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种子微悬浮法、种子乳液法和微悬浮法三种不同聚合工艺的聚氯乙烯糊树脂的流变特性,通过采用糊树脂的混合实验、特定温度下的流变实验等速升温条件下的震荡流变实验,分析其搅拌特能及流动性能,在25℃下增塑糊的流动特性以及在40℃~80℃下增塑糊的模量变化,通过对流变实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PVC糊树脂后加工特性,解决了PVC糊树脂在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原因,对糊树脂的加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PVC增塑糊粘度与凝胶化时间的测试,以及吐温80在糊树脂表面吸附量的分析,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对糊粘度影响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种增塑糊的凝胶化时间依次为IPPP< DINP<DOA,增塑糊粘度则相反.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增塑糊的降粘效果最佳.吐温80的降粘机理在于其在PVC糊树脂表面的优先吸附,从而阻碍了增塑剂对糊树脂颗粒表面的吸附、浸润与溶胀、溶解等作用,因此,使得增塑糊的凝胶化延迟.吐温80的饱和吸附量约为7.23 mg/100 gPVC树脂.  相似文献   

3.
糊用PVC树脂在增塑糊中的颗粒状态决定于PVC树脂的颗粒特征。研究了十四种商品糊用PVC树脂增塑糊的流变行为与初级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与次级粒子在增塑剂中和在剪切条件下的相对崩解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研究的PVC树脂在增塑糊中颗粒状态的三种模型。此模型藉助于次级粒子超薄截面的透射电镜观察和次级粒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的研究予以证实。初步阐明了糊用PVC树脂的颗粒特征对其增塑糊流变行为的影响。从而对国产糊用PVC树脂的质量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石油溶剂为稀释剂,4-甲基-2-戊酮(Ⅰ)和2-乙氧基乙醇(Ⅱ)为分散剂,研究了不同PVC树脂增塑糊的粘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PVC是极性聚合物,分散剂的分散效果主要决定于它的极性,Ⅰ的分散效果优于Ⅱ。若PVC含有聚氧乙烯基型表面活性剂,其糊用PVC树脂颗粒能较好地分散。  相似文献   

5.
纳米CaCO3-PVC增塑糊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改性纳米CaCO3填充PVC糊树脂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纳米CaCO3/PVC增塑糊具有明显的切应力变稀性能和触变性能,与英国ICI公司生产的改性纳米CaCO3相比,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制备的改性纳米CaCO3填充的PVC增塑糊在高剪切速率下粘度相当的情况下低剪切速率时的粘度更高,环面积大一倍左右,具有更好的触变性能。  相似文献   

6.
聚氯乙烯塑料在国民经济中很重要,它有多种用途,并且又便宜易得。因而在塑料工业中占居首位。但聚氯乙烯树脂本身硬,热稳定性又不好,给加工成型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制品的性能也容易变坏。因此聚氯乙烯增塑及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向来都为人们所重视。生产上,聚氯乙烯的增塑主要是加入低分子增塑剂,降低其玻璃化温度,降低其弹性模量,增加其伸长率,低分子增塑剂的优点是增塑效果较好,与聚氯乙烯的互溶性较好,而缺点是挥发性较大,容易迁移。因而近年来也寻找一些高分子物质作为增塑剂  相似文献   

7.
利用室内物理模拟的方法,对三元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岩芯渗透率对三元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认为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中呈现出剪切变稀和增稠双重流变特性,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中出现粘弹流变特征的临界剪切速率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表面活性剂和碱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分别研究了双甲基丙烯酸一缩二乙二醇酯、二缩三乙二醇酯、三缩四乙二醇酯为增塑剂的聚氯乙烯树脂糊的流变性能,并探讨了增塑剂含量,分子结构及环境温度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体系的PVC树脂糊都呈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其表面粘度随双酯含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以及双酯分子链结构中-CH2CH2O-链段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考察疏水缔合聚合物水溶液注入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用表面活性剂作为降压增注剂并评价其降压增注效果,分析表面活性剂的降压增注机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两性表面活性剂NPC-10及其复合体系对疏水缔合聚合物驱具有良好的降压增注作用,且降压增注效果受地层渗透率和残余油的影响;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的本质是其在地层表面的竞争吸附和对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解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聚氯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VC—EVA)接枝共聚物,碳酸钙/低聚合度聚丙烯(CaCO_3/LMPP)的填充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考察。其结果表明:LMPP在流动过程中具有增润和增塑作用,使在流动过程中体系的粘度降低。减少或消除熔体破裂现象,以及高剪切速率下的振荡现象,但当加入一些聚乙烯时,由于它在体系中混容性差,使得流动不稳定,促使熔体破裂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剪切速率和溶液浓度对中等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在25℃、1~300s-1剪切速率范围内,对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7%、0.10%和0.15%的CTAC/NaSal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稳态模式下的流变测量.研究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由剪切诱导转变引起的黏度增稠率依次减小,当浓度达到某一临界饱和值时不再有剪切诱导转变发生,该浓度所对应的黏度-剪切速率流变曲线称为最大黏度线.当浓度低于临界饱和浓度时,在以临界剪切速率为界的两区域内,剪切速率-剪切应力流变曲线分别符合对数模型.从能量的视角分析了剪切诱导结构(SIS)可能的形成机理,指出诱导SIS形成的临界能量值本质上是由胶束结构决定的.从流变的角度指出,对于中等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SIS不再是产生湍流减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 9种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对纳米CaCO3的表面改性 .改性CaCO3表面均由亲水变为亲油 ,从而显著地降低了CaCO3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糊的粘度 ,降低了CaCO3的吸油值 .改性后的CaCO3填充于软聚氯乙烯 (PVC)塑料 ,测定了塑料的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 .  相似文献   

13.
郝曼 《科技资讯》2010,(1):150-151
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以其节能、保温、隔音、稳定的化学性能已被大量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但由于塑料弹性模量低,相对于钢窗来说抗风压强度低一些,致使部分人对于高层建筑中使用塑料门窗持怀疑态度。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抗风压问题是其能否应用在高层建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在受风压状态受力情况作一些理论上与实际上的探讨并提出提高其抗风压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氯化丁基橡胶阻尼材料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氯乙烯(PVC)糊树脂共混改性氯化丁基橡胶(CIIR)方法,制备了一种在60~120 ℃阻尼效果良好的改性橡胶材料,以解决氯化丁基橡胶阻尼温域较低的缺陷.DMTA测试表明:单纯的PVC糊树脂共混CIIR材料在高温段阻尼峰较窄,通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处理PVC糊树脂形成塑溶胶再共混CIIR可以拓宽阻尼温域,60~120 ℃材料的阻尼因子tan δ>0.15.SEM分析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处理PVC解决了其在橡胶中的分散性,提高了界面结合性能.FTIR分析表明:塑溶胶现成、共混与硫化过程未产生接枝与共聚.力学性能测试则表明:共混材料柔韧性提高,阻尼材料的拉伸性能与表面硬度随PVC塑溶胶含量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广泛使用的农业保温覆盖塑料薄膜有聚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薄膜两种。但这两种薄膜各有欠缺,聚氯乙烯具有可塑性,聚乙烯保温性差。克服聚氯乙烯可塑性的方法有,在其表面上涂一层丙烯系合成树脂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后的组成物等方法,但这样  相似文献   

16.
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可由长链烷基季胺盐和长链烷基氯化吡啶与水杨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某些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或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一定比例组成。其溶液具有高粘度、显著粘弹性及剪切稀释性等流变特性。这种新型流变控制剂在钻井、提高采收率以及流体输送减阻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各种介质中不同酸度对2,3-二氨基吩嗪(DAP)的光谱特性的影响,发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极性有机溶剂对其荧光具有强烈的增敏作用,荧光量子产率大大提高,而且强极性有机溶剂在无水环境下,对其荧光增敏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更强。建立了有机介质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介质荧光增敏的测定方法,并对各种介质增敏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邻氨基酚-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盐酸间氨基酚-H2O2-辣根过氧化酶和氨基酚-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伏安酶联免疫分析体系测定HRP的增敏作用,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反应具有增敏作用,并对还原电位有一定影响,据此,可利用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同时,对表面活性剂的增敏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盐介质、不同p H环境下对高粘度复合改性淀粉(CM-St)糊液的剪切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价。外加钠盐、钙盐后,CM-St糊液黏度下降明显,当剪切速率大于50 s~(-1)时,黏度基本保持稳定;p H大于3时,糊液表现出较强的非牛顿流体特征,通过线性拟合获得Ostwald-De waele流体的特征值,p H为11时CM-St糊液(w=1%)的流性指数n值最小,非牛顿特征最为明显;p H=7稠度系数k最大,CM-St在中性条件下增稠能力最强。在标准评价土浆中,CM-St的降失水性能、提高切力及动塑比值的效果好,随加量增大,动塑比的比值增大,剪切稀释能力越强,有利于喷射钻井和清洗井底,提高钻进速度。  相似文献   

20.
表面活性剂对分光光度分析法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存在下,茜素紫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铋的光度吸收曲线,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吸收峰波长,以及工作曲线等。实验结果表明: (1)金属离子与显色剂反应时,加入微量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大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明显提高分析灵敛度。简称增敏作用。(2)由于分析体系中加入了长碳链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胶囊状的三元络合物,使体系颜色向长波方向红移,因而,对被测体系起到一定程度的增稳作用。(3)对于被测金属离子与显色剂之间形成络阴离子的体系,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加入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到的增稳增敏作用大。(4)加入表面活性剂与未加入表面活性剂所制得的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是相同的,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