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详述了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胆碱酯酶是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预后的敏感性及临床实用性的实际指标,这些指标与脓毒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且降钙素原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成为脓毒症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血培养细菌感染阳性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HBP水平,统计分析两组HB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血清肝素结合蛋白诊断菌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当肝素结合蛋白的截断值为70.35 ng/mL时,对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88.0%.结论:血清肝素结合蛋白可作为临床医生判断是否是细菌性血流感染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尽早明确脓毒症的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其预后、降低病死率之关键。针对当前脓毒症临床诊断困难和对医生的临床经验有着较高要求,以及隐藏在大量电子病历中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依据脓毒症临床数据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因子分解机的数据挖掘算法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电子病历信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疗服务,快速准确地进行脓毒症诊断。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此, 尽早明确脓毒症的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其预后、降低病死率之关键。针对当前脓毒症临床诊断困难和对医生的临床经验有着较高要求,以及隐藏在大量电子病历中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 本文依据脓毒症临床数据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因子分解机的数据挖掘算法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电子病历信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疗服务,快速准确地进行脓毒症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肿瘤进展的监测、疗效判定、复发和患者生存率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实验室血清标志物有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血清铁蛋白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其同工酶、人高尔基蛋白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  相似文献   

6.
周高乐 《科技信息》2013,(5):465-465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常作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检测指标。冠心病存在慢性炎症过程,检测hs-CRP有助于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观察演变情况,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分层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Fascin蛋白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很多人类肿瘤出现Fascin基因的阳性表达,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移相关.而Fascin在正常组织中却表现出低表达或不表达,本文将概述Fascin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且探讨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疾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仍需深入研究。联合检测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及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四种实验室血栓分子标志物,比单一检测更加系统全面分析患者机体凝血-纤溶系统活化状态,可早期诊断其血栓前状态,对于临床恶性肿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快速、可靠的AMI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液中生化标志物的测定是反映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理想的生化标志物应具有靶细胞富集、合适的半衰期和组织细胞特异性等特征。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本文综述了心肌损伤标志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IgA肾病患者体内多种白细胞介素的分泌量可呈不同程度的升高。本文综述了三种白介素IL-6、IL-4、IL-10在IgA肾病中的表现:其中IL-6具有促炎和抗炎的双重特性,IgA肾病中既参与炎症反应,又抑制炎症;IL-4、IL-10能抑制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下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挥程度不同的抗炎作用。三者共同参与IgA肾病的发生进展,成为其免疫系统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炎症介质NO、PGE2以及IL-6、TNF-α等炎症因子,以MTT法评价细胞毒性,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PGE2、IL-6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COX-2及内参蛋白β-actin表达水平,研究黄芩素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测定黄芩素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芩素能显著抑制炎症介质NO和PGE2的产生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明显下调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且呈良好剂量依赖关系.通过对黄芩素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可以为黄芩素及相关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心脏代偿功能促进脓毒症小鼠存活脓毒症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是严重的全身感染诱发剧烈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  相似文献   

13.
Tanis蛋白是一种新发现的由18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研究发现,Tanis蛋白具有胰岛素抵抗的现象,抵抗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损伤。Tanis是一种跨膜蛋白,可能作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受体存在,通过与SAA相互作用参与糖代谢。在2型糖尿病、炎症反应、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建立了连接,为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几乎发生于所有的恶性肿瘤.突变基因编码的p53蛋白释放入血,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产生p53自身抗体.在肿瘤病人和高危人群中检测血清p53抗体可以反映早期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指标,p53抗体有望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制备量子点荧光检测探针,构建了一种基于量子点探针和免疫磁珠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实现了对蛋白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高灵敏定量检测.在该检测体系中,若存在有靶标蛋白,其与量子点检测探针以及捕获探针之间会发生免疫反应形成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力分离器对免疫复合物进行富集后,通过检测富集在磁珠表面的量子点荧光信号,可实现对靶标蛋白的定量.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38 pg/mL,线性范围为0.39~50ng/mL,临床质控样本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好,可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该量子点探针检测体系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样品消耗量低等优点,在疾病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心脏代偿功能促进脓毒症小鼠存活脓毒症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是严重的全身感染诱发剧烈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病人出现组织器官的继发性损伤。最终可引起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罗滔、王彦平等研究发现.强大的心脏代偿功能是脓毒症小鼠得以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发现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 可由细胞分泌并释放进入循环系统, 在血清、血浆、尿液和其他体液中稳定存在, 并可作为非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对多种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鉴别分期、预后判断和疗效监测等.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 miR-21-3p 在22 例脓毒症心衰患者血浆中显著升高. 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 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发现, miR-21-3p 在鉴别脓毒症心衰和健康人群时,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49.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血浆miR-21-3p水平与B 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r = 0.968, P < 0.001)、心肌肌钙蛋白T (cardiac troponin T, cTNT)(r = 0.257, P = 0.002)水平呈正相关. 因此, 外周血中的miR-21-3p有作为脓毒症心肌病的生物标记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胃癌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有很多,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但由于胃癌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或不明显,没有特异性,极易被忽视,其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仍然比较困难。肿瘤标志物是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检测的一种判断方法,而血小板含有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质组学近几年也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利用人体液中血小板相关信息,结合蛋白质组学来对胃癌进行早期风险预测是一种新兴研究方式,对胃癌的预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含丝素蛋白膜对茶多酚的缓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丝素蛋白及丝素蛋白/二氧化硅纳米杂化材料的两种药膜对天然抗菌药——茶多酚的缓释性能,并应用到聚丙烯无纺布的功能性后整理中.用体外释药方法测定了含茶多酚的两种药膜对茶多酚的缓释性能,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整理前后聚丙烯无纺布表面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两种丝素蛋白膜都可以作为茶多酚的控制释放材料,丝素蛋白/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药膜的控制释放作用优于丝素蛋白药膜.整理到聚丙烯无纺布上的上述两种药膜仍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机理极其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丧失为特征,涉及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早期诊断是AD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技术能够在分子层面准确检测神经元与脑组织中细微的生理变化,为A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从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入手,介绍了脑中蛋白变性与神经元损伤的相关靶点,根据亲和力、半衰期、结合区域、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以及结果相关性等几个重要参数,综述了各类PET示踪剂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PET示踪剂开发面临的问题,认为未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神经炎症相关PET示踪剂的开发;已有示踪剂的进一步评估和优化;示踪剂结果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