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近两年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由过去的关于厌学、早恋的居多已经变成了如何克服网瘾的居多,经常会遇到一些愁眉苦脸的家长,称他们对孩子的网瘾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一来是网络现在确实普及了,几乎家家都有,而且很多学习、工作的事也离不开网络,所以若是让孩子生活在没有网络的环境里肯定是不现实的.但确实很多孩子抵挡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时间一长就跟上瘾了一样,一天不玩就会躁动不安,如何应对这一现象,确实是摆在当前家长们面前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6,(21):46
青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发育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与后天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养育方式正确,孩子的人格发育一般良好;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良,孩子成年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人格障碍、神经症等疾病,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为了解我国青少年人格发育特点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在前不久首次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其目的是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障碍形成的早期危险因素,为有关部门实施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人格障碍最终导致根深蒂固的社会适应不良,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  相似文献   

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超过20%的儿童青少年因患精神障碍而致残·青少年的自杀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度抑郁通常起病于青少年,遍布各个国家,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表现为药物滥用、少年犯罪、成人犯罪、反社会行为、婚姻问题、工作关系不良、失业、人际交往问题和健康状况低下在德国召开的第16届世界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大会发表了柏林宣言,强调全社会都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即将出版的《关注精神障碍儿童和青少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1-61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而青少年犯罪与其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与青少年犯罪有关的几个心理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人格类型与自尊及成就动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探索这些因素对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们认为暴力行为和青少年接受的教育、家庭背景、大众传媒误导等因素休戚相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学家凯泽琳·霍夫莉认为,除了这些社会原因,很多自然原因也导致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增多。如果对气候炎热城市的市民习惯、语言等进行分析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地区的人的语言都比较“硬”,脾气大都火爆。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如果长期处于气温较高的状态下,体内的细胞和身体的器官就会有不适应的反应,表现出来则是人变得烦躁、情绪不稳定,而这些外在的因素长期存在就会融人人的性格,成为内在的东西,甚至可能产生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6.
邱犇 《科学大观园》2023,(20):72-75
<正>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也能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9月24日,第20届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落下帷幕。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在主场活动举办地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承载着硬核科技,顶尖科技成果化身“触手可及”的科普展品,点燃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崇尚科学的浓厚热情。  相似文献   

7.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用手机收发短信早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很多青少年在上厕所和洗澡时发短信,甚至会在性爱期间、在亲人的葬礼上发短信。对短信如此痴迷,原因何在?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对美国青少年的发短信习惯进行的一项新研究,青少年在收到短信后会产生立即回复的冲动,这种"迫不急及待"导致他们陷入痴迷。此外,这种行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人类躲避捕食者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0,(5):16-16
<正>在各种各样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宅在家中似乎已经转变成一种顺势而生的生活方式。要宅就宅得更健康吧!宅男健康7大退化猜想心理学家和健康学家对这种过于脱离社会的生活方式颇有微辞,"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和未来生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卡西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个人获得的信息90%以上通过视觉系统,视觉健康与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而随着生活方式和用眼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眼健康状况、特别是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有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居世界第二,且逐渐呈现低龄化特点。保护视力、预防并发症,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本文论述了网络技术对个人的社会化影响,指出网络技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浅阅读的盛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和心理高度契合的产物,深刻影响着人的生活乃至生存方式,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异化形式:知识结构的碎化,思维方式的异化;精神成人之阻碍,主体意识之迷失;真实在场的缺失,文化传承的失落等。从技术文化哲学的视角反思当代阅读问题,有助于探寻消解浅阅读带来的新异化:提高素养,胜任时代阅读;伦理建构,强调以人为本;加强自律,提高主体意识;社会助力,营造理性氛围。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设计视角看当代人类生活方式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设计与人类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在当代工业社会,技术设计在促进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生存面临种种困境和危机.人类生活方式全方位与技术设计溶合,构筑了一种技术化、功能化和消费主义的崭新生活方式.技术设计为达到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据说,全球患糖尿病人群已超4亿,看着日益壮大的队伍,我们都该好好反省,明明每天吃的同样是米饭,呼吸的是同一份空气,为何患上糖尿病的偏偏是我们呢?当然,在思考的同时,还要想想降糖方法。其实之所以出现高血糖,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降血糖,还得从生活方式着手。  相似文献   

14.
技术的边界与人的底线--技术化生存的人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今世界发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科技革命,而且也是一场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革命.现代科技对社会的支配性、扩张性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已形成技术化生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非常多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不难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并非生来就伟大,而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人生旅途中做出了不凡的事业或积极的探索,甚至不少人是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才获得非凡成就.这也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需要阅读伟大人物生平故事的原因——通过了解榜样的成长历程,激励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4,(23):25-25
<正>性欲是指对性交的兴趣,它在受体内激素水平调节的同时,还受社会、家庭等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性欲的强弱程度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性欲的高低也随年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条件、工作性质、夫妻感情等不同而发生变化。人是有性欲的,男女皆然。性欲低下的主要表现就是对性生活乏兴趣,原因有器质性和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17.
这里针对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个是工程的社会影响究竟有多大?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我们看到了电气化工程促进了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社会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变迁;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个问题是电气化工程的社会影响何以可能?通过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哲学思想,我们看到了在工程中所蕴合的科技理论的逻辑性和经验性;工程运行的实用性和简单性;工程范式的历史性和转换性以度工程实践的建构性和境遇性等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 《科学大观园》2013,(15):48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造就了压力的剧增,压力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而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有工作、生活、性格。快节奏生活中,我们不断提醒自己,要"慢生活""零压力"。可压力不断袭来,怎样才能甩掉这些包袱?问自己10个问题,也许就能过得轻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凸现,许多学科和理论都开始关注技术社会。从学理上来说,对概念的解释和理解是研究的前提。在解释学看来,对技术社会的理解有三种方式:一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社会发展的技术统治阶段,这个时期技术成为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力量;二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以技术为交往媒介和中心的交往共同体;三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以技术作为职业或工作核心的人员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出现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其进一步演化。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可分为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和自主的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具有二重性,能带来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成为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促进对自我价值的全面理解;同时也会带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等社会问题。重塑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虚拟自我,需要理性自觉和道德自觉,也需要社会教育和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