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过对1994年和2005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的处理和解译,选取生态安全相关景观指数,利用Fragstats3.3进行计算,结合防护林的结构、木麻黄林、病虫害以及其它等方面对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防护林整体防护功能在下降,农田防护林网结构的差异也使农田的产量及人类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张世启 《天津科技》2002,29(3):16-17
指出了在沿海盐碱土地种植盐生植物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以往农田林网建设不能全功的原因,提出了营造盐碱地改良林、防护林,营造地上水源截流林和建设海防林、风景林的设想以及适宜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3.
东山县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风沙大,防护林在维护东山岛生态安全和确保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该文论述了东山县沿海防护林建设10多年来所取得成效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沿海防护林朝着良性途径发展的具体措施,为改善东山县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健康评价实践,提出防护林健康的概念和内涵,认为防护林健康可以分为林木健康、林分健康、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防护林景观健康4个层次。建立了由结构完整性、生态服务功能、社会经济功能、景观空间格局4个评价目标、11个评价指标、45个评价因子组成的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技术修正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民主决策方法相结合,对指标及因子进行定量化研究,为防护林健康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漳浦县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下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8年,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和连通度增加,分离度、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降低,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减少.其中,沙地的斑块数目和斑块密度增大,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居民地和林地的各种景观指数中除了平均斑块面积外均有增加;耕地的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和边界密度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导致沙地、耕地等面积减少.因此,沿海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促进了漳浦县景观格局的优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宁市以构建沿海防护林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公路绿色通道、城市万亩片林、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城镇绿化等六大绿色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群落是植物景观的基本组成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笔者以浙江长兴回龙山公园为例,提出了以群落为单元的植被规划思路,阐述了公园植被规划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在公园总体规划背景与植被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带性、生态适应性、演替等植物群落学原理,结合公园现有地形地貌及总体功能布局,将整个公园植被景观分为生态林、防护林、人工风景林、观光田园、湿地植被5个分区。每个植被分区都相应设计了多种群落单元组合,以体现其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通过规划,培育出了生态合理、景观优美的植物群落,公园的植被功能得以恢复,景观效果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上海市主要沿海防护林树种为对象,调查了2年生林分32个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应性,建立涵盖生长适应性、抗逆性、景观价值等多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该区域防护林树种进行了评价筛选。结果表明:试验树种分为4类,表现良好的树种4种,表现尚好的树种5种,表现一般的树种5种,不适宜树种18种。在水盐协同胁迫逆境下,推荐黄连木、侧柏、乌桕、中山杉、弗吉尼亚栎、墨西哥落羽杉、红叶椿、美国皂荚8个乔木树种,胡颓子和海滨木槿2个灌木树种,以期为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适宜的树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在沿海盐碱土地种植盐生植物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以往农田林网建设不能全功的原因,提出了营造盐碱地改良林、防护林,营造地上水源截流林和建设海防林、风景林的设想以及适宜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0.
江苏北部沿海防护林体系对区域性蒸发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具有湿润海洋性气候特征的江苏北部沿海,从蒸发过程的物理机理出发选用适宜的蒸发量计算方法,获得防护林区域1974~1991年月蒸发量的连续序列资料。通过有林区与无林区月蒸发量的时、空对比分析,得到随着林木的生长成林对蒸发影响的变化,肯定了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调节气候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1.
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提取出1990、2000和2010年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图,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定量化得出的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表,计算出1990--2010年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是建设用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在20年里增加了272.2km2,而水域在20年里减少了159.4km。,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变化量其次,呈递减趋势;景观格局的转变类型主要为:水域、耕地、海洋、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水域、林地转为耕地.非建设用地,特别是水域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这将给该地区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用地平衡和规划布局管理,智慧地配置景观资源,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广西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盐沼(Coastal salt marsh or tidal marsh)是具备多种重要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对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生态格局的深入研究,可为滨海湿地管理和恢复提供有益经验。广西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较高,原生种类丰富。原生滨海盐沼种类中分布面积较大的茳芏和短叶茳芏集中分布于南流江、钦江和茅岭江河口区,常与红树林(Mangrove)形成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交错带或单一种群;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盐沼分布面积占比大,且呈持续向西扩散趋势。广西滨海盐沼丰富的多样性及盐沼-红树林生态交错带的天然存在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及人为干扰下滨海湿地生态学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对象,具备独特的科研价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保护。本文通过阐述广西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分布、类型与特点,综述其研究状况,总结其研究特色,以期为广西滨海湿地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促进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并为广西甚至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决策者、管理者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唐山市唐海县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分析,总结出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的一般性特点,供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进行生态规划与建设时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区在人类不合理活动的作用下,水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进行水资源统筹利用规划与管理,统筹兼顾各县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对水的需求,以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来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整个绿洲为单元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是绿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海岸侵蚀是一种渐进式或突发式的特殊海洋地质灾害。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分布有粉砂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基岩海岸、黄土台地海岸等类型的海岸。近几十年来,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海岸受河流改道与入海河流输沙量减少、海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及在河流上游建设水库拦蓄泥沙、沿岸挖沙及海滩采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海岸湿地植被和防护林破坏、不合理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普遍而严重的海岸侵蚀。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海岸带开发管理,严禁海岸带非法采沙,人工海滩补沙,建海堤、丁坝和离岸堤,实施岬控工程和恢复、重建退化海岸盐沼湿地等防治海岸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概述莆田市秀屿区沿海木麻黄造林成活率的情况,着重介绍了提高沿海木麻黄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并针对当前莆田市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依据现代林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以森林生态网络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框架,以及相应的建设内容;并按照分区构建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类型区,分别研究出各类型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滨海型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烟台市更好地实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述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烟台市滨海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与现状,然后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烟台市建设滨海型生态城市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未来烟台市建设滨海型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原则选取水土流失、植物、土壤、动物、水环境等5个影响因素建立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因素集,采用九标度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合福建省某林区公路的实际情况对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林区公路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林区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是一种科学、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性 ,将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脆弱带划为 3种类型 :道孚类型、翁达类型、炉霍类型。通过论述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质量退化的现状 ,说明保护、发展这一地段的森林资源对于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并对目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