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中医药大学目前已经建成多个特藏展室和古籍特色数据库,但与全国中医药类大学相比,其在特藏展室和特藏数据库建设方面规模较小、特色不够突出、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于此,特藏文献数据库建设应突出特色,提升内涵,加强中医药特色文献的开发与收藏,立足本校,服务师生,广泛协作,互通有无,面向大众,全面提升特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近红外乳腺诊断仪,对4885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乳腺扫描检查,其中有部分患者同时进行B超检查对照。结果显示:经病理确诊的628例中,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近红外线为92.6%,B超为85.1%:而乳腺良性疾病的符合率,近红外线为85.2%,B超为91.6%.说明近红外线检查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校女教工乳腺疾病的患病情况,探讨乳腺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某高校670名在职女教工进行乳腺疾病普查,采用专科医生触诊、红外线乳腺诊断仪、乳腺彩色B超、钼靶x线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方法.结果:接受检查的670名女教工中,乳腺疾病患病率为40.60%,以乳腺增生发病率最高,为37.61%,占乳腺疾病的92.65%;其次为乳腺纤维瘤1.49%.发现乳腺癌2例,患病率为0.30%.乳腺疾病的发病与年龄、职业、月经等因素相关.结论:高校女教工乳腺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及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检查能力,定期进行该疾病的普查普治,对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数字化钼靶影像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结2007-2014年行数字化钼靶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早期乳腺癌病例,进一步分析早期乳腺癌的数字化钼靶的影像学特征。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不规则细小沙粒样钙化6例,乳腺局灶性腺体结构紊乱3例,局限性高密度影3例,不典型小结节影2例,隐约可见的细小毛刺征2例,不规则片样纠集影1例,导管造影虫蚀状充盈缺损3例。数字化钼靶片的应用为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条件,极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进一步开展保乳手术,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单晓宇 《甘肃科技》2012,28(14):147-148
探讨了影像学检查在乳腺肿块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全数字化乳腺钼靶机对30例乳腺肿块进行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乳腺肿块检查的首选方法.和数字乳腺钼靶片联合诊断可提高乳腺癌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超声和红外光乳腺扫描联合应用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从来院就诊的乳腺病患者中筛选出4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检查,高频超声组(Ⅰ组)230例,高频彩超 红外光扫描组(Ⅱ组)230例.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Ⅰ组乳腺癌88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2例,腺癌40例,髓样癌6例,其他良性乳腺疾病142例(其中纤维瘤86例,腺病结节46例,脂肪变性2例,慢性炎症8例).除其中2例与病理诊断不苻外,总符合率为99%(228/230).Ⅱ组乳腺癌92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2例,腺癌42例,髓样癌6例,其他乳腺疾病140例(其中纤维腺瘤38例,脂肪变性2例,腺病结节44例,慢性炎症8例).与病理对照检出率100%(230/230).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超声和红外光乳腺扫描联合应用检测孔腺良恶性肿瘤,提高了诊断的符合率,对临床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中核四〇四医院收治的疑似早期乳腺癌83例,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2种诊断方式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观察超声影像特点。病理诊断结果显示,83例疑似早期乳腺癌患者中,52例为恶性肿瘤,31例为阳性肿瘤;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检出率、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X线钼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X线钼靶(P0.05);恶性肿瘤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蟹足征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恶性肿瘤患者血流量明显多于良性肿瘤,且阻力指数显著大于良性肿瘤(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肿块部位、形态、回声、血流信号等声像图特点,且无放射性,创伤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CEUS-FNBH)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2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患者,于术前行SLN超声造影联合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并与术前超声造影联合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进行比较,探讨CEUS-FNBH在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有效检出率.结果 92例乳腺癌SLN手术证实为转移性,常规超声检出66例(71.73%),CEUS检出84例(91.30%),CEUS-FNBH检出89例(96.73%);CEUS-FNBH对乳腺癌SLN检出率最高,其次为CEUS、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对乳腺癌SLN的有效检出率均高于单一超声检出率,该检查方法对乳腺癌转移性SLN的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声"三切面"法筛查胎儿心脏异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未经选择的普通孕妇中超声筛查胎儿心脏异常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以四腔心、左、右室流出道为主要筛查切面,对29 430例孕妇进行胎儿心脏的初步筛查,疑有异常者行详细超声心动图检查,部分胎儿经生后超声心动图对照或因畸形引产尸检.结果:在29430例受检胎儿中,检出胎儿心脏异常共194例,检出率为6.59‰,其中,中孕检出116例(6.63‰),晚孕检出78例(6.54‰),最早检出时间为孕13周.追踪结果证实产前超声诊断的共70例,假阴性者6例,假阳性者1例.本组未经选择孕妇中,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敏感性为92.11%,特异性为99.42%.结论:采用四腔心、左右室流出道切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减少了对胎儿心脏的照射时间,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普通孕妇进行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亚甲蓝单示踪剂行缺乏核素示踪的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行全乳切除手术或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9例(0期12例,Ⅰ期27例,ⅡA期28例,ⅡB期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腋窝淋巴结阴性状态,对其行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非前哨淋巴结活检(Non-SLNB)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前哨淋巴结(SLN)、非前哨淋巴结(Non-SLN)和腋窝淋巴结(ALN)均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SLN检出率、假阴性率、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4%,6.9%,98.1%,97.5%.病理N分期的SLN检出率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亚甲蓝单示踪法行SLNB能准确预测缺乏核素示踪的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本研究入组的病例提示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与乳腺癌的N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及CD4~+T细胞、CD8~+T细胞、CD45RA~+T细胞、CD45RO~+T细胞等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用以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选择女性原发性乳腺肿瘤患者50例为病例组,并以病理检查的TNM分期结果做进一步分组,其中乳腺癌Ⅰ期27例,乳腺癌Ⅱ+Ⅲ期23例;选择女性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统计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乳腺癌Ⅱ+Ⅲ期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乳腺癌Ⅰ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Ⅰ期组CD45RA~+T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乳腺癌Ⅱ+Ⅲ期组CD45RA~+T细胞明显低于乳腺癌Ⅰ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Ⅰ期组CD45RO~+T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乳腺癌Ⅱ+Ⅲ期组CD45RO~+T细胞明显高于乳腺癌Ⅰ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细胞亚群检测是评价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肿瘤恶变的发生、发展、临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免疫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经 X 线、B 超与内镜检查,结合活检及手术病理,确诊结肠癌120例,其中12例属早期癌。X 线诊断符合率83%(100/120),内镜诊断符合率97%(110/120)。B 超诊断符合率67%(80/120),另外 B 超对108例中晚期结肠癌,周围脏器转移灶检出率为60%(65/108)。总结了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误诊、漏诊原因,有助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强调将结肠双对比造影作为常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608例疑似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颈动脉彩超及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正常糖耐量(N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8%,糖耐量减退(I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36%,糖尿病(DM)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5%.结果显示:IGT组、DM组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 CPR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检测可为临床糖尿病患者早期检出易损斑块、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田建英  孟娟 《甘肃科技》2011,27(21):157-158,171
用彩色超声检查仪,对孕12+周~34周的孕妇进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对怀疑有胎儿畸形的孕妇进行追踪随访检查,以避免胎儿畸形的漏诊和误诊.对1021例孕妇进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共检出胎儿畸形38例,其畸形发生率3.8%,均经正常分娩和引产后证实,产前筛查与产后符合率100%.漏诊室间隔缺损1例,左前臂缺失1例.超声检查虽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囊性增生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初步诊断为乳腺导管内囊性增生病变患者5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80例.实验组应用乳管镜进行检查和治疗,对发现乳管内隆起性病变患者予以乳管镜联合定位针标记,实施手术治疗;对乳管镜下明确为乳腺导管内囊性增生病变实施乳管镜灌注冲洗治疗.对照组单纯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实施乳管镜检查的280例患者中有27例乳管内隆起性病变,联合定位针实施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乳腺癌患者6例,乳腺肿物和乳管内癌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53例乳腺导管内囊性增生病变患者均实施乳管灌注冲洗治疗,临床治愈率为64.82%,总有效率为89.72%,二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纤维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囊性增生病变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早期发现乳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X线钼靶、MRI及CT的多模态影像组学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收治入院的7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超声、X线钼靶、MRI及CT扫描,将扫描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并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 1)超声:可见血流信号,有细点钙化;2)X线钼靶:有结节影及钙化灶(簇状泥沙样钙化),钙化灶边缘模糊有毛刺;3)MRI:出现局灶性、导管样及段样、肿块化等强化,肿块边缘不规则有毛刺;4)CT:出现肿块或结节,部分边缘较为光滑,另有小部分较为模糊,出现钙化或肿块肿大.与术后病理比对,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超声为76.00%、80.00%、60.00%,X线钼靶为77.33%、81.67%、60.00%,MRI为77.33%、80.00%、66.66%,CT为81.33%、83.33%、86.67%,联合诊断为90.67%、91.67%、86.67%.结论 超声、X线钼靶、MRI及CT均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常见方法,4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联合诊断可提升早期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王理金 《甘肃科技》2014,(12):129-131
分析清水县农村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分布及病因特点.自2011-2013年2年间对全县所有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妇科病常规普查,包括妇科检查、分泌物常规、盆腔B超、宫颈巴氏细胞学检查、乳腺红外线筛查.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设为P--0.05.妇女疾病普查结果显示,排名前3位的疾病主要为宫颈炎、阴道炎、附件炎.山区和川区两组妇女总患病率分别为91.8%和88.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山区组高于川区组.其他各分病种,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癌疑似病例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山区组仍高于川区组.乳腺疾病方面,川区组高于山区组.其他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脱垂、附件炎、盆腔炎、卵巢囊肿,两组普查妇女间均无差异.通过对清水县农村育龄妇2年间妇女病普查的横断面研究,结果表明,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仍是农村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扩大妇女病普查覆盖面,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妇科疾病,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10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胃镜活检与病理检查,并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胃镜活检术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均为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确诊人数为84例(84%),有9例(9%)为疑似胃癌,7例(7%)被排除,两种检查方法胃癌确诊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的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检出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检出分化不良型36例(36%)、分化型64例(64%),胃镜活检共检出分化不良型54例(64.29%)、分化型30例(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胃癌诊断中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胃镜活检诊断准确性虽低于病理检查,但在基层胃癌患者术前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切除的规范性及术中临床可疑淋巴结检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以蓝色染料作为示踪剂的规范前哨淋巴结活检,其中成功63例.采用印片细胞学的方法做病理诊断,前哨淋巴结切除过程中发现的临床可疑淋巴结单独送检,找出染色前哨淋巴结病理阴性而临床可疑淋巴结病理阳性的病例.结果:65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检出率为96.9%,63例患者中共检出138枚前哨淋巴结.印片结果显示,13例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染色前哨淋巴结阴性而未染色临床可疑淋巴结阳性的患者3例,占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23.1%.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规范性及可靠检出临床可疑淋巴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手术不规范而遗漏阳性的临床可疑淋巴结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乳癌仿根治术后Rotter's淋巴结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4例乳癌仿根治术Rotter's淋巴结单独病理检查,分析其与肿块大小、腋上组淋巴结、ER及HER -2表达的关系.结果:术后Rotter's淋巴结共检出48例,阳性20例,检出率和阳性率分别为26.1%和10.9%;阳性组患者在肿块大小,腋上组淋巴结阳性率,ER及HER -2受体表达方面与未检出组,阴性组之间进行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乳癌患者施行乳癌仿根治术应常规清除Rotter's淋巴结,术后病理提示Rotter's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