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陶渊明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系统的诗学理论,但其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本文从人格精神、题材内容和艺术角度阐释陶诗所体现出来的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思想及其在后世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陶渊明的诗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有很多,其诗风自然、朴素天成,追求会意自适的超然境界,而自有深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随顺自然,并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都追求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的视角反思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从观念层面、内容层面到形式层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美学缺失;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的美学因素,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美学渗透,寓教于美,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真、善、美相得益彰,切实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死亡观集中体现在生命相对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三个层面。其美学思想是在人向自然生成的动态过程中,以“道”和“德”两个美学范畴为基础,借助精神外在和内在无限超越的双向统一,建构超越时空有限性的美学死亡观,使死亡的忧惧感化为精神的至乐感,回归“道”体的本原状态。  相似文献   

5.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从“童心说”的观点出发,以绝假纯真为审美原则,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的美学思想。这些关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合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在马致远的隐逸散曲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以村居为背景的,其主题大都体现为对隐逸生活的描摹和歌颂,这与陶渊明田园诗在题材内容和思想主旨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陶诗在马致远笔下的另一种表现。而且,马致远自号“东篱”,并将此号反复写入其曲文,充分表现了他对陶渊明的推崇,以及他效法陶诗,向往“采菊东篱”回归田园的审美追求。但是否马致远的散曲仅是陶诗的散曲化,在审美趣味上并未出现新的内容呢?将陶诗和马致远的田园散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虽然同是经历了从对现实社会、特别是政治官场的厌弃和疏离,到倾心于自然田园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生成及其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关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1.
清代袁枚晚年大量招收女弟子,女弟子在诗坛的地位并不高,但确有独到之处.其诗歌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尤其在艺术审美方面,以女性的感觉入诗,诗中含有画意.  相似文献   

12.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13.
集诗、书、碑于一体的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是一枝校园文化奇葩。碑廊富有地域特色,刻石的18首传统诗为著名诗人唐世政先生撰。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技巧高超,声韵流转,文采风流;书法形神俱美,格高韵古,风格多样,精彩纷呈。因其在传播和弘扬巴蜀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艺术学意义、教育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而闻名遐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4.
田猎题材是《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较广泛。在这些诗篇中男性美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既有侧重于力量之美的,又有侧重于勇武之美的。男性美的展现有三种状态:侧重于善;美善一体;侧重于美。这种现象反映了周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最美的艺术.<三国演义>从开首到卷终,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有的是对全书的引领或总结,有的是对人物的或赞扬惋惜,或肯定哀叹,或亦褒亦贬,或否定揶揄.作者把如此之多的诗歌融入散文之中,锦上添花,熠熠生辉,照亮了全书.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给读者带来深刻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雷斌 《科技信息》2008,(29):210-211
Synaesthesia is both a common daily life phenomenon and a controversial rhetoric one.Respective evidence may be found in 'Wounded fingers may cause pain in heart' and 'The breeze blows away birds' sweet voice from under the flower'.Other examples,like 'the liquid stillness of the night,noise color,sweet voice,icy look,sharp cry,sour remark,oily-tongued…' are so frequently seen in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poems especially classic poems.Without doubt,use of synaesthesia blows a fresh air into essay and poem writing,let alone the accurate and aesthetic feelings it arouses among readers.However,when people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it can arouse such aesthetic feelings,they seem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offer a different explan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华兹华斯被称作“湖畔派”之魂,二者都是各自所在时代自然诗人的杰出代表。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王维与华兹华斯都返回到自然之中,都到宗教之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自然与宗教成为两位诗人解脱苦难的途径,这是相似之处。但王维与华兹华斯由于受到中西方不同宗教的影响,二者的自然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境界,即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空灵之神韵;华兹华斯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神性之意味。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历来被推为“婉约之宗”,其自婚后的词作因其身处不堪境遇而抒发出悲愁的情感,这种情感所蕴涵的悲愁美皆体现在情感底质深挚真切、表述方式含蓄婉转、创设情境意蕴深远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