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赵佳楹 《世界知识》2013,(16):62-64
日本于l894年发动第一次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并在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转变为全面侵华战争。两次侵华战争都存在战后赔偿问题。第一次侵华战争日本获胜,它向清政府勒索了巨额赔款和侵略特权并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澎湖达50年之久;第二次侵华战争日本战败,理应对中国人民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2.
钓鱼岛问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不应把它当做一个个案。1884年日本先是悄悄地窃岛,十年之后对华发动甲午战争,在中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钓鱼岛据为己有。二战结束时的《开罗宣言》和《雅尔塔宣言》等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都应该归还,这其中就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大量历史材料已经证明,钓  相似文献   

3.
张炜 《世界知识》2014,(22):68-70
<正>人类自从发生战争以来,就有了情报需求和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被对手称之为"间谍"。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了近代情报意识,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情报准备。这是一个寂静的战场,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对华谍报战略布局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之始,即以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以征服朝鲜、侵略中国并进一步染  相似文献   

4.
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甲午战争只进行一年,便于1895年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而抗日战争却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最后才于1945年以中国人民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对两次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发生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最终以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条约列出了一系列极端屈辱苛刻的条件,如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三千万两等,丧权辱国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条约。堂堂中华帝国竟然被一直视为“蛮夷”的东洋小日本所打败,这让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国人难以忍受。  相似文献   

6.
萨苏 《世界知识》2014,(15):64-68
<正>日本学者怎样评价甲午战争,怎样看双方当时的优劣?2014年4月,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谷正先生这样回复了笔者的疑问:"分析日本获胜的原因,首先要从政治制度来说。中国是皇帝制度,民众的权利没有被认可,也没有参与国政的途径。所以中国的民众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打。与此对应,日本在开战五年前就制定了宪法,选出国民代表参加国会,参与国政。虽然日本当时也是天皇、藩阀制  相似文献   

7.
俄国强租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依据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关于设关的规定,指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表清政府就大连设关征税事宜,先与俄国、后与日本使臣迭次磋商,签订了有关大连租借地设关征税的章程,建立了大连海关。章程以维护日本的利益为宗旨,侵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但名义上隶属于中国海关系统的大连海关,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有限主权。  相似文献   

8.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推进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刺激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以战争手段推进现代化的做法,留给亚洲人民尤其是日本人民的是教训而不是经验.这是人们应该永志不忘的。  相似文献   

10.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初,英国人赫德指出:“现在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败日本.[1]当时的封建官僚和土大夫,昧于世界大势,沉酒干醉生梦死之中,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说什么“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目然而,甲午战争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赔款二亿两白银,并割台湾、辽东半岛与日本,这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耻辱感和危机感.在中国战败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土大夫仍在高谈阔论,“今天下最富之国,臭着中国.”[3]对…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倾向于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在日本大举侵华之前,他们彻底蜕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  相似文献   

12.
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60年之久,然而日本的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相反,政府高官顽固频繁地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和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屡次获得当局通过,修改和平宪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一切都说明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已经演化成战后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告结束。这场战争是在中国人民和反法西斯的其他各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在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作了歼灭性的打击以后结束的。这场战争曾经给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可估计的灾难和损害。它使中国人民损失了千万人以上的生命和五百亿美元以上的财产;它使印尼二百万以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2014,又值农历甲午。两个甲子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个亚洲古国隔海进行了一场近代化竞赛。在中国谓洋务运动,在日本是明治维新。而甲午战争宛若这个竞赛中一场残酷的考试。有太多的为何需要我们去追问,有太多的教训需要我们去探究。传统的观点——朝廷腐败、官员无能、行为保守、经费不足、海军军费被挪用等,人们耳熟能详,但似显简单化、符号化和宿命化,远不足以让我们认清为何出现如此一场惨败。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15.
孔新彩 《世界博览》2010,(16):26-29
经历过或亲眼目睹了战争破坏性的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战争的残酷和可怕。关于描述65年前那场战争结束的用语,日本历来有"败战"、"终战"、"战后"几个词。后两个词听上去更含蓄些。因为,用"败战"的话,战败的是当时的日本国家和旧军部,用"战败"颇有点和过去站在同一立场、绑定过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的间谍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论述 ,分析了谍报工作对甲午战争进程的  影响 ,探讨了日本谍报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9,(3):76-7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日本、法国和俄国三个渠道。其中,俄国渠道既有理论传播,又有具体实践,是两者的结合。中东铁路曾作为"红色之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一个通道。哈尔滨是"红色之路"的枢纽。俄国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李大钊发挥了主导作用。李大钊在与哈尔滨、"红色之路"的互动中传播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是甲午战争后到日俄战争之前的这段时期,其争夺态势表现为俄国的进攻为主与日本的防守为主。日俄战争之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争夺态势表现出二者的妥协和勾结,目的是防止其他列强染指这一地区,维护日俄两国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这种态势的演变受国际关系的影响,也与日本和俄国自身力量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9.
赵佳楹 《世界知识》2012,(23):58-59
日本求和企图的失败日本1937年通过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已占领广州、武汉。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它的国力、军力消耗已达到极限,遂不得不改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和"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对日本更加不利。于是日本便千方百计企图尽早结束对华战争,以便把深陷中国大陆的百万日军撤出来,集中力量对付美、  相似文献   

20.
一八九四年八月一日,日本利用朝鲜问题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到现在,恰是六十周年了.在这次战争中,一方面是新舆的军国主义的日本,它从一八七一年与中国订立第一个商约后已开始对中国和朝鲜从事侵略行动,以全力作了军事侵略准备.另一方面是政治腐败的、受外国帝国主义控制的满清帝国.战争只进行了半年,满清的军队战无不败,乃不得不请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出来调停.满清派遣李鸿章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