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潘国廷 《科技资讯》2006,(18):179-180
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本文把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届界定在浅层次的“道德认可”,由“道德认可”引出新形式下的“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责任感教育。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给出五种易被忽视的“道德教育”,提出转变过程中需要转变教育对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提出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知行合一、道德内化,就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注重拓展道德实践载体,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参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古罗马的西塞罗说:“苏格拉底使哲学从天上来到人间。”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霸权发动伯罗奔尼撒战争,社会的动荡造成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他感到有必要挺身而出,劝导人们“认识自己”,培养道德情操。为此,苏格拉底不惜痛下猛药。他善于否定,强调凡人的认识无不存在局限,通过讥讽让自负的人看出自己学问贫乏、观念禁不起推敲的事实,所以“我们只会思考,但什么都不懂”。而他自己也公开宣称:“我惟一有把握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以后。人们才会主动改善心灵。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建设问题上,我们正陷入这样的怪圈:各级领导人关于道德建设的话没少讲,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会没少开,重要文件、大型报告少不了精神文明建设专节,各界人士没少在各种场合发出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吁,可是社会的道德状况并不理想,一些人甚至断言是大“滑坡”。可悲的是,追溯这种现象的原因,传统思路又往往把它归咎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其实,我们面临的种种道德问题,不过是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冲突的反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不论道德建设这一手是“硬”还是“软”。在社会转型时期,任何事物都有一…  相似文献   

4.
民俗的衰变与道德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翻开历史 ,每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时 ,社会舆论常常会发生类似的慨叹。“世风”是指社会风气 ,风俗习惯 ;“人心”即人的道德价值观念 ;就是说风俗变得一天不如一天 ,人的道德品质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好了。对此 ,清末民初的一些志书颇多记载。如民国二十三年《万全县志》的编修者就十分沉重地写道 :民国以后 ,“世风日下 ,道德心渐逊于前 ,甚至一切旧观念渐渐崩溃 ,新者多无正轨 ,以致人皆徘徊岐路 ,无所依循 ,邪说乘之 ,每易惑人 ,前途茫茫 ,危险殊甚也。”〔1〕再如民国二十四年《续修临沂县志·礼俗》:“乃至欧风…  相似文献   

5.
于延群 《科技信息》2007,(1):171-171
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回答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八荣八耻”的解读,揭示了科学内涵和实质,强调了在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目的在于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产品经济转为商品经济,由专制(人治)社会转到法制(法治)社会。在法制文明推进过程中,我国社会存在着冲突种种:传统道德与法治观念;人治思想与法治观念;人情与法律规范;商业道德与农业道德等。在这些冲突中,政府应用舆论工具大力倡导法制文明。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正经历飞速变化,原有社会家庭结构解体,社会道德体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家庭伦理道德体系首当其冲,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家庭伦理道德变得日益紧迫,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孝慈”观念;调适现代家庭中夫妻间关系;构建平等友爱的伦理道德,培养现代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业设计,从观念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产生了深刻变化。更多的受众参与,使今天的产品已经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社会分层、分化的加剧,使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产品选择差异化日趋明显,设计回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一个趋势;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的恶化,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设计必须考虑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大力倡导可持续设计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美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转变.作为美国政治体制重要内容的三权分立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会至上”发展为“以总统为个心”.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官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向导,是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保证。官德的失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领导干部要从提高政治理论素养、锤炼正派的人格品行、核准为“官”的坐标等方面加强官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道德悖论"是近年来伦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前,先对"道德悖论"概念加以考证,确定其是否属于悖论范畴是一个具有极为重要现实意义的步骤,因为这将影响我们如何选择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立足于逻辑学角度对"道德悖论"进行分析后可得出结论:"道德悖论"并非悖论,而是由二难推理构成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进行了探索与论证,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我们暂称这种模式为"道德教育‘生活’模式",文中对当代道德哲学、当代道德心理学、当代道德社会学的发展做了概述,并将"知性"模式与"生活"模式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对比论证,最后指出"生活"模式的出现是有其理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扬弃西方“个性主义“的普遍人类价值因素.在社会层面,借鉴吸收卢梭关于“自由个人构成合理共同体“的思想,克服旧价值观“整体主义“泯灭个性自由的痼疾;在政治层面,借鉴吸取洛克“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法制精神,消解旧价值观以“权威主义“剥夺个人主体地位的顽症;在伦理层面,借鉴吸收康德“绝对命令说“的道德精髓,清除旧价值观以“私德至上“否绝个人正当利益的弊端.目前,我们应当看到“个性主义“因其阶级性时代性所限,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体性的异化,滑向极端利己主义,对此,只能以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统一为本位“的“人类解放“价值观对其补偏纠弊.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不是软弱的化身,而是"刚"与"柔"的辩证统一体.其具体表现为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与道德义务的强制性的统一;道德动机的随意性与道德评价的客观性的统一;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道德教育的外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着重回答"道德"与"德性"的构成,现代德性与传统德性的区别与沟通,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等至今仍引起关注并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鉴于此,对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介绍,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如何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看法:一是以德治国重在建设;二是德治具体实施途径阐述,包括以德治国思想基础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以德治国的体制基础,还要大力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和实践、以德治国希望和信心在青年一代等.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国内外新形势而提出的,是适逢其时的重大方略。把依法治国与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国新理念,是我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实现“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人人抓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思想与主体“实践性”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要树立“学本位”思想和“主体性”德育的观念,突出道德发展中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的本质核心,本文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状况,阐述了儿童的道德感在家庭中“爱”的氛围下产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在学校教师的示范和学生亲自实践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