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创作活动中,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合作,并密切围绕"人——自然——环境"进行社会创作活动,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才能为人类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而人类的造物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人类造物活动的最终作品应该与环境相结合,而不是控制和支配环境。本文就此运用了大量室内外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的实例,论证了人类造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材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进化到今天,有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也不能独立于其之外。人类改造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自然给人类提供参照物,形成人类艺术之美的精华。自然美给人类提供美的依据,而艺术美则给人提供自我精神价值的表现与欣赏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社会延续的自然基础,而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协调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能动表现。如果发展不能立足于可持续性,那么,这样的发展势必胁迫环境的自然无序演化,亦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人类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人类利用的自然界能量资源的总称。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步加深、扩大对能源的认识和利用;而对自然界能源的利用越发展,就越增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能源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一定的阶级关系支配的。因此,从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的观点的总和。池田认为,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与自然被分割开来,最近300年终于确定了"西方支配世界"、"人类支配自然"的格局。当前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就要回到东方"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依正不二"的观念中去。"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人心或人性中都具备着天性和德性。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家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根本。而佛教则以"依正不二"和"一念三千"来展示它的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哲理,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7.
左铁镛 《科技潮》1999,(2):40-43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源和信息,号称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利用的程度不同,因此它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程度也不同。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进化和进步的历史。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材料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一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大大地加速社会发展的进  相似文献   

8.
自由和平等的问题,是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在许多学生中却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弄清楚社会主义的自由和平等的问题,对于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由就一般意义讲是对必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必然又分自然必然和社会必然。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必然的时候,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奴隶。因此,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人们都没有自由。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又以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为指导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使自然为人…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出发,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自然环境与人的协同作用。人是作为自然的主体而存在的,是造成人类社会和环境不能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社会结构的调整只能给我们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一定的时间,而解决人类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口数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主要是西方社会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多学科相综合的产物,而不是渊源于我国先人对自然的朴素认识."天人合一"主要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而是强调个人的道德领悟和道德修行,注重个人生命的完善和超越."天人合一"不能为当今人们解决环境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不能拯救人类.  相似文献   

12.
竞技健美操通过人体动作进行自我展示,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完美诠释,凸显了人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丰富创造力,同时也是人们抒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本文将以竞技健美操的音乐选取为切入点,重点对竞技健美操音乐的选取技巧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3.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生活的摇篮 ,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环境 ,它除了能为人们遮风避雨 ,安居乐业之外 ,还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由于建筑物是稳定的实体形象 ,不能随意搬动 ,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建材储备等诸多因素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因地取材 ,才能做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白族民居顺应自然、师法自然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 ,从而创造了绚丽精致 ,绰约多姿的最具有人性化魅力的建筑风格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却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本文从人类对自然控制的观念和现代技术对人类控制自然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剖析了现代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辩证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述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文化传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新玲  王一冰 《科技资讯》2012,(18):252-252
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行为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塑造档案工作者人格力量和支配力量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从广义上来讲,文化分为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人类活动中政治与经济的部分。本文就人类社会中的文学、道德风尚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人类的行为与人类文化的走向方面,迄今的科学探索尚未成功.从狩猎部落进入农业社会、文明国家,再到工业社会,都不是人类理性预设的结果.人类是“被发展”的,即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驱使前行.人作为文化动物,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支配.探寻每一个文明的观念之源,需要诉诸于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观念形成史.当代神话学家通过解析西方文明源头的文学作品揭示出神话观念支配仪式行为和叙事表达的规则,文章解析《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叙事案例,再现支配华夏国家统治者行为的观念要素,提示神话观念决定论的理论命题,呼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与韦伯的宗教观念决定论,说明神话观念对意识形态的原型编码作用,并指向一种普遍有效的人文研究指导性范式.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人类利用的自然界能量资源的总称。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步加深、扩大对能源的认识和利用;而对自然界能源的利用越发展,就越增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能源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一定的阶级关系支配的。因此,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对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一直存在着阶级斗争和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当代围绕能源问题所展开的斗争,不仅是历史上这种斗争的继续,而且达到了更为激烈的程度。 两个超级大国为了掠夺和垄断世界能源,竭力…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是超载型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及流域开发为一体,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人地关系协调出发,论证三峡工程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三峡库区协调人地关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