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矿业开发对促进甘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著升  王侠 《甘肃科技》2006,22(6):9-10,26
甘肃省甘南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种齐全,笔者认为若要加快甘南地区经济发展,就必须营造好“三个环境”,加大矿业开发力度,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实现由资源效益型向管理效益、科技效益的根本转变,才能促进甘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论从生态安全或社会安全而言,均超出了甘南本身,具有全国性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南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对甘南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所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兴办特色体育赛事、积极推动民族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强化体育设施建设等策略来大力发展甘南民族体育产业。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众多的考察家对甘南藏区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考察,指出了甘南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开发甘南、保护环境的诸多措施,对甘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论甘南高原的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甘南高原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甘南高原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逐渐向陇南山地过渡 ;北部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相接。地貌类型为山地和高原。依自然特点 ,全区可分为西部高原区、南部高山狭谷区和东部山地丘陵区。境内海拔在1172m(舟曲瓜子沟口)~4920m(迭山主峰)之间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 ,是仅次于祁连山的全省海拔最高的自然区[1 ,2]。甘南高原区年均温度1~13℃ ,大部分地区在3℃以下 ,寒冷湿润是甘南高原区的主要气候特征。高原主体部分≥10℃积温持续期…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甘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困难: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农村贫困面仍然较大;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牧业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仍较狭窄等;并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甘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甘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发展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threat)进行分析,为甘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南高原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甘南高原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逐渐向陇南山地过渡; 北部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相接。地貌类型为山地和高原。依自然特点, 全区可分为西部高原区、南部高山狭谷区和东部山地丘陵区。境内海拔在1172m(舟曲瓜子沟口)~4920m(迭山主峰)之间,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 是仅次于祁连山的全省海拔最高的自然区[1, 2].甘南高原区年均温度1~13℃, 大部分地区在3℃以下, 寒冷湿润是甘南高原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2008年MODIS植被指数和同期野外调查数据,建立草地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遥感监测模型.根据七种草地类型多年平均根冠比对2006-2008年甘南草地生物量(地上+地下部分)进行了估算,比较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模拟效果,绘制了甘南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不同地区、海拔高度和草地类型的草地生物量特征,探讨了甘南地区草地生物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2006-2008年甘南草地生物量分别为3.784×1013,3.527×1013,3.26×1013g,其空间分布具有白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没有消除噪音的情况下,用月作为时间尺度的模拟效果较好;甘南草地生物量在3000~4000m处的产量最高,占草地总产量的84.69%;2006-2008年甘南草地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年均减少速率为97.91 g/(m2·a).  相似文献   

10.
论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文化扶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结构极不平衡,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旅游开发与文化扶贫在甘南州并行不悖。旅游流的产生、壮大,给甘南州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带来直接影响,并由此激励出甘南州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实现旅游开发的文化扶贫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 畜牧业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州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州草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0.28%,年牲畜饲养量在350多万头(匹)只,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2.6%,畜产品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可见畜牧业的状况如何,对甘南民族经济的整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南高原低云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南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4年到2013年的低云观测资料,对其40年低云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地区低云分布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征;月际变化表现为1-9月呈上升趋势,10-12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表现为甘南各地分布均呈上升趋势,原本云量较多的地区云量增加也更明显;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降水、水汽压、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水汽压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弱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东城 《世界知识》2014,(1):80-80,F0003
<正>从1996年南海岩第一次去甘南创作了大批以藏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开始,到藏民生活中去就如同他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每年春节过后、正月十五之前,大半时间他在甘南会会老朋友,积累创作素材,至今已经20余次。在南海岩的作品中,通过藏民形象的转变,见证了藏区的发展。1999年南海岩的《阳光璀璨》、《净土》分别获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画大展铜奖后,2001年《虔诚》又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随后他又先后创作了  相似文献   

14.
甘南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地位。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等因素影响,甘南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类生态问题十分突出。针对甘南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甘南高原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南高原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建立了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了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并提出了促进甘南高原农户生计转型的建议.结果发现,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资本存在空间异质性,纯牧区农户生计资本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农区最弱;农户的生计策略存在空间分异,农区农户生计策略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弱;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半农半牧区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最强,纯牧区次之,农区最弱.  相似文献   

16.
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甘南高寒草甸依据小生境共设9个采样点,用活体观察法和固定染色法对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54种,分别属于3纲9目21科27属,其中包括5个国内土壤纤毛虫新纪录种和5个未定名种.广布种为僧帽肾形虫(Colpoda cucullus)、长篮环虫(Cyrtolophosis elongata)、长圆膜袋虫(Cyclidium oblongum)、尾瘦尾虫(Uropleptus caudatus)和小尖毛虫(Oxytricha minor).下毛目、肾形目和前口目为甘南高寒草甸优势类群;侧口目为稀有类群.研究结果表明,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物种较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相似文献   

17.
郭致慧 《甘肃科技》2010,26(17):183-184,178
从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甘南、临夏两州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诸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甘南州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分别在甘肃省和全国范围内选取相关地区作为参照对象,建立区域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竞争力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甘南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产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甘南州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鼢鼠土丘植物演替趋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作者提出的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分析了甘南亚高山草丹上鼢鼠土丘植被演替趋同发展过程;发现在演替初期群落异质性稳定地下降,而后期又开始上升;说明了在早期演替群落趋同发展,而在后期又开始有离散化的趋势;对本文所得结果,作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景峰  焦继荣 《甘肃科技》2009,25(5):10-11
甘南藏族自治州近年来把开发利用水电资源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业强州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主渠道的作用,使水电开发在满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用电、防洪、供水、以电代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能源构成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水电开发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使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旅游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建议避免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利益,采取综合手段进行整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