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覃慧卉 《科技信息》2011,(24):I0157-I0157
《失物招领处》是西格弗里德.伦茨的最新力作。本文主要从安静平和中的矛盾以及失去和找到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小说主人公在寻觅中自我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堪称英国另一位多产的"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一位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诸多思想影响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男主人公身上得以彰显。本文立足文本分析,探索男主人公裘德身上所体现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即传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意识规范性与意识自发性的矛盾以及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与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道德冲突同符合契,二者都源于经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哈代对裘德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见证了同一时期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初稿写于1994年,对它的解读,从作者、评论家到一般读者,基本上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精美细腻、写城市、表现"城市精神"的小说,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平民精神"在主人公王琦瑶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而本文试图独立地对《长恨歌》作一个全新的解读,对"城市精神"和"平民精神"两个观点提出质疑,并从"典型化、符号化的生存环境"对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8.
"饶舌的哑巴"是理解李洱小说文体风格的关键,在他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叙事人及文本风格都显现出这一特质.这是作家对现实荒谬、人生虚无的体验式把握,也是他深深包藏在怀疑精神之中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贝尼托.切莱诺》中的主人公德拉诺船长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似乎是"善良"的化身,然而,他对周围自然意象的认识及其对待黑人的态度却说明其"善良"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邪恶"——那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这也揭示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普通的心态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众多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活动在"公馆"这一空间意象之中,"公馆"成为解读巴金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旨在以《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和《憩园》中的杨公馆为例,从公馆里的生活秩序、婚姻爱情和人物命运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重要意象,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巴金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主人公在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矛盾和错误的分析,指出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人物自身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矛盾来揭示人物思维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小说人物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而试图说明抽象思维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笑飞 《科技信息》2012,(21):224+243-224,243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曾掀起中国动物小说的浪潮,他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在沈石溪的早期创作中,主人公虽然是动物,但其实是人格化的动物,而在其后期的创作中,小说的主人公———动物是更具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沈石溪对动物的描写精确,并通过动物的习性、动物的生活、动物的环境等等来表现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海豹女人》是其重要的长篇小说。法默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海豹象征女主人公达格玛自己;蜘蛛象征达格玛生活在男性社会和自己内心矛盾心情的双重阴影下;猫儿不仅象征达格玛自己,还象征达格玛喜欢的男人。法默通过对以上三种动物象征意义的解读,揭示了女主人公达格玛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超我"的理论,对小说《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行为和性格进行了具体、全面地分析,从而发现正是郝思嘉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导致了她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但也是这种冲突使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小说《远航》讲述了女主人公雷切尔.温莱斯从英国坐船到南美度假的故事。小说虽然很大程度上以传统方式写成,但作者对"重要瞬间"极为关注,通过"重要瞬间"作者揭示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而这也是贯穿她所有作品的重要特征。一定意义上,《远航》包含了伍尔夫重要作品中所有革新因素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流浪"是索尔·贝娄多部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其小说如《雨王汉德森》、《赫索格》除借用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形体流浪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流浪经历外,同时还转向现代流浪汉小说模式--精神流浪,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而且,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流浪意识与犹太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犹太传统由此成为贝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夏宇梁 《科技信息》2011,(13):577-578
小说《一个叫亨利的名人》是爱尔兰著名作家罗迪.多伊尔1999年出版的一部历史小说,该小说以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亨利20世纪初参加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经历,揭示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存在弊端和矛盾,作者也从亨利的视角对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发起反思。本文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第二部分分析近代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根源。第三部分结合历史背景和小说情节,讲述主人公亨利参加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经过、结果并对解析亨利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认识。最后一部分则结合作者罗迪.多伊尔和亨利对待民族主义的态度,分析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消失的地平线》不只是奇幻小说或消遣读物,它还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批判意义的作品——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反战性。通过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在战后的不堪命运,以及通过主人公大喇嘛和康维对世界大战的直接鞭挞,小说表现出明确的反战主题。此外,小说所虚构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更使这一反战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试析叶兆言小说中的女性价值取向--拯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被消解,重树的现代人本文化呈现病态。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作家叶兆言常常在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用肉体来拯救男性的灵魂。这表达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作家在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本文化冲突之间的矛盾尴尬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