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其心学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实践成圣的道德理想的过程.在王阳明看来,一切学问都是为了人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他把道德学说从他的心学思想中凸显出来.王阳明心学的道德凸显是针对当时的道德沦丧、士风不竞的局面提出的救治之方.其心学就是一个以他的道德学说为核心的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心即理的人性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道德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他的心学体系当中实际上是一个圆融的概念,即包含着道德感情和道德法则二义。但是人们容易只从道德感情方面来理解它,这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批评者的意见和对于他的学说在误解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后学当中。对此加以分析并指出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阳明心学中“良知”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是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的道德情感上溯孟子,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他的道德情感内含特有的结构关系,是“良知”的重要成分,对人的自然情感与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王阳明的道德情感思想,对提升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包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心学"特色的教学思想。王阳明强调教育的道德价值,提倡德智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王阳明的心学教育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对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派首领王慎中能首先提出唐宋派的文学理论,这与他接受了王阳明心学有关;他的创作实践没有使他成为唐宋派的主力,也与他接受了心学有关。在阳明心学思想影响下,他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学修养理论,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养成中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在道德养成的高难环节,即道德的自律与践行两方面畅发其意,赋予了主体巨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抓住了道德养成问题在理论上的重点和实践中的难点,其心学修养理论具有不可移易的超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有关王阳明心学实践伦理学和德国现代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论的对比研究,目的是在作为中国仁学代表之一阳明实践心学和胡塞尔主体本位主义之间设定人类伦理学的共同根据:意志伦理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人类一切信仰和道德体系中,中国仁学表现出伦理学上最确当的立场,这首先是指人本主义主体内独立意志存在之肯定.但是无论是王阳明心学还是胡塞尔的主体学,都是在各自生存时代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伦理学思想都与其他相关历史思想因素结合在一起.本文意图通过将两人各自的“心学伦理学核心”与各自的其他关联方面加以合理“分离”,以突显主体的独立地位.本文所谓的“还原论”,实即从各自论述话语系统中进行主题逐一“分离”之谓.对于王阳明,还原论主要指将其心学与儒教政治社会观和禅学宗教观的分离.对于胡塞尔,主要指将其本体论和其西方形上学和逻辑学体系加以分离.本文的论述属于此一比较研究的描述性初阶,用以作为今后仁学、阳明学、以及现象学伦理学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准备.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大儒孙应鳌,贵州清平(今凯里炉山)人,官至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19岁时,受业于王阳明大弟子贵溪徐樾,“即传其所受阳明心斋之学”,系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对儒学,特别是对儒家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造诣颇深。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中评其为“海内群以名臣大儒归之”。孙应鳌乡居时,筑学孔精舍讲授儒学,为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作出不小贡献。其《寄学孔书院诸会友琐言》(简称《琐言》),“为乡里立教”,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宋代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以及他们讲的穷“理”的途径比较繁难,士大夫把程朱理学当成获取名利的工具,使其学说逐渐丧失对人心的羁绊作用。王阳明批评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是:“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因此,他想从整饬人心  相似文献   

11.
徐泉海 《科技信息》2010,(19):287-287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本文把知行合一论问题放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结合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来探讨知行问题,同时揭示出知行合一论对于朱熹理学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思想或行为,都是要实现"圣人"理想。因此,他的心学也可称为圣学,"圣人之学,心学也"[1]。在阳明那里,"心"是圣学的本体论,"圣"是心学的终极目的,通过不间断的精神修炼和道德实践成贤成圣,则是心学主体性要求下的终极承诺和终极托负,当然也是心学或圣学的修养论或功夫论。圣人代表了人生境界的究竟和人性实现的完满,成圣的本体依据就在价值创造之源的内在本心(良知)的自觉,成圣的终极目标则不能脱离生活世界时时处处的当下道德实践。圣人之学就是尽心之学,尽心之学就是实践之学、超越之学。以"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学说是其自身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良知"学说中。因而,要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要从他的人生体验入手分析"良知"思想的内核。通过对"良知"学说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对其哲学意义进行阐释,体现了王阳明哲学中本体与功夫的结合。王阳明立足于人的现实来感悟生命,以此来根除人性的现实冲动所产生的不良因素,从而彰现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对人的发展有着更多的自由与许可范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明代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背景下说明王阳明心学崛起的必然性,认为王阳明心学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的价值提高、人性解放的产物。进而分析了王学与禅学的异同,说明其对明中叶后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关于会通思想,主要揭示了它的基本特征与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及其在思想、文学和社会各界风靡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中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确立自我主体性,自信自决,破除一切不可侵犯的教条和偶像,直接去做开天辟地、建功立业的圣人。心学“明白简易”、“轻快洒脱”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时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绂是清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他主要通过编纂学术史的方式,以《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来奠定他的道统史观。同时,他还在一些散论中对其道统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建立了一个上起唐虞,下至王阳明的甚至包括程朱的庞大而复杂的道统体系。他将整个儒学史视为一部心学史,对于陆王心学的道统论作了最后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张信民是明代王阳明心学在北方传播中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折衷于程朱及阳明之间,对改变河洛地区长期以来的株守程朱及南方王学末流的空虚狂诞之风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以前的中国思想家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上论述人性的,王阳明的“心即性”命题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从心理层次上论述人性.他肯定心的主宰作用、“灵明”作用和“造化”功能,在心理层次上将人与禽区别开来。他继承了从孟子、陆九渊至陈献章等的心学思想,发展了主体性哲学,丰富了人性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陆象山是南宋理学家,陆王心学的创始人,他在朱熹的说辩中,提出了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强调心与理的统一。明代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观点,该文介绍了陆王心学的主要内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说在逻辑上存在内在的矛盾,以至于人们难以对“致良知”有一致的理解和把握,王阳明经过不断探索而启动的王学讲会活动是其实现“致良知”目标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可以视为阳明“致良知”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种理论学说的内在逻辑矛盾是难以依赖一种学术思想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外在形式来化解的调和的,江右王门学派所开展的王学讲会活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阳明心学无可避免走向自己的末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