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共成功地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依据在于:民主政治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持久抗战的根本保障,民主政治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孙中山的宪政纲领,为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广大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主宪政运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锤炼了广大民主人士,促进了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在各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活动:推广民主选举制度、采取议会民主制、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进行政府建设等,对于当时抗战的胜利、共产党执政权的取得及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论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到敌后,在创建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同时,又领导根据地广大军民开展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乡村民众团体、开展普选运动、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和民主运动等四个方面,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当代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前后民主政治思潮的兴起不仅是当时国际和国内局势变化的反映,而且是民主政治运动长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它不是旧式民主思想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延续中的跃进和深化。它以西方民主政治为蓝本、以建立民主国家为目标,其对政治民主化、经济民主化、军事和文化民主化的诉求在许多方面“带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它对于促进抗战、更新民族心理素质和改良文化土壤、推进历史进程与深化对民主进程的认识等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又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这次民主政治思潮也就失去了实现其主张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6.
民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理论模式还是实践形态均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但唯有作为其"硬核"的"参与"始终未变,一直是民主政治的强势诉求。古雅典民主由于种种原因实现了参与与民主的良性契合,而现代社会又由于更多复杂的因素使得参与与民主发生了背离。强势民主、参与民主等都是关于公民争取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的理论,然而参与与民主如何在新的环境里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广大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在乡村政权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创造出“三三制”这一既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它改变了传统以乡绅地主为主体的乡村社会权力格局,国家政治权力在两千多年来首次以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种乡村管理体制是新中国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雏形,也为今天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提出了改组国民党政府,成立由各党、各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和设想,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的赞同和拥护.虽然后来联合政府由于国民党的破坏而未能建立起来,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真诚及由此付出的努力,赢得了人民,赢得了真理,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新联合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朱兆华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14-16,114
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历史重任。在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无论是其组织体系还是程序过程,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形成党内协商民主机制,这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内协商民主是将协商民主的理论、原则和原理运用到党内民主运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功能的分析,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立场,明确党内协商民主的根本功能是既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顺应时代潮流。围绕这一根本功能,运用政治学的功能分析法,可以概括出党内协商民主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即政治合法化功能、政治参与功能、政治稳定功能和政治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推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如何保证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及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都是中国四代领导为推进民主制度化而做出的伟大创新。通过这些民主制度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民主制度的推进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其他制度建设相结合,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1.
乡村民主政治实践在国民革命时期经历了从乡村自治向农会专政的嬗变。国民革命兴起后,由作为社会职业团体的农民协会和作为民选政府的乡村自治政权组成的乡村政治模式,意味着乡村现代民主政治的蓝图初步形成。然而,这时期乡村政治民主化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制度融合和政治妥协方面的两大难题。一方面,农民协会的阶级斗争色彩和乡村自治的平民民权性质,遭到了以民团、宗族为代表的传统体制和势力的激烈对抗;另一方面,地主乡绅与农民农会之间,国共两党之间,都不能达成实质和制度性的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国民革命中的民主自治思想在革命的血雨腥风中演变为民主专政思想。而这后来又被概括为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过渡时期,我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和政治教育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完善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民主法制、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作了方向性和理论性指导。在实践中,按照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适应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制度建设、民主执政、党内民主、人权保障等方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国情性、时代性、互动性、同一性、渐进有序性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以民盟为代表的第三方面斡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在呼吁团结抗战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推进重庆谈判与促成政协决议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对东北冲突和南京和谈的调解,则显示出民盟政治上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通过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反思,认为无论是实行民主,还是实行专政,都一定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提出“搞法制靠得住些”的思想,并且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实质和原则,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汤修元 《长春大学学报》2014,(3):397-399,403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丰富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建立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实行大多数人的民主以及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在提高我国政治体制的社会适应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地将民间的参政需求和民主冲动纳入到现行体制框架内来有序释放,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稚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独特优势。她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机构;是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是履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在工作中,我们要高举旗帜,突出主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突出优势,集思聚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支持作用;要发扬民主,有序参与,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许起鹏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3-15,60
民主从萌芽时起就是表示人民群众或社会统治阶级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发展到当代,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政治民主之所以发展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普遍的价值追求,在于民主政治是保证社会稳定、进步与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民主政治的成功与否就是能否保证政治决策形成和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理所当然是政治民主决策的现实主体。若要保证决策形成和实施的民主,共产党除保持自身必须民主外,还必须建设切实法律保障的民主政治决策的社会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随着抗战接近尾声,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两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武装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这种二元化的政治格局为战后中国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由训政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中国各党派甚至一度看见了宪政的曙光。然而因为制度变迁主体的缺失、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跃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0月,奥地利举行国民会议选举,“极右翼政党”自由党成为第二大党;2000年2月4日,自由党与人民党组成了“黑蓝联合政府”。这一事件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了人们对民主制的质疑。奥地利事件使人们意识到现代民主制度的实践有可能与民主本身的理想所背离。奥地利问题是个个案,通过这一个案,可以看到民主制度在具体现实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