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闽剧是目前福州地区现存的惟一一种以福州方言进行表演的地方戏剧,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研究认为闽剧是福州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其在福州这片沃土上产生、融合、发展、兴盛,而且伴随着福州人不断向海外移民,闽剧也随之漂洋过海,在海内外唱响,成为联络海内外福州乡亲的重要文化载体。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闽剧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董尧琴 《科技信息》2010,(4):289-291
在现代工业强势文明的不断冲击下,不少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有的甚至已湮没失传。因此,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刻不容缓。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巧艳  陈炜 《科技信息》2008,(4):193-193
本文从当前传统戏曲所面临的危机入手,提出了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孵化新模式,并探讨了具体的产业孵化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以其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高度综合艺术,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戏剧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中国戏剧的发展也面临着不断汲取新的艺术素养、不断借鉴外民族戏剧艺术特长的问题。十儿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向中国的大量涌入,中国戏剧也受到西方戏剧艺术的冲击。这时,话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进入了中国戏剧领域。正如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所说的:“现在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以实现于剧场,感触人生愈切也。”作为文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话剧受到了中国文化革命者的  相似文献   

5.
王骥德和李渔,虽处不同时代,但其戏曲理论在文体特征、文体创作、文体结构、文体批评、文体功用等方面大同小异.王骥德的戏曲理论给李渔的戏曲理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李渔的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李渔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文明新戏是开放国门,“采用西法”的产物,它所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和五四以后新兴的现代话剧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它存在的三四十年间,经历了自成系统的一段兴衰史。本文试将文明戏的萌芽、发展和衰落作一追索,以探求艺术发展之规律;以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全貌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一、戏曲改良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舞台上传统戏曲一统天下。而在西方剧坛,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正值盛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萌芽,歌剧、芭蕾舞剧已相当成熟,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牛了激烈的冲撞,戏剧自然也在其列。在国外戏剧文化和传统戏曲的尖锐对立中,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批判中,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戏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陷入了"反距离悖论"的尴尬境地。"反距离悖论"的出现,说明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地方政府要正视问题,通过不断的发展解决发展过程所面临的危机,重建地方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8.
从英美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在主导性话语模式上迥然相异,探讨了戏剧戏曲话语模式的差异:一为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为优美的歌唱艺术。之所以如此,除了中西文化传统差异之外,英汉语不同的语音动力特征对曲艺话语模式选择倾向的客观制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语义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语言文化对于戏剧戏曲主导性话语模式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戏曲"这一传统文体开始向现代"戏剧"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潮的感召下,"戏剧"这一西方化的文体形式才得以在中国普及,人们从而能够以全新的视野来认识和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流变历程。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引发了新旧两种阵营和两种视域关于戏曲、戏剧问题的激烈论争,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强有力的催化作用下,"戏曲"才完成了向"戏剧"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萨特早期戏剧《苍蝇》的成功改编给中国当今戏剧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以几点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是今日戏剧戏曲创作的丰润土壤,创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它的挖掘;二、今日创作经验借鉴的视野可更开阔、多元;三、当代剧作家应在创作中注入现代精神,而不盲目迷古。  相似文献   

11.
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融合南戏、徽戏、越剧等诸多民族传统戏剧特色于一身,又带有地方戏曲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婺剧,从最初的形成,发展到最终的系统化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社会条件,周边戏曲文化的影响以及诸多民俗活动对它的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三方面出发,探析婺剧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儒道互补形成了戏曲的个性,形成和丰富了戏曲古典美,古典美又使戏曲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古典美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呈现,也是沟通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中国戏剧思维的精神和艺术发展的桥梁.盲目的创新,必然使古典美失去光泽,失去了古典美的光泽,那么,戏曲的改革就误人了歧途.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是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来源,并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举债,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重新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并开始着手建设地债市场。我国在建设地方公债的发行和交易市场时,应充分认识地方公债的作用,并有效结合外国经验,从而尽最大的努力将地方公债的经济效应发挥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苏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之中.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  相似文献   

16.
李晗  黄群 《科技咨询导报》2008,(15):159-159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一种舞台艺术。歌剧起源于西方,它融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于一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本文就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歌剧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两者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7.
孙新 《科技信息》2011,(19):169-169,157
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消亡,而是在艺术上不断地革新和发展,在继承传统坚持本剧种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焕发活力。因此,了解和继承传统,研究戏曲发展规律、音乐创作技巧,对今后的戏曲艺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以萍乡采茶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发展,阐述了萍乡采茶戏的现状和困境、萍乡采茶戏进行文化产业改造的有利条件以及萍乡采茶戏在产业格局中的前瞻;旨在促进萍乡采茶戏以及国内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戏曲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清末民初地方戏剧剧本的存藏现状及文献价值谈起,介绍了修复这批珍贵破损戏曲剧本的工作流程,重点论述了传统技艺古籍修复之"金镶玉"的装法,并比较了修复前后的差异。本文可为修复此类古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立荣 《科技信息》2010,(32):354-35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作为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天津,外贸经济受到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显突出:出口企业利润普遍降低,传统出口产业优势不断削弱,外贸进出口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等压力空前。同时,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背景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天津外贸同样受到极大冲击。如何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中,借助夫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和区位优势保持天津对外贸易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天津外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天津外贸经济实现“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