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各群体中成员大小差异对鱼类集群行为学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作为实验对象,比较分析5组不同群体组成(分别为10尾大鱼、9尾大鱼1尾小鱼、5尾大鱼5尾小鱼、9尾小鱼1尾大鱼和10尾小鱼)的实验群体的游泳速度、空间分布等集群行为参数。【结果】1) 群体组成对绝对游泳速度和相对游泳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2) 群体组成对绝对最近邻距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相对最近邻距离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3) 5组鱼群在速度同步性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排列方向的极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体成员大小差异不会对鱼群速度造成影响,不同大小鱼群成员能在整体上协调运动的速度,但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鱼群的凝聚力和协调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体型大小和营养状况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群体选择偏好。【方法】将实验鱼分为大、小个体组以及摄食组和饥饿组(分别进行正常投喂和14 d的禁食处理)。测定目标实验鱼的游泳速度、移动总距离、运动时间比等游泳行为参数以及它对不同大小或营养状况鱼群的选择偏好。【结果】1) 大个体组目标实验鱼在相对游泳速度中值和移动总距离值上均高于小个体的目标实验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目标实验鱼体型如何,它们均倾向于选择大个体的刺激鱼群,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饥饿组和摄食组目标实验鱼的所有游泳行为参数及它们对饥饿和正常摄食鱼群的选择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游泳能力方面强于小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个体大小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偏好选择大个体鱼组成的鱼群,这可能有利于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短期的饥饿处理所产生的营养状况差异不足以使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游泳能力及对鱼群的选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据此得到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结果显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介于3~6cm(1~2倍体长)之间,且2个体组显著大于4,8,16个体组(p0.05);群体排列的极性随群体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麦穗鱼自发游泳速度多为0~10cm·s~(-1),且随着群体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群体中不同个体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着群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随群体增大而下降,即凝聚力增加,从而显示出该鱼具有典型的集群行为;随着群体增大,群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的下降则说明该鱼协调性随群体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 ℃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据此得到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结果显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介于3~6 cm(1~2倍体长)之间,且2个体组显著大于4,8,16个体组(p<0.05);群体排列的极性随群体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麦穗鱼自发游泳速度多为0~10 cm·s-1,且随着群体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群体中不同个体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着群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随群体增大而下降,即凝聚力增加,从而显示出该鱼具有典型的集群行为;随着群体增大,群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的下降则说明该鱼协调性随群体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颜色标记对鲫(Carassiu sauratus)幼鱼个性的影响及颜色保留时间。【方法】在(25.0±0.2) ℃实验室条件下,将30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标记组,测定不同时间实验鱼的勇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并在实验末期观察颜色掉落情况。【结果】1) 对照组和标记组勇敢性的潜伏时间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但标记组和对照组在测定Ⅰ(颜色标记前)的潜伏时间与测定Ⅱ(颜色标记后)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 标记组活跃性(如游泳速度、运动时间比及运动总距离)在3次测定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有趣的是对照组活跃性的游泳速度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组的运动时间比及运动总路程却呈增加趋势(p<0.05)。3) 标记组和对照组好斗性如警告次数、追随次数、冲咬次数在3次测定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4) 鲫幼鱼的活跃性和好斗性在本实验中保持较高的重复性(p<0.001),但勇敢性在整个实验中重复性较差;鲫幼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标记的颜色掉落较少。【结论】颜色标记对鲫幼鱼的勇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溶氧水平下锦鲫的运动和代谢适应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考查广氧性鱼类锦鲫(Carassius auratus)在不同水体溶氧(DO)水平下的运动和能量代谢适应对策,在25 ℃对水体DO分别为0.5、1、2、4 mg·L-1以及接近100%饱和溶氧浓度的8 mg·L-1水平下锦鲫幼鱼静止代谢率(RMR)、活跃代谢率(AMR)、临界游泳速度(Ucrit)及不同游泳速度下的单位位移能量消耗(COT)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锦鲫的Ucrit和AMR均随着DO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在低DO端即4~1 mg·L-1下降更为剧烈,且AMR下降速率明显大于Ucrit;RMR在DO从8~1 mg·L-1时没有显著变化,但1 mg·L-1以下随DO的下降线性下降(p<0.05);各实验处理组锦鲫随游泳速度的上升代谢率上升;低DO实验组(0.5、1和2 mg·L-1实验组)各游泳速度下COT无显著差异,而高DO实验组(4和8 mg·L-1实验组)COT随游泳速度的上升而显著上升,消除RMR影响后各实验组单位位移净能量消耗(COTnet)随游泳速度上升均显著上升(p<0.05);在较低的游泳速度下,较低的DO实验组往往比同一游泳速度下的较高DO实验组锦鲫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低COT值,p<0.05),但随着游泳速度上升不再有该趋势.研究提示锦鲫在不同DO水平下采取不同的运动和能量代谢对策以适应不同环境溶氧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成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游泳行为与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关系。【方法】在(25±0.5)℃条件下测定60尾鲫幼鱼的SMR并筛选出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再将1尾高SMR和1尾低SMR个体进行随机组对,在行为观察装置中分别测定单尾鱼(两水箱中间有隔板)和成对鱼(两水箱中间无隔板,可见对方)在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运动时间及频率、进入食物环1倍体长范围频率以及高SMR个体与低SMR个体相互追随的时间。测定工作进行两次,分别称为测定Ⅰ和测定Ⅱ。【结果】1)成对实验鱼之间的好斗频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不论是低SMR个体追随高SMR个体,还是高SMR个体追随低SMR个体,追随时间也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2)在实验水箱中间有隔板条件下,实验鱼不仅在安全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明显高于在危险区域的停留时间比,而且静止时间比明显大于运动时间比,但取走隔板后实验鱼在两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无明显差异,并且运动时间比大于静止时间比。3)不论中间有无隔板,单尾鱼于测定Ⅰ时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比、安全区域停留时间比、运动时间比及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均与在测定Ⅱ时获得的对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除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外,单尾鱼在中间有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与中间无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MR可能不是成对鲫幼鱼游泳行为中领导者的重要特质,但两者的视觉信息交流可改变两者的游泳行为特征,并且鲫幼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特征保持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成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游泳行为与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关系。【方法】在(25±0.5)℃条件下测定60尾鲫幼鱼的SMR并筛选出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再将1尾高SMR和1尾低SMR个体进行随机组对,在行为观察装置中分别测定单尾鱼(两水箱中间有隔板)和成对鱼(两水箱中间无隔板,可见对方)在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运动时间及频率、进入食物环1倍体长范围频率以及高SMR个体与低SMR个体相互追随的时间。测定工作进行两次,分别称为测定Ⅰ和测定Ⅱ。【结果】1)成对实验鱼之间的好斗频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不论是低SMR个体追随高SMR个体,还是高SMR个体追随低SMR个体,追随时间也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2)在实验水箱中间有隔板条件下,实验鱼不仅在安全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明显高于在危险区域的停留时间比,而且静止时间比明显大于运动时间比,但取走隔板后实验鱼在两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无明显差异,并且运动时间比大于静止时间比。3)不论中间有无隔板,单尾鱼于测定Ⅰ时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比、安全区域停留时间比、运动时间比及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均与在测定Ⅱ时获得的对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除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外,单尾鱼在中间有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与中间无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MR可能不是成对鲫幼鱼游泳行为中领导者的重要特质,但两者的视觉信息交流可改变两者的游泳行为特征,并且鲫幼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特征保持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周期性变温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生长和热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实验鱼随机分为恒温组(驯养水体温度恒定为22 ℃)和周期组(驯养水体温度在24 h内依次进行18,22,26,18 ℃的周期性变化)进行40 d的温度驯化,然后对它们的生长性能、热耐受参数、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和自发运动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温度驯化结束后,周期组实验鱼的体质量、日摄食量、摄食率、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与恒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两组实验鱼的体长、临界低温、致死低温、SMR、运动时间比和平均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经历周期性变温驯化后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更快可能与摄食量更高有关,而热耐受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实验鱼频繁经历温度变动因而体内热应激蛋白表达等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体外颜色标记对两种喜集群鲤科(Cyprinidae)鱼类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比较这两种鱼类对颜色标记的反应差异。【方法】以鲤科鱼类锦鲫(Carassius auratu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将实验鱼标记前后作为对照和处理,测定两种鱼类的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r)和最大代谢率(MMR)。【结果】1)颜色标记前后,锦鲫和中华倒刺鲃的U_(crit)和U_r均无明显变化且保持较高的重复性,但中华倒刺鲃在标记前的U_(crit)明显高于锦鲫的U_(crit)。2)颜色标记前后,两种鱼的MM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研究表明体外颜色标记对锦鲫和中华倒刺鲃的有氧运动能力均无影响,该方法可较好地运用于鱼类群体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