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综述了脑卒中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现状和研究进展.笔者从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纤和抗凝药物以及神经保护药物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热点,分析了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选取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院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72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率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明显,能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由于房颤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不同,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需要联合抗血栓治疗,包括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如何选择最佳地抗栓治疗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组合尚不清楚,但已经确定的是,在房颤或ACS后规定的常规剂量和方案的组合导致出血率增加。本文旨在对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型抗脑缺血海洋新药989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型抗脑缺血海洋药物989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989静脉注射可明显抑制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对动物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延迟激光致小鼠肠系膜微血栓出现时间及降低花生四烯酸致小鼠肺栓塞的死亡率,提示989的抗脑缺血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由于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血栓性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临床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2017年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规模达235亿美元,由拜耳公司和强生公司共同研发的利伐沙班片以65.29亿美元的年收入入围同年全球前十大畅销药物榜单。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血栓药物市场销售额自2013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313.58亿元,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销售额位居首位,替格瑞洛片以68.95%的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抗血栓药物。替格瑞洛作为新型抗血栓药物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迅速。氯吡格雷的市场增速虽然逐年放缓,但销售额依然领先。国内抗血栓药物研发多以仿制药为主,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较少,主要作用机制是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药物。  相似文献   

6.
黄酮类天然药物有效成分通过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拟胰岛素作用、抗炎、抑制醛糖还原酶和抑制蛋白糖基化等途径防治糖尿病,并能抵抗血小板凝集、微血管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黄酮类药物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血栓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目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金标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其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和日益受到关注的氯吡格雷抵抗,使得其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对此,我们将氯吡格雷的代谢产物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化合物结合,同时优化其甲酯结构,得到了QR02001化合物.剂量为5 mg/kg的QR02001在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中表现出(99.2±0.68)%的抑制率,较同等剂量下的氯吡格雷有极显著的增加.在大、小鼠体内血栓模型中,同等剂量QR02001也表现出较氯吡格雷更强的抗血栓形成活性,但两者在出血时间方面并无明显差异.QR02001表现出良好抗血小板活性的同时并未增加其出血风险,证明了本研究的技术策略是可行有效的.1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作为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共识的抗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广泛.然而卒中患者在常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过程中仍有30%左右的复发率,临床化验发现此类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依然较高,说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目前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存在多种原因,基因多态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包括CYP3A4,P2Y12 受体,GPⅡb/Ⅲa 受体等,本文主要综述了氯吡格雷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检测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是研究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雪莲活血化瘀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本实验对沙门氏菌性“热毒血瘀”模型兔给药前后的血小板数、血小板电泳速率、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及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进行了检测。证明雪莲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正常兔和“热毒血瘀”模型元的血小板聚集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1.1±2.9%(±Sx)和25.6±2.7%(±Sx),且对模型兔血小板聚集性的抑制作用要比对正常兔的强(P<0.01);雪莲对亢进的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此外,雪莲还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及抗机体纤溶活性降低的作用。但雪莲对血小板的表面电荷无影响,对血小板的生成也无明显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雪莲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与其促进机体纤溶活性和降低血液凝固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用药规律及潜在机制。通过筛选CNKI、WANGFANG、VIP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从干预血小板聚集角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方剂,整理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IBM SPSS Statistics 25、IBM SPSS Modeler18等软件,分析药物配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关联规则,总结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核心角药配伍,应用TCMSP、 Genecards、OMIN、Drugbank、DisGenet、TTD等数据库检索疾病和核心角药活性成分以及对应靶点信息,选择 Venny工具获得疾病-药物交集靶点,利用 STRING 数据库获取相关文件,运用 Cytoscape 3.7.2 软件、Metascape 数据库、微生信网站等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GO KEGG通道富集分析以及气泡图的制作。通过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 抗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等主题词,收集整理处方 50 首,含109味中药,药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性味以温、甘、苦为主,主要归肝、脾、心经。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32个;确定核心角药为“川芎、红花、桃仁”,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其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主要作用于JUN、AKT1、TNF、IL6、TP53、MAPK1、CTNNB1、MAPK14、FOS、CAV1等靶位。通过metascape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着重在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等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剂多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辅以补气化痰散结,其核心药物对中活性成分主要通过干预 JUN、AKT1、TNF、IL6、TP53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抗AS,同时该研究为治疗AS中药复方的组方用药、优化组方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在正常凝血、病理性出血和血栓症中具有关键作用,由血小板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是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抗凝血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药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是开发抗肝纤维化药物的重要途径。人们发现中药柴胡成份柴胡皂苷d(SSd)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但是相关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体外诱导活化的HSC为肝纤维化细胞模型,探究SSd抗肝纤维化效果及其分子机制。结果显示,SSd能够抑制HSC增殖和纤维化相关基因转录,并且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和抑制线粒体能量代谢两条途径诱导HSC发生凋亡。本研究表明,SSd有希望成为抗肝纤维化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患者的出血风险,故对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和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血液病、心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抗凝药物的监测、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技术是临床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4.
银杏内酯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银杏内酯为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简称PAF)活性。文中对近几十年关于银杏内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药理学研究表明,银杏内酯(特别银杏内酯B)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银杏内酯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杏内酯为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简称PAF活性,文中对近几十年关于银杏内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药理学研究表明,银杏内酯(特别银杏内酯B)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杭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1例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介绍了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根据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分析,该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与其使用利奈唑胺相关.目前,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长疗程用药、肾功能不全、基线时血小板计数低是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药师应当加强药学监护,提高早期防范意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心脏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颈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描记聚集曲线,计算聚集百分率,最大聚集百分率及药物的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红花黄色素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连是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黄连对许多细菌、真菌以及病毒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近几年来,随着老药新用的提出,黄连抗癌、降糖、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药效不断被发现,其中降低血糖、调节心血管功能和抗癌作用是黄连药理研究的重点.随着对黄连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理机制不断地被发现,新配方和新制剂也将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抗炎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阳洁  刘华钢 《广西科学》2005,12(3):208-213
从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途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内第二信使、活性氧、一氧化氮、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核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等多个方面对当前中药抗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已发展到从炎症的不同途径和环节在分子水平对中药抗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对绝大多数中药抗炎作用的具体作用过程还了解得不够详细、全面,在基因水平的研究也还比较少。建议今后应该从与炎症有关的信号转导途径、AA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COX)异构酶及其下游的前列腺素(PGs)合成酶系和相应受体、磷酸二酯酶及其同功酶等更多的抗炎途径和环节对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即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多因素诱导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AD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只能减缓发病进程,无法预防和治愈AD。关于AD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毒性假说、神经炎症假说、氧化应激假说和乙酰胆碱能缺失假说等。自然界中真菌分布广泛,数量繁多且能产生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已有不少研究表明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成为抗AD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潜力。本文从AD发病机制假说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具有抗AD潜力的真菌来源天然产物及其相关生理活性或作用机制,为探寻新的抗AD真菌来源天然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