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SrO和SrTiO3作为缓冲层, 用激光分子束外延在Si (100)衬底上成功地外延生长出La1-xSrxMnO3 (x=0.1, 0.2, 0.3) (LSMO)单晶薄膜. 锐而清晰的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仪 (RHEED)的衍射条纹和持久的RHEED强度振荡, 表明LSMO薄膜是很好的二维层状外延生长. 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证明, 在Si基底上获得了很好外延生长的LSMO薄膜, LSMO薄膜为C取向的单晶薄膜. 并在室温条件下观测到很好的LSMO/Si p-n结I-V整流特性.  相似文献   

2.
层状钙钛矿锰氧化物(La1.2Sr1.8Mn1.8Co0.2O7)中的光诱导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诱导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弄清Mn基超大磁电阻(Colossal magnetoresist ance, CMR)材料磁电阻效应的物理机理, 还有可能获得一些新的并且技术上有用的效应. 研究了Co掺杂的Mn基层状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La1.2Sr1.8Mn1.8Co0.2O7的激光光诱导效应, 并与Nd掺杂的立方钙钛矿结构Mn基层氧化物(La0.3Nd0.7)2/3Ca1/3MnO3中的激光光诱导效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La0.67Ca0.33MnO3薄膜中的非欧姆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四探针法对不同倾斜衬底La0.67Ca0.33MnO3薄膜进行了不同电流下的电阻温度关系测试,发现了3个结果:①偏电流>1mA时,焦耳热作用使电阻温度曲线的转变点温度下降;②偏电流<1mA时,薄膜的转变点电阻随所加的偏电流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对欧姆行为的偏离(即非欧姆行为);③这一偏离随衬底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经过氧气氛高温退火的La0.67Ca0.33MnO3薄膜进行了测量,发现峰值电阻及峰值电阻的变化明显减小.初步分析的结果是:①大电流的加热效应是峰值温度偏移;②可能是晶界作为隧穿结导致了薄膜中的非欧姆行为.  相似文献   

4.
La0.7-xGdxSr0.3MnO3体系的输运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La位Gd掺杂对La0.7-xGdxSr0.3MnO3 ( x = 0.00, 0.10, 0.15, 0.20, 0.30, 0.40, 0.50, 0.60, 0.70)体系的电输运性质和磁阻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高掺杂时的输运性质发生异常, 在x= 0.50时, 发现了在ABO3结构中很少出现过的在Tc附近发生绝缘-金属相变之后又发生从金属到绝缘相变的现象; 对x = 0.60, 0.70体系在远离Tc的温区就表现为绝缘体. 这些反常行为归因于不同的磁背景, 即体系由长程铁磁有序向自旋团簇玻璃态、反铁磁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5.
采用脉冲电子束沉积技术在(100)取向单晶钛酸锶衬底上沉积出具有高取向的La0.67Ca0.33MnO3薄膜, 并用电子束曝光技术获得不同宽度的微桥结构, 对这些微桥结构的输运性能进行了研究. 当微桥的宽度为2和1.5 μm时, 与大面积薄膜相比, 其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TP变化不大. 当微桥的宽度为1 μm时, TP降低约50 K. 当微桥宽度减小到500 nm以下, 没有观察到金属-绝缘体转变. 对不同宽度微桥的磁电阻曲线进行分析发现, 随着微桥宽度减小, 低场磁电阻也变 小, 高场磁电阻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TiO2薄膜和La2O3掺杂的TiO2复合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等材料表征方法研究La2O3掺杂对TiO2薄膜的结构及抗凝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2O3掺杂促使TiO2晶粒沿金红石相(110)晶面择优生长,能细化TiO2纳米晶粒的大小,使薄膜的光学带隙由2.85 eV提高到3.2 eV。血小板粘附实验表明La2O3掺杂的TiO2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血液相容性能;分析了复合薄膜的抗凝血机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Dy的高掺杂La0.7-xDyxSr0.3MnO3(0.40≤x≤0.70)体系的磁性, 随x 增加体系表现出复杂的磁化强度-温度(M-T )关系: 对x = 0.40的样品, 低于TN时存在AFM相变, 高于TN时ZFC和FC的M-T曲线表现出典型的自旋团簇玻璃态行为; 对x = 0.50的样品, 低于TN时FC的M-T曲线出现负的磁化率, 而ZFC的M-T曲线出现一个谷, 且谷值为正; 对x = 0.60和0.70样品, 两者ZFC的M-T曲线类似于x = 0.50样品, 但FC的M-T曲线没有出现负值. 这些奇特现象被Néel的双格子模型结合典型温度下的磁化强度-温度关系很好的解释, 分子场理论对x= 0.50样品负的磁化率给予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了室温下Tb0.3Dy0.7(Fe0.9T0.1)1.95 (T = Mn, Fe, Co, B, Al, Ga)合金中ⅢA族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T替代Fe对晶体结构、磁致伸缩、内禀磁致伸缩、自旋重取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不同金属T替代Fe, Tb0.3Dy0.7(Fe0.9T0.1)1.95合金具有相同的MgCu2型立方Laves相结构. ⅢA族金属B, Al, Ga替代使磁致伸缩λs下降幅度较大, 同时发现Al, Ga替代使磁致伸缩容易饱和, 表明Al, Ga替代可降低 Tb0.3Dy0.7(Fe1-xTx)1.95合金的磁晶各向异性, 而过渡金属Mn, Co替代Fe使Tb0.3Dy0.7(Fe1-xTx)1.95合金磁致伸缩λs 下降幅度较小; 不同替代金属元素, 对内禀磁致伸缩l111有不同的影响. Mössbauer 效应表明, Al, Ga 替代使 Tb0.3Dy0.7(Fe0.9T0.1)1.95合金的易磁化方向在{110}面逐渐偏离了立方晶体的主对称轴, 即自旋重取向, B, Mn, Co替代未使易磁化轴发生明显转动.  相似文献   

9.
通过磁化强度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研究了Nd0.5Sr0.5Mn1&#8722;x(Gax, Tix)O3(0.04≤x≤0.4)体系的磁特性.发现用少量Ti替代Mn就完全破坏了系统的电荷有序(CO)相,并诱导出团簇自旋玻璃相,这显示了一个CO的坍塌和自旋有序(SO)相增强的过程.然而,用Ga替代Mn将导致系统CO 相的融化.研究还发现,随着Ga替代的增加,CO相逐渐被抑制,但残留的CO相总是存在;而且在低温区反铁磁(AFM)CO相和铁磁(FM)SO共存.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磁化强度-温度(M-T)曲线中磁化强度的急剧上升,并把这个反常现象归因于CO区域内从倾斜的AFM SO到FM SO的相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固相合成干冷空气淬火法,合成了一系列Y3+掺杂的LiV3-yYyO8 (y=0,0.01,0.03,0.05,0.1,0.2)正极材料.XRD结果表明,Y3+掺杂量不同对LiV3O8结构的影响不同.适量Y3+掺杂能保持LiV3O8的原有结构,增大其d100值,同时降低材料的结晶度.当Y3+掺杂过多时,样品中会产生YVO4杂相.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CV)及交流阻抗(EIS)测试结果表明,Y3+掺杂虽然降低了材料的初始容量,但适量的Y3+掺杂能稳定材料的循环性能.电池存放实验表明Y3+掺杂还能提高电池的存放性能.在高电压下存放15d后,掺杂样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4.2%,高于未掺杂样的88.2 %.  相似文献   

11.
Pulsed laser photolysis/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LP-LIF) is utilized to measure rate constants for C2(a3Πu) reactions with NO, N2O, O2, H2 and NH3. Multiphoton dissociation of C2Cl4 at 266 nm is employ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2(a3Πu) radicals. The C2(a3Πu) concentration is monitored by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0, 0) band of the (d3Πg&#8596;a3Πu) transition at 516.5 nm. C2(a3Πu) removal rate constants for the reactions are determined as kNO = (5.46 ± 0.10) × 10-11 cm3 molecule-1 s-1 , kN2O = (1.63 ± 0.20) × 10-13 cm3 molecule-1 s-1 , kN2O = (1.58 ± 0.16) × 10-11 cm3 molecule-1 s-1, kO2 = (5.92 ± 1.00) × 10-14 cm3 molecule-1 s-1, kH2< 1.0× 10-14 cm3 molecule-1 s-1.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C2(a3Πu) reactions with H2 and NH3 proceed via the hydrogen abstraction mechanism, barriers exist at the entrance channel of the reactions of C2(a3Πu) with H2 and NH3.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一种具有钙态矿结构的Ag修饰的La0.6Sr0.4MnO3催化剂,实验表明这种催化剂对低浓度乙醇完全氧化的催化活性高于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O2-TPD谱表明,Ag+对La0.6Sr0.4MnO3表面的修饰可以增加催化剂表面O22-/O-物种的量,从而有利于对乙醇的完全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烧结法合成了同时掺杂氟离子和钴离子、具有单斜LiV3O8型结构的锂钒氧化物样品.通过充放电循环实验、循环伏安实验、XRD衍射和热分析对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理论组成为Li1.38V2.99Co0.0107.98F0.02的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为233 mA·h/g,4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为192 mA·h/g.在充放电过程中,同时掺氟和钴的样品的放电平台电压较高,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4.
用美国Berkeley-Illinois-Maryland Association毫米波射电干涉阵在2.7 mm和3.3 mm波段对W51云核进行了观测, 给出了CH3CN (J=6-5, K=0,1,2,3,4), CH3OH (15-2-151 E), HCOOCH3-A (71,6-61,5), HCOOCH3-E (71,6-61,5)和13CS (2-1)及2.7 mm (110 GHz)连续谱的成图观测结果. 根据观测谱线的强度, 计算了W51云核的不同区域的CH3CN, CH3OH, HCOOCH313CS的总柱密度和丰度.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Nd(OH)3,Co3O4和Nb2O5纳米粒子以及Nd(OH)3-Co3O4-Nb2O5纳米复合掺杂和传统复合掺杂BaTiO3基陶瓷,研究了掺杂剂的粒径对BaTiO3基陶瓷的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并对纳米掺杂和传统掺杂BaTiO3基陶瓷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掺杂剂的粒度对BaTiO3基介电陶瓷的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有较明显的影响,特别是纳米复合氧化物掺杂能够促进烧结中晶粒"芯-壳"结构的形成,能有效地抑制晶粒长大并形成细晶结构,从而显著地降低烧结温度,提高介电常数、降低介电损耗,改善BaTiO3基陶瓷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嘧啶环二炔氮桥C60衍生物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成了嘧啶环二炔氮桥C60衍生物C60NPD ,研究了在532nm、脉宽 8ns条件下的非线性光学特性。通过Z-扫描实验发现C60NPD有很强的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折射,并获得了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χ(3) 。同时也研究了光限幅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60NPD有较低的光限幅箝位值。  相似文献   

17.
液相催化氧化净化烟气中SO2和NOx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e2+,Mn2+,Zn2+,Al3+4种金属离子进行了催化氧化SO2和NO废气的实验.对循环吸收液的酸度、催化剂浓度最佳配比及操作条件的改变等对SO2和NO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Fe2+,Mn2+,Zn2+,Al3+质量分数分别为0.5%,0.2%,0.5%,1.0%,气体流量为0.1 m3/h;循环液流量为6~8 L/h时,SO2和NO催化氧化效率分别为95%和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角化由强场方案和无耦合的三角基建立的三角畸变的八面体场中的d3离子完全能量矩阵,对Gd3Sc2Al3O12:Cr3+在低温下的能谱及波函数进行了拟合计算.同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部分能级的影响,定量地显示了能级分裂的影响因素.利用得到的波函数,采用光谱热移位理论,对Gd3Sc2Al3O12:Cr3+的R线热移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各项计算结果均与实验符合较好,进一步反映了热移位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9.
纳米CuO/TiO2的光催化降解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掺杂铜离子的纳米TiO2粉体,并利用XRD和TEM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对罗丹明6G 溶液光催化降解反应,研究了固定化纳米CuO/TiO2粉体的光催化性质。实验表明,固定化纳米CuO/TiO2粉体的光催化性高于固定化纳米TiO2粉体。其机理是铜离子掺杂后提高了TiO2对氧的吸附能力,减少了纳米粒子表面光生电子与光生空穴的复合,从而加速了光降解反应。另外,将其用于污水处理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2年9月~2005年8月的HALOE资料,对我国低纬高原地区上空平流层中NOx,O3等大气痕量气体的混合比垂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本区域不同高度上NOx混合比与全球同纬度进行了比较,同时对NOx随时间的演变特征,NOx的变化周期及NOx与O3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NOx,O3混合比先随高度增加,到极值时又逐渐减小;在极值高度上,各个季节NOx,O3的混合比值都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②在5 hPa以上,春季NO混合比与同纬度地区的纬圈平均相比其值更高,各个季节NO2混合比的总体趋势都要比同纬度地区低;③在100,10 hPa和1 hPa上,NOx混合比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各不相同的;④NOx具有准2 a周期变化;⑤在10 hPa附近,NOx与O3存在较明显的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