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些年来,我省先后从英、法、西德、新西兰、奥地利等国家引进六个肉用品种(包括兼用品种以下同),分别同本地黄牛杂交,已得至几十万头的杂交后代,初获成效。为了总结黄牛改良成果,选出理想杂交组合,供生产实际应用,为培育肉牛新品种创造条件,我们几年来对六个引入肉牛品种杂交改良黄牛的效果分期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全省做了五次调查,现将积累资料归纳分析如下(有的采用北方兄弟省的部分材料作为对照): 一、肉用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的效果 (一)一代杂种牛主要外貌形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奶牛不能生黄牛,黄牛也不生奶牛,但是,奶牛配黄牛,可以生出杂种牛。因此,可以应用胚胎移植的方法,将奶牛的胚胎移植给黄牛,借腹怀胎、获得纯种奶牛。如果这条途径能够走通,那么,这比之用奶牛去改良黄牛,培育低产奶量的杂种牛要周期短,成效快,产奶高。用借腹怀胎法使黄牛生奶牛,比单纯的奶牛胚胎移植奶牛的实  相似文献   

3.
2004~2006年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上游村开展了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结果表明:西杂牛的体重、体高、胸围、体斜长、适应性、养殖效益明显高于本地黄牛,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我省自1973年以来,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肉用和乳肉兼用种牛200余头,并于1974年开展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进行黄牛杂交改良。几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在有关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牛的杂交改良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改良工作的不断发展,1977年国家又在我省建立了13个县的商品牛生产基地,对促进我省养牛业现代化,改变人类食品结构,赶超世界养牛业先进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应用纯种肉用牛和乳用牛改良本地役用黄牛,培育成肉用、乳用及兼用型的新品种,以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黄牛改良的速效途径。近几年来,由于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大力普及进入全面展开的阶段。据不少单位报导、杂交一代的改良效果是显著的。充分利用第一代的杂种优势以获得更多的优  相似文献   

6.
赵建锋 《天津科技》2005,32(2):22-22
由天津大学承担的“天津大学节水综合示范工程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完成了天津大学用水现状评价、水平衡分析计算、节水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并在学生公寓实施了日处理能力为150吨的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实现了年节水7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6万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西门塔尔牛对凉山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选择示范区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2月龄西本F1代的体重、体尺并与本地黄牛进行了比较,西本F1代牛的各项指标均比黄牛有明显的提高,并在全县29个乡得到了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锦州地区一养牛户于1997年冬从内蒙古购进肉用牛28头,品种多为当地内蒙古黄牛,少部分为改良品种,1998年6月24日突然出现以呼吸困难、啃土、贫血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24头,其中有一头产后8d的母牛发病因抵抗力差、病情严重而死亡。根据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我省用进口肉用牛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杂种肉牛的生长发育及肉用性能远比本地牛为好,充分显示了杂交改良的优越性。但对杂种牛如何饲养培育,关系到今后肉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问题。为此,我们对利本赞×本地黄牛(以下简称利杂F_1)、海福特×本地黄牛(以下简称海杂F_1)的两个杂交组合,在不同养育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究研,并做了生长发育和肉用性能的测  相似文献   

11.
耕牛日本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消灭耕牛血吸虫病是作为消灭血吸虫病的五条标准之一。开展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不但能增强耕牛体质,提高耕作能力,同时可减少、消除血吸虫卵的大量排出与散播,对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过去两年试验工作的基础上,1972年继续进行敌百虫治疗耕牛血吸虫病试验,还进行了锑—273、呋喃丙胺等药治疗试验。一年来通过24头牛(黄牛23、水牛1)安全试验,123头牛(黄牛99、水牛24)的临床治疗试验和两批(32头黄牛)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牛治疗试验,得出了初步的看法。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12.
湟中县黄牛改良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湟中县黄牛改良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改良现状、改良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改良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石河子垦区养牛业是以荷斯坦奶牛为主要品种,以七十年代末引进推广冷冻精液技术,到八十年代后期冷冻精液技术全面应用于生产,对垦区牛的育种改良工作给了很大的促进.牛奶平均单产大幅度提高.由八十年代中期单产不足一吨,提高到现在的三点五吨以上.与全国及自治区先进单位及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尽快缩小这一差距,从种公牛方面已无问题,我们引入了全国最优秀的种公牛冷冻精液.但采用常规的改良方法,逐代改良提高将需要多年,因此利用新的改种方法和技术,试验推广牛胚胎移植技术,加速我区荷斯坦奶牛的良种化进程,是一条可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福临 《宜宾科技》2000,(4):13-14
在农村推广黄牛育肥,有以下十条育肥措施。一是选牛。牛的品种对育肥效果影响很大。最好选择两岁以内的杂交牛。这样的牛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  相似文献   

15.
母牛性成熟以后,出现发情表现是具有一定客观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这种规律是正确判定母牛排卵时间,进行适时授精,取得较高受胎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快黄牛繁殖改良速度,使养牛业由生产资料迅速过渡到生活资料上米,我们对依安地区当地母牛发情规律进行了调查,初步归纳如下: 一、依安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牛的饲养管理概况依安是个农业地区,位于北纬47.54度,东径125.18度,海拔218.6米,无霜期为126.8天,全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5度,五月到九月的平均气温为摄氏13—21度,年降雨量为474厘米左右,属于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饲养的黄牛主要是以役用为主,从事耕地、运输和为农业生产积攒有机肥料。使役  相似文献   

16.
陈余粮  赵登攀  左艳磊 《科技信息》2010,(5):380-380,352
南阳黄牛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黄牛品种,是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中各种养殖品种比较效益的不断变化,南阳黄牛养殖逐渐出现萎缩。文章从我国内牛产业背景出发,论述南阳黄牛发展中不足与未来发展优势,以期充分利用好南阳黄牛品牌和南阳区位优势,促进南阳地区肉牛产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镇巴当地山羊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等突出问题,采取以推广杂交改良、青贮氨化、种植牧草、圈舍改造、技术培训和试验研究等技术为关键措施,通过试点示范,普及推广,实行综合配套技术服务。经过多年努力实施,使全县山羊饲养量达19万只,年出栏8.43万只,产肉1326.5吨。与2000年比较,分别提高19.8%、35.2%、38%。养羊业产值达2800万元,占牧业总产值的15.6%。  相似文献   

18.
我省西部草原地区牧养的蒙古黄牛耐粗放、使役能力强,但产肉量低、出奶少。为改变其低产状况,培育我国新型肉乳兼用的牛种,我们畜牧研究所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展了应用短角牛改良蒙古黄牛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前,这项研究主要在国营牧场进行,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由于一些措施脱离我国农村的实际,对生产的作用不显著。一九七一年,我们在深入农村社队调查的基础上,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束缚,在农村建立了黄牛改良科研基点。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把牧场的研究与农村社队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大搞群众科学实验,学习和运  相似文献   

19.
该模式的生产路线是:草-黄牛-(牛栏肥料+牛役+牛肉)-粮食=鱼+蔬菜=棉花+蓝靛等,将草转化为肉,粮食,鱼,蔬菜和布衣,黄牛是转化的动力,简称为“黄牛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比较一些专家提倡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山地经营“以草换肉”的论述更深一层;与北方草原地带畜牧业生产模式通过牛,羊等,将草转化为肉和毛皮为最终产品不同。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03,(1)
日前,北京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农村处以及条件处的负责人对2002年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草食性家畜良种胚胎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奶牛胚胎产业化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草食性家畜良种胚胎产业化示范工程承担单位——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荣旗副总经理详细汇报了这一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目前,该公司已从国外引进优质供体牛300头、受体牛2000头,分别完成计划的150%和100%。汇报会后,大家参观了公司的胚胎繁育工程实验室、小白牛生产车间以及胚胎牛饲养场,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询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