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他们对诗歌“真、善、美”和艺术形式本质的阐述并结合他们的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对这两位文学大师诗歌美学的异同作了充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作为中国的“第一代才女”,有着“个人化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的创作风格.对男女不同译者所译的林徽因诗歌《一天》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探索在翻译过程中异性译者在词义的选择、词序反映的逻辑关系以及情感的表现上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及时行乐诗歌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圣轩  滑彦立 《科技信息》2009,(14):146-147
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宣扬及时行乐的诗文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诗人们打破常规,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对生死困惑的理性思考,寻求超越生死时空的心灵慰藉的不懈努力。“及时行乐”虽然有消极颓废的一面,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极现实的意义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新潮派”诗歌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新潮派”诗歌有何特征?它的发展方向发展?它是否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潮派”?诗人们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是中国诗歌之“举大Xian者”?他们是否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对此,过去尚无一篇全面的评论文章。本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潮派”诗歌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介。指出:“新潮派”诗歌正陷入泥沼之中,如不自拔;将无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7.
《毛诗序》作者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对于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和鉴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致力于对唐代诗歌的学习与模仿,在他们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唐诗,特别是中盛唐诗歌的特点.学习韩孟诗派的“以文为诗”和学习李白的“天然雕饰”,既是他们诗歌倡导的方向,同时在吸收前人诗风基础上,开创了宋诗新的风格,为宋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诗集《玫瑰》之中,诗人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运用,二是哲理意味在诗歌中的传达,三是通过直白质朴的诗歌语言达到独特的诗歌效果。多种手法的并列使用既造成了叶芝诗歌纷繁多变、关不胜收的奇丽景致,又为我们理解叶芝后来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为中心的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发展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工业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人的艺术风格。本文还就三十年代“现代主义”的三个艺术特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1.
湖南女诗人杨亚杰2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诗歌圣坛,先后出版了诗集《赶路人》、《折扇》和《三只眼的歌》。她最近出版的《三只眼的歌》标示出她诗歌内容的深化和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独创性。其诗歌逐渐融入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成为一种朴素而带有诗性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从有意而为之的刻意“抒情”到自然而然的随意“书写”,从匆匆“赶路”的激情奔涌到俯仰宇宙的从容表达。  相似文献   

12.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爱伦·坡诗歌《钟声》的主要创作特征,认为该诗作从四个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文体学成就:音韵重复和拟声词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语言美感,严谨的选词用句及对词汇深刻内涵的把握使诗歌更富有文化深度,灵活的句法形式合理体现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情境需要,和谐的语篇结构充分彰显了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顾况和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生活年代有异。辈份不同,亦不隶属于同一诗派,然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有一个共同的旨趣,那就是对于诗歌新奇效果的刻意追求。他们都驰骋惊天骇俗的神奇想象力,注意在字法、句法和修辞上精心锤炼,追求语言的传神性,同时针对不同的诗歌题材,交替使用“化常为奇”和“化奇为常”两种表现手法,营造诗歌“新奇美”。但鉴于顾况和李贺在生活道路、阅历、艺术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追求诗歌新奇效果的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姿。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我国诗歌发展的主流方向作了一系列的规定,设立了一个范式.这种范式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诗言志”的抒情性特征,“温柔敦厚”的含蓄蕴藉的风格,变化多样的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7.
堂吉诃德与狂人都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疯子”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深刻体现着急进小知识分子的典型病症:疯狂。他们的疯狂是由于“天赋使命感”而“去做不可能的事”,高度的智慧和想象力导致其处于孤独和“不可描述的重围”之中。而人类的劣根性“看客”现象,又使他们成为“被看”的“戏子”,陷于要救群众,反被群众所迫害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戴那·乔亚在批判诗歌学院化导致“次文化”危机的同时倡导传统形式诗歌的创作。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主张可以从“非个人化”的写作模式、“去精英化”的文化考量和“回归传统”的形式外观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三方面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扩展诗歌功能,使之回归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9.
屈原诗歌的艺术力量来源于诗人那深刻地体验所产生的壮烈而激越的情感,其旨大都在于寻求精神的情感解脱。屈原的人格特征恰恰表现在儒、道所不屑为的执着。他表现主体情思时主要运用比兴象征和寓情于景两种方法。意象描绘更倾心于主观欲求的理想成分的渲染。形成了“惊采绝艳”和“铺采Chi”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他们对诗歌"真、善、美"和艺术形式本质的阐述并结合他们的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对这两位文学大师诗歌美学的异同作了充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