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孙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0):253-256
该文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礼貌用语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中日语礼貌用语的核心:汉语的"敬语体系"、"礼貌语体系"。日语的"敬语体系"、"第二敬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出两国礼貌用语的核心部分的语言构成、语言表达的特征,以及语义等差异。该文目的在于避免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误用日语礼貌用语,加强中日语言互译的准确性,消除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和方言的实例分析以证明汉语普通话中的敬称“您”就来源于表复数的“您”,而不是吕叔湘先生认为的二者是两个不相干的词。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作一对比分析。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对该文化不熟悉,交流中会产生很多的麻烦。因此,基于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本文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做了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4.
汉语称谓语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汉语称谓语。汉语称谓语自古有之,可“称谓”一词,直至秦汉时期尚未见使用。该词始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现代汉语词典》释“称谓”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按其内容,称谓又可划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如上面定义中所说的“父亲”便是亲属称谓,“师傅”、“支书”便是非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从家庭及亲属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称谓形式。国外学者以兄弟姐妹为线索,把世界各地的亲属称谓分为多种类型(如美国默多克《社会结构》一书分为爱斯基摩型、夏威夷型、易洛魁型、苏丹型、奥马哈型、库洛瓦型六种)。我国学者则通常把亲属称谓分为类别型和叙述型两大类。 类别型称谓不标明亲族是父系或母系,不标明亲族是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份。叙述型亲属称谓则相反,不仅父系、母系关系明确,而且直系、旁系、尊卑、长幼关系均十分明确。汉语亲属称谓即属叙述型。 非亲属称谓多指人们的社会称谓。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按职业、身分等所形成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5.
戴玉金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1):100-102,107
中日两国是已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近邻。汉字、汉语的传入,不仅给日本民族提供了记录、书写语言的方法,丰富了日语词汇,还对日语的发音、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些日制的新词进入汉语,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了新鲜的外来因子。从词汇角度来看,实现了汉语和日语的双向交流。既有大量的汉语词汇被吸收到日语,也有一些日语汉语词被接纳到汉语中。  相似文献   

6.
李倩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131-132
日语中有大量的拟声拟态词,表达丰富、细腻,可以生动地再现当时状态,准确表达作者的心情,使文章表达生动传神,在日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汉语中与之对应的词较少,拟声拟态词的汉译也是日汉翻译的难点。本文试从拟声拟态词的特征着手研究其汉译。  相似文献   

7.
朱绪芹 《科技信息》2009,(32):I0173-I0174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注意到:日语里许多同汉语书写一致的汉字熟语却存在着和汉语大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中日汉字之间的意义及用法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追根溯源,中国是汉字的发祥地。日语里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传递过去的。中日同形的汉字词,是不是在传递到日本之后发生了某种变迁,从而形成了与原汉字词意义迥异的新词汇呢?在本稿中,我们从众多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当中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勉强”一词,通过和原汉语词的对比来探讨现代日语中“勉强”一词各意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这种文化差异性往往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礼貌准则的差异性,分析英汉语礼貌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成因及避免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慧 《科技咨询导报》2009,(23):189-189
日语中由色彩词构成的色彩词汇为数众多。汉语母语者在理解色彩词汇时往往会遭遇联想碰壁从而影响对色彩词汇的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在于就日语色彩词汇联想碰壁现象进行分析,并就联想碰壁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陶伯玲 《科技信息》2006,(6):278-279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时候,往往很难把握日语人称表达。习惯了汉语“你(或者“您”)”、“我”、“他/她”和英语中“you”、“I”、“he/she”的用法,很容易直接使用日语的“あなた”、“わたし”、“彼/彼女”造句和翻译。然而日本人是很少使用人称代词直接称谓的。正确区别日语、汉语和英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日语人称称谓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文、日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但是中日语之间极深的渊源也造就了日语的特点中充满了中国色彩。比如中国的汉字,被引入日语中经历了从表音到表义的过程,日本在吸收汉字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汉语中没有的汉字,在日本被称为国字。日本人运用这些国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创造了很多新词汇。在中日翻译中,如何对待这些披着汉字外衣的日本词汇,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是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对于共同使用汉字的中日语来说,归化、异化又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含义。比如写真、寿司达人等异化译词,给我们带来了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的感受,对于这些异化译词,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哪些异化译词我们能够接受?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汉日翻译的实例,进行分析,探求影响可接受度的因素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的日本学者对日语的“缓冲语”的定义和研究偏重研究其顺畅交际的作用,出现了“功能固着”现象.中国学者对日语“缓冲语”的研完嫁接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策略及礼貌原则理论,不易理解,且对日语“缓冲语”的分类不完整.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笔者以中国日语研究者的角度,根据先行研完的成果为基础,以调查访问为手段,重新为日语“缓冲语”分类,分析影响日语缓冲语的影响因素.客观分析日语缓冲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笔者力求突破研究中的“功能固着”现象.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对国人准确使用、全面理解日语缓冲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莉 《科技信息》2009,(27):159-159
如同汉语一样,日语里也有很多拟声拟态语,是学习日语的一大难点。据浅野鹤子编的『日语拟音词拟态词辞典』共收录拟声词拟态词1660个,仓石武四郎的『岩波·中国辞典』共收录264个,天沼宁编的『拟声拟态语辞典』共收录1562个。它数量之多,出现频率之高,是汉语无与伦比的。日本人用它们丰富自己的感情,并赋予语言以独特的生命。与汉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日语中拟声拟态词同一词根的清浊音总是成对出现。本文就拟声拟态语清浊音意义上的异同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管继梅 《科技信息》2010,(35):J0287-J0288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与汉语中的对称词(第二人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远远多于汉语中的对称词,而把这些对称词译成汉语时却少不了"你"或"您"。  相似文献   

15.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英、汉语中礼貌用语基本原则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英、汉语日常致谢、答谢,对恭维的礼貌回应,饮食文化中的礼貌用语,打招呼及寒暄语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民族社会文化对礼貌用语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17.
李洪杰 《科技信息》2009,(32):28-29
汉语和日语都是色彩名称很丰富的语言,两国在对色彩的表达和应用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差异。本文以五种常用的色彩词为对象,论述中日色彩词的意义,色彩意识,文化内涵。通过中日色彩词的对比,可以更好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正确掌握中日色彩词的正确使用方法,加深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语言都有称谓,且都有本民族不同的表达特点,日语中人称代名词也是如此。日语第一、二人称代名词日常的语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念、心理特点以及日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9.
陈玉泉 《海峡科学》2012,(10):81-83
日本语是多元文字交融并举发展的语言,仅从其词源来看,就有和语词、汉语词及外来语词,还因其传入的国家不同和年代久远,所以日语相对而言词汇量大,还产生很多近义词,这就给日语学习者增加了不少难度.为此,该文拟从音训读、上下义位词等五个方面对纷繁复杂的日语词汇的特点和学习技巧进行探讨,以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记住和把握更多的日语词汇.  相似文献   

20.
从常规礼貌用语受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影响等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问候习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其语言形式和内容﹑问候称谓和情感色彩等方面。以实际语言事实说明必须加强不同文化中问候语言的对比研究,从而达到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