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调水调沙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使其下游近1000km的河道成为"地上悬河",洪水威胁不断增大。要遏制其河道淤积增加趋势,现阶段可采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调水调沙,即改变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黄河中游干支流水库的修建为实施调水调沙提供了工程条件。实施调水调沙,必须突破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塑造水库异重流,二是确立河道水沙关系,三是遏制洪峰增值。实践证明,掌握了这三大关键技术,可以实现调水调沙的成功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2002-2008年黄河成功地进行了8次调水调沙,经过运行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河底高程平均下降约1米,最小行洪能力已由1800m3/s提高到3800m3/s。实践证明,黄河调水调沙起到了卓为显著的成效,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调水调沙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冲刷.开展全程原型观测和分析研究,检验调水调沙调控指标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水库调控指标,探索调水调沙生产运用模式,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和小浪底水库运行方式提供重要参数和依据.2002-2007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3次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和4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邵养民  陈正宪  崔贵锋 《科技信息》2009,(29):I0732-I0733,I0720
本文对2002—200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洪水期问,发生在菏泽河段的有关来水来沙、河道冲淤、河势变化、抗洪抢险、迁安救护等突出表现进行了考察分析,并探讨对菏泽“悬河”段的治理措施,以引起各界对黄河的认知,确保黄河防洪工程和滩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16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宣布:历时25天的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此次试验下泄水量43.75亿立方米,黄河下游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共计0.6071亿吨泥沙冲刷入海,且未发生一起漫滩灾难。至此,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黄河连续三次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将2亿多吨泥沙送  相似文献   

6.
浅谈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悦  张安鲁  刘云 《科技资讯》2009,(4):156-157
黄河下游河槽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利用调水调沙,将不协调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是有利于输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冲刷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情况与黄河水沙不平衡现状,分析了控制下游河道冲刷的控制因素与下游淤积规律,并介绍了前三次调水调沙主要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河调水调沙对夹河滩水文站河段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至今,黄河连年进行调水调沙。夹河滩水文站河段地处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紧邻曹岗险工,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和悬河段。通过对比分析调水调沙以来该河段水位、流量、河道等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来说明调水调沙在该河段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2年至今,黄河连年进行调水调沙.夹河滩水文站河段地处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紧邻曹岗险工,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和悬河段.通过对比分析调水调沙以来该河段水位、流量、河道等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来说明调水调沙在该河段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2年至今,黄河连年进行调水调沙。夹河滩水文站河段地处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紧邻曹岗险工,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和悬河段。通过对比分析调水调沙以来该河段水位、流量、河道等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来说明调水调沙在该河段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新宪  毛宁 《科技信息》2012,(31):484-484
虽然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入运用,黄河大堤进行了多次加高,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局面,是不利的水沙条件与边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能使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也对防洪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提出了适时进行调水调沙、淤筑相对地下河、主槽疏浚、加强河口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凡  王生宇  许岩 《科技信息》2012,(21):472-472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同时减缓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本文主要是对2011年黄河第13次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南测区的水沙演进做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泥沙淤积、河道萎缩等问题,在保障黄河上游发电、防洪、防凌、供水等目标的前提下,分析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梯级水库调水调沙潜力的影响.分析了龙、刘水库调水调沙的关键控制性指标,构建了调水调沙方案集,建立了调水调沙模型,并采用逐步优化嵌套动态规划逐次逼近算法求解.结果表明:(1)龙、刘水库在4月下泄调沙水量,可为汛期预腾防洪库容,既可缓解河道泥沙淤积,又可保障水库及下游河道的防洪安全;(2)各方案均能满足发电及供水的通量要求,但调沙对发电效益产生负面影响;(3)现状年调沙潜力为平均4年1次;远景年西线引水后,调沙潜力将有所提高,最大为平均2年1次.研究成果探明了黄河上游调水调沙的可行空间,阐明了西线引水对多目标的影响,为指导黄河上游水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滑动分析法修正经典马卡维也夫法造床能力表达式,避免在分析流量频率时人为划分流量级带来的误差,基于黄河下游花园口水文站1950—2015年实测资料,分析黄河下游造床流量变化规律及新水沙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造床流量计算方法中流量级长度参数在200~600 m~3·s~(-1)范围内、流量级滑动距离参数在1~600 m~3·s~(-1)范围内选取,均可准确计算出花园口第一和第二造床流量;1986—1999年,黄河下游第一和第二造床流量显著减少,洪水频次、洪峰流量和多年平均流量明显下降,下游河道淤积萎缩严重;1999年自小浪底水库运用及调水调沙以来,第二造床流量增加,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输沙能力提高。目前黄河下游造床能力已由第一造床流量主导转变为第二造床流量主控。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调水调沙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它会从黄土高原带走16亿吨的黄沙,但其中有4亿吨泥沙不会流入大海,而在水库和下流河道中沉积下来,下游河床由此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调水调沙”就是通过调控水库泄水,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冲刷河床,减缓泥沙的淤积。  相似文献   

15.
论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从7个方面论述了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包括黄河下游输沙能力表达、堆积性与洪峰期间的巨大输沙能力、河道的游荡多变与平衡趋向性、“多来多排”的根据及利用、“冲河南(段),淤山东限)”及其相反、第二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下游排沙比与水库排沙比关系以及拦粗排细等.接着,根据6年来调水调沙的实践,阐述了5个方面的主要效益:加大了入海沙量;降低了洪水位;扩大了主槽和加大了平滩流量;增加了山东河段冲刷比例,没有发生“冲河南(段),淤山东(段)”;改善了小浪底水库变动回水区淤积部位,促进了异重流和浑水水库排出.尤其是加大了平滩流量,其最小值从1800m^3/s加大到3500m^3/s.利用调水调沙,大幅度改善了900km的河道,这在世界治河史上是创举.最后,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的巨大潜力,若能充分发挥,有可能利用75%的来水,排走全部来沙.  相似文献   

16.
王茹  刘路  陈双  周军凤 《科技信息》2011,(11):408-409
自2002年以来,黄河连续实施了10次调水调沙,河床明显刷深,防洪效益显著,然而随着调水调沙的开展,近年来出现了引黄闸引不出水的问题,致使引水不能满足工农业需要,制约了滨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影响引黄闸引水能力的因素入手,分析了调水调沙对引黄闸引水能力影响的程度。得出黄河来水减少和闸后渠道淤积是影响引水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修建临时工程稳定河势、改造引黄闸、修建提水泵站、及时清淤、建设闸前拦沙设施等措施来提高引黄闸引水能力。  相似文献   

17.
闫长安 《科技信息》2011,(10):I0321-I0321
黄河郓城段属过渡性河段,河道长34公里。2002年以来,受黄河调水调沙、河床下切等因素的影响,郓城杨集河段河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部分工程脱溜,河势发展趋势不稳,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现对河道的变化情况、变化原因、不利影响、治理措施等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治理尾闾河道萎缩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变化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断面形态变的宽浅;2002年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尾闾河道萎缩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和平滩面...  相似文献   

19.
根据福建省调水河流的特点,结合河道生态需水的一般考虑因素,总结了福建引调水工程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的特点,并进行了计算方法的分析和比选;以龙岩市万安溪引水工程为例,基于Tennant法、90%保证率最小月均流量法和湿周法,对比确定了该引调水工程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量,以期为福建同类引调水工程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取值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朱禹帆  朱夏炎  许岩 《科技信息》2012,(21):475-476
小浪底大坝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水环境,尤其冬季从大坝下泄的水流,水温较高,给下游河床滋生水草提供了条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坝下测验河段滋生的水草不断长大,严重影响到了坝下测站的正常水文测验。直到每年的调水调沙开始后,大水又把水草冲刷干净.这就决定了坝下测验河道内滋生的水草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为了根据不同时期水流条件、测验方法、河床状态、水草特点等情况确定更好的测验手段.有必要对测验河道内滋生的水草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