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为近代中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分析、探求洋务新政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湘西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是湘西南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源(1794—1857)是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正因为如此,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国人一直相当重视魏源研究。可以说,魏源研究是国内各个历史阶段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鸦片战争之后,政治上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性,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知识、技能的工人。封建的旧教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亟需进行变革。正是由于以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原因,科学教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但是在当时“中体西用”方针约束  相似文献   

4.
《海国图志》系魏源愤于鸦片战争失败,为了寻求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编辑的一部名著,倾注在这部著作中的“师夷”、“制夷”的反侵略思想,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部书传播到日本后,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共鸣,在介绍和传播“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以及影响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为制夷而师夷,改革军备,用西式武器装备自己;革新政制,勾勒资政蓝图.师夷是手段,更是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6.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师夷制夷”的思想,逐渐形成一股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振兴华夏的思潮。而焚毁圆明园的烈火,使卷入这股思潮的洋务官僚、买办商人和知识分子经受了一场痛苦的  相似文献   

7.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主、振兴中国的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工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思想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为这样一条线索,即从对“经文经学”的研究——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以下就此线索,略抒管见。 1840年,英国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从此,“天朝大国”迷梦破灭,传统的儒学在外国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的无情袭击下,几乎丧失了全部“保国”“保种”的功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结在一起,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和爱国知识分子从麻木不仁的昏睡状况中惊醒过来,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迅速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于是,率先从“经文经学”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发出了放眼世界。学习西方的呼声。近代中国第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从英吉利击败清帝国这一明显事实中,得出的最直接结论是,要战胜“外夷”就要学习“外夷”,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9.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2):I0148-I0148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的“夷夏之辨”思想上宗孔子 ,下承《公羊》先师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以文明发展的程度作为区分夷夏性质的标准 ,既主张“严夷夏之防” ,又肯定夷夏关系的可变性。他认为 ,若背弃仁义礼乐 ,丧失道德教化 ,“中国可退为夷狄” ,而“夷狄进至于爵” ,则可升华到夷夏混同、“王道大平”的“大一统”境界。这种以“进夷狄”为中心内容的民族理论 ,是一种具有明显平等意识 ,视天下为一家的进步的民族观 ,包含有极其丰富的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并非新近的事情。从长时段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甚至渊源于150年前的近代转型传统。与主张“君子不器”的传统高等教育不同,近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化高等教育自引入中国之日起,就一直肩负着国家层面赋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甚至并未因社会制度变革而中断。晚清时期,朝廷与精英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一批具有专科性质的学堂;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毕业生失业严重以及“高等教育破产”的争议,着眼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于“专门人才”急需而实施院系调整与专业细分;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就业制度市场化变革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需要而作出院校转型的决策部署。这些政策及措施意味着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政府)的意志和期待、民族(社会)的渴望和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后续发展中,应注意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与现实复杂性之间的问题,努力在创新知识生产模式中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墨子关于“物”的定义 ,探讨了其有关宇宙的物质观 ,“有”与“无”的存在论 ,以及其关于物质不断分割后所得到的微粒“端”的思想。中国古代科学如果沿着墨子的微粒思想走出去 ,也许近代科学会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13.
金戈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4):171-172
2007年《中国当代版权史》一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近代版权史》的延续或姊妹篇,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20世纪版权保护的整体面貌。全书近50万字,史论结合、点面兼顾。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版权发展的历史进程。跨越了中国稿酬制反复与滑坡的20世纪50、60年代、版权保护停滞与扭曲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版权保护复苏与建制的新时期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桂系军阀民族政策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桂系军阀在“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下。对广西少数民族实施保甲制,发展交通、文化教育、改良风俗,禁止滥用夷等名称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其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救亡思潮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进一步发展到维新派的“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对这一嬗变轨迹作出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合理阐释,对这三种典型救亡思路的内涵和内在演变作出详细的说明,进而对它们的作用和缺陷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军事技术学堂,也是最早的海军学校,它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海军人材,选派了第一批留欧学生。毕业生中的严复、邓世昌、魏瀚、刘步蟾等都是近代的著名人物。船政学堂是附设在福建马尾船政局的。办局和办学的目的,在创办人左宗棠的奏折里说得很清楚:“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顿水师不可;欲整顿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又说“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①“船政根本在于学堂”。②“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转相传授,传习无穷耳!”③所以,在创办船政局的同时,即着手创办船政学堂,使造船和培养人才同时并进,指导思想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庆学先生在《中国古代度的文化》一文中做了概括,部分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度”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特质。但游先生的考释还不够完备,在对中国古代的度制重新梳理后可以看出:“度”的行为除统称为“度”外,就其方式来看可细分为:“度”、“絮”、“揣”和“仞”;而作为中国古代尺度单位的还有“肘、弓、围、幅”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