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遂宁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四川遂宁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为该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环境地质依据。通过野外及室内资料收集、整理,调查和研究了遂宁市的环境地质背景,发现该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通过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划分出地质灾害中等易发和不易发两类地区。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易损性的量化指标(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坡度、降雨、坡高、人类工程活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死亡及受威胁人数、直接或潜在经济损失等)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涪江以西构造剥蚀侵蚀丘陵区及涪江以东构造剥蚀丘陵区为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而涪江侵蚀堆积河谷平坝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相似文献   

2.
矿产开发会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地质灾害的威胁是十分突出的。矿区开采多年,已经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本文基于实际调查,论述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描述已发灾害的破坏能力,调查分析采矿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未发灾害点的隐患可能,对滑坡稳定性、崩塌稳定性、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提出既有措施存在的问题,给出进一步的防治建议。面对采矿对自然与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人类应该得以全面重视,才能在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前提下对矿山地质环境做出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危险范围预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西沟尾矿泥石流的孕灾环境地质背景,基于泥石流预测模型对泥石流危险范围进行预测评价,得出基于泥石流模型实验建立的预测模型适合于尾矿泥石流危险范围的预测。构建了灰色系统灾变预测模型,并对近期泥石流灾害的灾变时间序列进行预测,为尾矿泥石流灾害评价及防治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泥石流成为盆地内地质灾害主要灾种。为系统地总结分析研究该灾种,通过充分收集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已实施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总结出了该地区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并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进行了论述评价。泥石流类型以粘性泥石流为主,水石流次之,规模为中小型,易发程度为低-中等易发。形成机理主要受地形地貌、物源条件、水动力条件、植被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因素控制。在泥石流沟中、上游采取拦挡坝稳拦固体物质和下游采取排导渠保畅等是工程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程方法论及散体滑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中各因子异变耦合作用的产物,全面认识地质灾害、尽力防止地质灾害致灾环境的构成、有效而适时地改造致灾环境及全过程监测地质灾害,构成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据此认为,三峡库区的松散土体、水和城区是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控因子;松散土体吸水蠕变、强度衰减是散体滑坡启动的本质机理;散体滑坡的防治技术应该从散体、水及城区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预报警报工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2003年6月1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降雨等多因素、多学科的关系。介绍了国家级地质灾害预报警报业务系统的有关技术,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从地球系统5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地质灾害,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和防治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是由地壳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临汾市位于临汾断陷盆地中部,本区地质构造复杂,进而引起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本文立足于阐述临汾市地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各县区多年来发生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系统介绍了临汾市所辖范围内所发生的地震、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分析了其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然而地质灾害的预测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准确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然而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该类灾害的应对措施都不同;最后从监测预报、宣传教育、灾后重建、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对临汾市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蛟河市为研究区,以该地区多源数据为基础,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层次分析法(AHP)评价了区域泥石流灾害综合风险,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蛟河市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当地极端降雨条件有密切联系;泥石流灾害风险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蛟河市区中部及西南部的天岗、庆岭、松江三镇为泥石流高风险区,而东北部的前进乡和西北部的天北镇风险较低,南部的漂河镇具有较高潜在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研究结果为蛟河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并加强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和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0.
《甘肃科技》2012,(19):I0001-I0001
本刊讯为纪念2010年甘肃南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深入开展甘肃南部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研究,9月10日,由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国际地质灾害研究及管理新技术研讨会-纪念2010年甘肃南部舟曲泥石流灾害"在兰州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其中最为发育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通过对陕西省环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不同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区别较大,给灾害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根据灾害影响因素和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基于ArcGIS 10.0软件,分别进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单灾种和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与空间分析;以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为指标,完成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处于1.000~8.615范围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与实际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公路地质灾害的极重灾区为武夷山—台湾山区和川滇山地;以图件形式明确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在中国的分异状况,并划分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可为三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区域灾害防治的前期工作。构建一个符合区域地质环境的灾害评价体系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区域适用性起决定性作用。在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后,选取降雨、坡度、岩性等8个影响因素,利用信息量模型对盘州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靠近道路和断层相对集中的区域;易发性高和较高区域呈带状分布,占盘州市国土面积的38.62%;随易发程度的升高,各区域分布的灾害点数量增多,灾积比也逐渐增大,说明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的实际情况相符,分区划分合理。研究成果可为盘州市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灾害多元信息耦合预警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Logistic回归模型和前期有效降雨量引入到地质灾害预警领域,结合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泥石流灾害多元信息耦合预警体系,并基于MAPGIS平台经二次开发建立了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在综合分析雨量和地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危险等级自动划分方法,从而实现了对泥石流等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定量化时空自动预报。基于该系统,在辽宁省鞍山市开展了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天山天池景区地处中亚山地,地震活跃,冰川退缩显著,过度放牧突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发育。据研究发现,泥石流淤积天池每年达7.3万m3以上,若任凭其淤积天池寿命仅余400年,极端条件下缩短为80年。然而,泥石流是否还会发生,泥石流规模如何,如何处置等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为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开展了天山天池景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长达11年的持续攻关,项目组发现了泥石流由地震、过度放牧与极端气候控制并还会发生。针对泥石流属低频稀性冰川暴雨型的性质,项目组采用"固拦排清"的方式防治泥石流,采用生态移民和坡降调整及国家咨询决策防治区域生态灾害,不仅解决了景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综合防治难题,实现了拦沙减沙、流域生态植被与谷地森林的示范性恢复,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马煜  李彩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719-9727
山地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对旅游区人员、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造成很大危害。为降低由地质灾害引发的山地旅游区公共安全风险问题,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的防灾减灾体系。结果表明,四川乐山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危岩、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危害方式呈现灾害链形式;分别阐述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含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管控,最终建立了适应山地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从地面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构建了防灾减灾体系。此成果丰富了山地旅游区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提高了旅游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程方法论及散体滑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中各因子异变淹合作用的产物,全面认识地质灾害,尽力防止地质灾害致灾环境的构成,有效而适时地改造致灾环境及全过程监测地质灾害,构成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据此认为,三峡库区的松散土体,水和城区是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控因子,松散土体吸水蠕变,强度衰减是散体滑坡启动的本质机理;散体滑坡的防治技术应该从散体,水及城区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ETM与QuickBird卫星影像并结合CIS技术与野外调查验证的方法,分析滑坡、崩塌以及沟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空间发育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区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通过GIS与RS技术的结合解译,共同定出65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质量低劣的表现,它的频频发生不仅反映了自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也反映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地质灾害研究更是一项关系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涉及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工作;利用已收集的黔西县1∶5万DEM数据,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流域单元评价体系,并结合黔西县2010年的地质灾害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考虑地质、植被、降水、坡度、土地利用五因素,完成了黔西县内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特征分析,为更好的预测和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发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优势,探索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文章以高分二号(GF-2)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中巴公路G314沿线奥依塔克—塔合曼段(简称"奥-塔段")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冻融泥流、冰湖溃决、冰碛物长程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1∶50 000详细解译,共圈定灾害点146处,结合实地验证结果,综合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给出了防治建议。研究结果为中巴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GF-2数据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