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图和微乳液结构的电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考察了醇类(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和正癸醇)和油(正辛烷)含量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醇/正辛烷/水体系相图的影响,并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考察了NaCl浓度和盐类(NaCl,CaCl2和AlCl3)对CTAB/正丁醇/水体系溶致液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含量(10%)恒定时,醇碳链增长,微乳液区域减小;醇(正丁醇)固定时,体系中油含量增加,微乳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过程及其微乳液相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NMR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形成的胶束对间二甲苯和苯甲醇的增溶过程,并比较了两者的增溶位置和增溶过程的异同.同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辛烷体系中,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醇对其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当醇的分子量改变时,通过测定CTAB/水/油/醇体系的四组分相图,得到微乳液的类型和区域面积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十二烷基苯酸钠(NaDBS)和正庚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脂肪醇和NaCl时,研究了体系中的相态结构和相转变的规律。在较高浓度的 NaDBS体系中长链醇(从正戊醇到正辛醇)促使层状液晶相的形成,短链醇如正丁醇和正丙醇的加入则无液晶态结构出现.NaCl的加入引起液晶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和水三组分体系的相图测定表明两种情况:一种是从o/w型向w/o型转变是连续变化;另一种是从o/w型向w/o型转变是通过层状液晶,即两种结构的胶束是互不相连的.利用电导测量法,证明在第一种类型胶束区域内,从o/w型向w/o型转变的中间连续区域具有双连续结构.相图的胶束区域可分为o/w、w/o和双连续(B.C)三个小区域.但是这种双连续结构与微乳液中双连续结构不同,其特性折射常数和自扩散系数测量表明,胶束的双连续结构不遵守微乳液双连续结构的特性折射常数与自扩散系数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25℃下,绘制了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C8NBr)/正丁醇/水体系的三元相图.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区域的变化过程.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偏光显微镜拍摄了相应的照片,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该体系的液晶变化为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六角状→层状、六角状和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层状向微乳液过渡。  相似文献   

6.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用等温方法测定了含硼酸盐的三元边界体系Na2B4O7-NaCl-H2O和四元体系Na2B4O7-Na2CO3-NaCl-H2O在0℃时的溶度。结果发现它们都是低共饱型体系。在三元体系中共饱点组成为NaCl26.19%,Na2B4O70.36%(质量);四元体系中共饱点组成为NaCl23.55%,Na2B4O70.62%,Na2CO34.07%(质量),并且绘出了四元体系中的溶度图和等水线。  相似文献   

8.
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在正丁醇,正辛烷,盐水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多相微乳液.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和氯化钠的浓度对该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及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特性参数(最佳含盐量S*,界面张力rE和盐宽△S等).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与NaCl复合溶胶体系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AES、NINOL)与无机盐(NaCl)复合溶胶体系的粘度-浓度关系.结果表明,纯AES溶液的粘度与浓度成指数关系,可用BalRichmond公式描述,是典型的牛顿型流体.对于AES、NINOL和NaCl构成的复合溶胶体系,在NaCl和NINOL浓度较低时,此体系仍可看作牛顿型流体;当二者浓度增大时,则对溶胶体系的流变性产生协同作用,流变性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阳离子型微乳液介质中荧光法测微量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阳离子型O/W微乳液介质中,Al(Ⅲ)与7-碘-8-羟基喹啉-5-磺酸,在pH4.4HAc-NaAc缓冲溶液中形成荧光配合物的λex/em为385/503nm。建立起Al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 ̄20.0μg/25ml,检测限为1.6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27%。CTMAB胶束体系比较,灵敏度和精密度均有增加,成功地测定了水样中微量Al。  相似文献   

11.
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载毒死蜱液晶体系形成规律,研究了有机溶剂种类、温度、正构醇碳数及无机盐对液晶相形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苯(毒死蜱溶剂)环上取代基,有利于液晶“骨架”的形成及维持;高温导致液晶相形成及消失时,体系含水量均上升;随醇链的增长,体系形成液晶相所需最低含水量增加缓慢,而液晶相消失时的最高含水量则先上升后下降;添加无机盐,体系液晶相消失时所需最高含水量随阳离子水合半径降低而降低,说明液晶相结构易于破坏。  相似文献   

12.
SDS-CTAB-H2O-NaBr双水相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实验测定并绘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水-NaBr系统的双水相区和偏光区,探索了NaBr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SDS和CTAB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有两个双水相区和偏光区的位置,盐浓度愈大,双水相区和偏光区愈向相图两侧移动,当NaBr浓度高于0.2mol/L时,双水相区与偏光区发生偏离,部分双水相区上相偏光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13.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的条件下,以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15℃下氧化聚合吡咯得到了具有高结晶度的规整片状结构聚吡咯。研究了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所得聚吡咯形貌的影响,发现当CTAB,SDS,Py单体浓度分别为0.01,0.01,0.03mol/L时所得片状结构产物较规整。初步探讨了具有高结晶度片状结构聚吡咯的形成机理: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CTAB-SDS双胶束,Py单体以其为模板氧化聚合得到了片状结构的聚吡咯。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拟三元相图;通过电导法确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体系结构;研究了温度、酸度对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大的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值范围内(w(乳化剂)=m(C4H9OH)/m(CTAB)),体系能在较大的组成范围内形成微乳区,该微乳区对温度变化不敏感。随着体系水相酸度的增加,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呈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15.
翁建新  曹学功  黄婷婷 《河南科学》2011,29(12):1436-1439
应用电导法和黏度法研究了CTAB/正丁醇/苯/水微乳液,在CTAB-正丁醇-苯3种物质的质量比1:1:2和35℃条件下,测定不同含水质量分数的电导率,以及不同含水量的黏度.实验结果表明:含水质量分数为4%~2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大不断升高;含水质量分数20 %~4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含水质量...  相似文献   

16.
298K毛吸附溴化烷基三甲铵的性质及自由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液 /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 ( SDM- A) ,研究了 2 98K羊毛纤维吸附溴化烷基三甲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TAB和 DTAB的吸附等温线 ,结果表明它们均遵从 SDM- A的线性作图关系 .用 SDM-A的线性参数βα 和 q/z很好地描述了碳氢链长及加盐效应对于吸附性质的影响规律 ,特别是能定量地描述加盐效应对于吸附同时具有的促进和抵消两种相反作用的程度 ,并用 SDM- A的热力学 ,由线性参数计算得到了不同体系的吸附亲和能 ΔGA,解吸能 ΔGD 及总过程的自由能 ΔGP.一个吸附体系中 ,ΔGA 为常数且为较大的负值 ;ΔGD 为随溶液体相浓度 c增大而增大的正值 ;ΔGP为与 lgc呈线性关系的较小的负值 .计算所得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实验事实 ,并可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吸附机理 .  相似文献   

17.
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双水相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实验测定并绘制了正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双水相相图,考察了温度和外加盐溴化钠对双水相区域的影响,并用电镜观察了双水相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SDS或CTAB过量的两个区域形成双水相,属于最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类型,温度升高导致双水相区域扩大,溴化钠的加大使双水相区域扩大并向混合比增大的方向移动,加入溴化钠后,对CTAB过量区双水相的平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快了分相速度。  相似文献   

18.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WO4)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WO4)3进行了研究.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剂-正辛烷-盐水体系的W/O微乳液区成功地合成了纳米Al2(WO4)3.实验结果表明,以AOT为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制备的纳米Al2(WO4)3颗粒小,粒度分布均匀,其颗粒大小在40 nm左右且为球形.同时还在CTAB/正丁醇-正辛烷-盐水体系的W/O微乳液区、O/W微乳液区和液晶区合成了Al2(WO4)3,并将产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W/O微乳液区能够合成出粒度分布较均匀且粒径在100 nm以内的纳米Al2(WO4)3.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一种简单的液相还原法制备铁钴合金纳米线/棒.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在90℃时利用水合肼还原Fe2 和Co2 的水和正辛烷的混合溶液得到铁钴合金纳米线/棒.所得样品经X-射线粉末衍射(XRD)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表征,结果表明延长反应时间,一维铁钴合金纳米结构直径增大但长度没有明显变化,一维铁钴合金纳米材料的室温矫顽力高于体相铁钴合金.该铁磁性纳米线/棒有望应用于催化、生物技术和磁记录器件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