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非线性显式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LS-DYNA为数值模拟平台,建立以橡胶为介质的三通管胀形的有限元模型,对管坯参数进行了优化.在轴向加压胀形的基础上进行反压的设计,并进行复合胀形数值分析;通过对轴向加压胀形和复合胀形的结果对比,表明复合胀形管件壁厚减薄更缓慢,壁厚分布更均匀,最终得到更大的支管长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后桥的缩径-胀形工艺,为得到合理的胀形加载路径,在缩径实验的基础上,使用ABAQUS软件对缩径-胀形工艺进行了数值仿真,确定了仿真过程中的边界条件以及加载方式,分析了不同的加载路径对成形过程的影响,考察了液压胀形的主要工艺参数,即液压与轴向进给量对成形过程的影响,得到了合理的加载路径. 仿真结果表明,缩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第1次胀形取胀形压力为常压47 MPa,第2次胀形取多线性加载路径,所得桥壳外形和尺寸较为理想;在第2次胀形时进行退火处理,胀形桥壳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所需胀形压力也较小.   相似文献   

3.
多通管接头反向加压成型新工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反向压力作用下的多通管接头反向加压橡胶胀形新工艺的成形方法、成形条件和成形过程,建立了胀形变形区的流动模型和速度图,用上限理论推导了求解成形力的近似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多通管接头橡胶胀形新工艺的成形能力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薄壁板材零件小圆角特征成形制造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其关键工艺参数为:预成形高度、预成形凹圆角大小和终成形胀形压力与背压凸模运行速度匹配关系.预成形高度决定了终成形小圆角的材料储备,预成形凹圆角的最佳值为充液拉深时凸模圆角可取的最小值,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预成形高度和预成形凹圆角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胀压复合成形过程力学模型,通过应力状态分析给出了不同胀形压力与背压凸模运行速度匹配关系下坯料圆角区变形状况.同时基于有限元模拟和工艺试验,研究了预成形高度和终成形胀形压力与背压匹配路径对试验件成形质量的影响,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并证明了该新工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厚壁双金属复合管外胀成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卸载理论对厚壁双层金属复合管在胀形成形后接触面上的配合性质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内、外管周向应变的变形协调条件,得出了胀形力pi与内、外管之间残余接触压力pc′的关系式.根据成形过程中残余接触压力的不同,得出了胀形力pi的工作压力范围.采用MSC.Marc对厚壁双金属复合管外胀成形工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胀形类成形工艺,可以在卸载后使不同材料的厚壁双层金属复合管材呈紧密配合状态.  相似文献   

6.
基于粘性压力胀形工艺,建立了薄板粘性压力成形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薄板粘性压力胀形成形过程中的厚向应变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了薄板粘性压力胀形的成形性能,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对不同粘度、不同加载速率以及摩擦系数情况下的粘性压力胀形成形分别进行了计算,讨论了这几种因素对成形性能的影响,为有限元方法在薄板粘性压力成形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紫铜长支管T型管复合胀形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包括冲头挤压力的公式与计算,试验中所用复合胀形模具结构和部分重要零件的设计与选取及试验结果。试验研究表明,复合胀形工艺能够生产出支管长度比较长的T型管;采用合理的模具结构,正确计算冲头挤压力、胀形内压力及径向反压力,使胀形区始终处于多压应力状态,是复合胀形工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连东  张涛  梁辰  刘助柏 《燕山大学学报》2002,26(3):209-212,215
提出了汽车波形套成形的复合缩径-胀形工艺,设计了成形模具;给出了胀形用弹性介质体积及几何形状的确定原则;建立了波形套复合缩径-胀形力学模型,基于实验研究计算了变形区的应变场及应力场。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国内凸形封头生产工艺中出现的制造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封头内高压对胀成形"的新工艺。通过分析金属封闭型腔内压力胀形机理,利用自编制MATLAB程序生成DEFORM有限元仿真控制命令流,将金属胀形过程的几何参数及温度场逐步导出,结合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计算,得到受气体压强作用下金属的内部载荷值,导入有限元模型中替换原有载荷值后启动有限元运算模块,进行下一步模拟计算。实现模型在非定向变载荷作用下的成形仿真,并得出主要参数的关系曲线,为气压胀形理论在封头成形领域的可行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确定汽车桥壳液压胀形极限成形系数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管坯复合液压胀形极限成形系数的数学表达式,确定了汽车桥壳复合液压胀形极限成形系数,为实际生产上确定成形次数和分配各道次的胀形系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款汽车接插件的L形插针制件头、尾部材料厚度不一致的特点,在分析其成形工艺基础上,制定了3种结构方案。经对比分析,确定采用27个工位级进模成形制件,通过4次连续拍打的方法实现厚料局部变薄,并确定了排样方案。实际生产试验表明,L形插针多工位级进模结构设计合理,在技术上,解决了插头尾部材料厚度连续渐变的难题,可满足制件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任晓丽 《太原科技》2014,(10):68-69
阐述了柔性连接器总成可靠性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及技术实现。重点论述了关键的技术设计、工艺实现,以保证柔性连接器总成连接可靠保证,有效地降低了乘员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对圆环形航空连接件成形工艺进行仿真模拟,从3种不同成形工艺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对所选工艺方案进行冲锻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冲头截面尺寸对凸台成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一冲头完成弯曲和凸台的成形,冲头截面尺寸在长宽方向均向外偏置0.15mm时成形效果最好,最佳冲头截面尺寸为5.3mm×2.15mm。采用上述截面尺寸的冲头成形出的零件,实验验证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3种应用于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EIS)集成连接的合用技术,详细讨论了一种独立于供应商可插入的方法来管理资源连接的J2EE Connector Architecture(JCA)体系结构,以及在该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部分:资源适配器(RA)、系统协议和通用客户端接口(CCI).基于以上连接合用技术设计了某公司外贸定单处理系统,以说明J2EE连接器在企业信息集成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快插式制动管路接头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利用橡胶密封圈和塑料卡环实现待插管锁紧的新型快插式接头结构.此种管接头与现行的螺纹卡套式管接头的连接方式相比,省去了常用的衬套、卡套和卡套式螺母三件套,是一种快捷、高效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FRC)栓钉-橡胶组合连接件抗剪刚度设计计算方法,结合已有文献推出试验,采用ABAQUS显式准静态求解技术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仿真计算结果与文献推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以橡胶套高度、橡胶套厚度、混凝土强度和栓钉直径为影响参数,分析组合连接件抗剪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现有栓钉抗剪刚度计算式拟合出SFRC栓钉-橡胶组合连接件抗剪刚度设计计算公式。结果表明:ABAQUS显式准静态求解技术能较好地实现组合连接件推出试验数值模拟;采用橡胶套包裹栓钉后会大幅降低连接件抗剪刚度,抗剪刚度最大降幅约为60%;当橡胶套高度为25 mm、厚度为2.5 mm时,即可显著降低连接件抗剪刚度;钢纤维混凝土强度对抗剪刚度影响较小;组合连接件抗剪刚度与栓钉直径近似呈正比关系;提出的抗剪刚度设计计算式能较准确预测钢纤维混凝土栓钉-橡胶组合连接件抗剪刚度,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篱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6):4070-4074
从SAP R/3与PDMLink之间的系统集成原理以及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可行的集成方案,并介绍了BAPI这种主要的数据交换接口,以及基于Java的SAP Java connector技术。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种新型实用的光纤活动连接器,它可用于快速现场安装。这种连接器由毛细管准直,机械装置固定,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获得了损耗0.5DB的活动连接器。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两栖装甲装备电连接器腐蚀失效导致的未发现故障(NFF)问题,从理论分析与电路仿真两个层面研究了腐蚀失效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析了盐雾环境下电连接器的腐蚀失效机制,建立了腐蚀电连接器的电接触阻抗模型和电路模型,分析了腐蚀失效状态下的电路特性,通过对不同阻抗值下的电路仿真,得出了腐蚀失效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电连接器腐蚀失效形成电接触阻抗,导致高频信号的传输产生失真。接触电阻的增加使信号波形幅度衰减甚至产生错误,而在一定范围内,接触电容的存在为高频信号提供通路,缓解了高频信号的失真。  相似文献   

20.
孙桂清 《科技信息》2010,(19):164-165
本文在对阶梯阻抗变换器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阶梯阻抗变换器结构进行了综合设计,并成功应用于宽带同轴波导转换器的设计中,使其频率范围扩展到40GHz~60GHz,驻波比小于1.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