的村头向西望去,可以清清楚楚地望见,在那远天边上,有一座雄踞大地的比蓝天还要更蓝一层的火山,这就是泰山。 这是说的晴天。可是有时候,泰山顶上会停着一片云,庄稼人就说是“泰山戴帽”,要下雨了。 我小时多病,为了保佑我能够“长命”,祖母和父母亲把我许为“泰山奶奶”跟前的“娃娃”。这样说来,我也算是泰山的儿孙了。 长大外出谋事,或解放后回莱芜故乡探亲,曾经多次路过泰安,路过泰山脚下,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未能攀登。这正如我在一首旧诗中说的,“岱下每经过,恨未一登临”。  相似文献   

20.
泰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泰山研究主要是泰山文化研究。如果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汪子卿编《泰山志》刊行算起,泰山文化研究也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明清期间的大量泰山著述,基本是史地资料性著作。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是在解放以后。八十年代以后,泰山文化研究进入黄金时期。一些比较松散的学术团体和实体性的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基本形成。无论是资料发掘、整理,还是理论研讨、开拓,均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对泰山文化、政治、历史、宗教、建筑、风景、金石、文艺等等方面的研究,均已全面铺开,并陆续产出相应的成果。《泰山大全》的出版可视为上述成绩的阶段性总结和检阅。在这个转折性时刻,有必要发问:泰山文化研究向何处去?人们已比较普遍地感到,看起来相当繁荣的泰山文化研究,却一直缺少总体的协调和规划,处于人自为战的小生产状态。各个领域的研究,大都方向欠明朗,选题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