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只有将"真""善""美"都纳入到价值思维的框架中,即在这三种思维方式的价值旨归意义上,才能达到三者的统一。"真""美"的思维在本质上亦即是价值意义的"善"思维,三者统一于"善"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基于历史哲学视角的考察,"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活动中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应然性上,"中国梦"内蕴着真、善、美;在实然性上,实践和体现了求真、求善、求美。通过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梦"实现了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广西文场"是广西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调高雅,文词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从美学的视角,系统深入地分析,"广西文场"诗学之美、形象之美、感性之美和身体之美。  相似文献   

4.
民间叙事诗产生于下层民众情感发抒、审美体现的需要,表现下层民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彰显着他们对美、对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西北回族民间叙事诗是他们追求美、表现美、揭示美的外在形式,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反映爱情婚姻悲剧的"凄美"、寄托爱情胜利的"完美"、再现英雄史诗的"壮美"。这三种美学精神集中地表现在《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歌唱英雄白彦虎》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美点寻踪”可以在阅读文教学中,通过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人物形象美三个主要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他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语文教学应当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在"两美"新目标下开展金华新时期的建设,必须在文化产业上大做文章。文化建设中,最基础的文学和艺术建设自然不可或缺。依据"两美"建设规划,金华文学和艺术建设必须促进文学和艺术的创新型繁荣。要实现这一点,可以在发展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依托影视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影视文学;可以进一步鼓励民间文学创作;可以以婺剧为龙头,带动各种地方艺术百花齐放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舞蹈的艺术体验主要来自于其动作的直观性。在舞蹈教学中,抓住动作的直观性,通过形体训练、视频欣赏、现场观摩、理论研讨、回到实践等,引领学生去领悟关,体现美,感受其中的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气韵美。  相似文献   

9.
储殷 《世界知识》2014,(19):62-63
<正>近来,美国黑人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射杀一案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由于涉及美国政治中最敏感的黑人问题,无论是总统奥巴马的强烈关注,还是底层黑人群众的激烈抗议,都并不令人意外。与此同时,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关注,那就是美国、欧洲两地黑人在抗争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相比于美国,欧洲黑人显得格外的"安静"。这种"愤怒"与"安静"的差异背后,折射出美欧两地黑人族群在历史、组织与政治上的三点大不同。美欧黑人发展历史大不同美国黑人历史开端于黑人奴隶的血泪史。17世纪初期,美国大陆最  相似文献   

10.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周向东  程海霞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13-113,115
舞蹈艺术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可与其他艺术相媲美的。舞蹈美,美在"舞外之情、情外之意"。只有用心去舞蹈,用心描绘动态美,用心体验意蕴美,及心塑造神韵美,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12.
对"惬意""得意"进行异素分析,探析其在组合与聚合中的语法语义分布,可以看出,"惬意""得意"都是形容词,都表示满意,称心;可受"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常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等,都不能重叠。"惬意"为中性词,"得意"可用于贬义;"惬意"为书面语,"得意"兼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两词在运用时,侧重点是不同的:"惬意"侧重于体现适用主体的好心态;"得意"则侧重于显示主体办事顺利,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二战"初期,加拿大总理派遣其私人代表金尼赛德秘密出访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频繁会谈,在英、美之间斡旋,为成功解决影响英、美结盟的英国舰队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加、美在频繁的外交互动中也累积了足够的战略互信,为加、美安全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认知研究的工具,西方经典哲学中的"范畴"和"概念"体现了哲学家们探索世界、语言、心智的视角和方法,相对容易把握;现代认知科学中的"范畴"和"概念"既反映了学者们的各自取向,也掺杂着研究中的思维混乱,情况非常复杂。从认知本身的多个维度,在同一平面内对"范畴"和"概念"进行考察是个新的思路,也呈现出了一幅较为清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117-122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难以猜解的千年谜题,诗人运用高妙的创作手法,将大量典故生动巧妙地融裁入诗,给作品注入了"沉博绝丽"的美,具有永恒的艺术活力和语言魅力。本文尝试从修辞学角度对其24首"无题诗"中的用典辞格做穷尽性统计和分析,并结合李商隐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进行研究,认为诗中用典繁多且生僻晦涩的原因是诗人长期的幕僚经历,以及受到了"牛李党争"和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18.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9.
校园是神圣且充满历史感动的场所,每个学校不论历史长短都面临着"新"与"旧"的融合问题。对"旧"建筑、"旧"环境的评估,对"旧"建筑、"旧"环境适应现代需求的改造等问题突显出来。普林斯顿大学经历260年的历史,其"校园填充"的理念是成功的范例。另外,校园除了需要体现历史感与时间感外,为满足今天学生的需求,不得不将公共空间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公共空间也是联系"新"与"旧"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