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3.
"VP+他+N(数)"是否歧义的关键就在"他"是否虚指。当动词为一价时,"VP+他+N(数)"中的"他"虚指,整个结构不产生歧义;当动词为非一价时,"VP+他+P(数)"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时"他"的虚实情况还与N(数)的数量大小有关系。数量比较小时"他"表实指,数量超过认知恰适量越多,"他"就越容易虚指。  相似文献   

4.
布尔一天不归案,"狼牙"小队成员们的心里总是悬着,不知道他又在策划什么样的阴谋,也许V2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警察局内,麦克警长正在对V2进行审讯。"你们从哪里来,策划这次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是不管怎么问话,麦克警长得到的永远都是沉默,这让他不免有点窝火,"不要试图进行自我关闭程序,如果再继续保持沉默,我们只能销毁你了。"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V+上"格式复杂性的成因:共时平面上的词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6.
北京话"真"类副词包括"真""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5个。"真"是"真"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真"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真"类副词相继产生了"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双音节副词,并与"真"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他们自身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功能上也都产生了变化,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算子α-△+V是R^n+1(n≥3)上的抛物型薛定谔算子,其中非零非负势V对q≥n/2属于反霍尔德类Bq.得到一类抛物型算子(α,-△+V)^1/2V^1/2;在空间L^P(R^n+1)的估计.  相似文献   

8.
刘云 《科技信息》2011,(7):229-230
"V過ぎる"是统语结构的复合动词,表示V的动作或以V为中心的事件在某一方面超过标准。当句中有表示程度的副词性成分修饰动词时,"過ぎる"优先和这些修饰成分的意义结合,也就是说"過ぎる"的作用域不局限在V的词汇概念结构内部;当句中没有修饰动词的成分时,按照V的动词类型,"V過ぎる"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书燕 《科技资讯》2013,(30):203-203
小学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本文以课文《小池塘》为案例说明如何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相似文献   

11.
沈广彩 《科技信息》2010,(22):I0363-I0364
"5W+1H"历来被奉为新闻写作的经典模式。自提出以来,长期被视为简明扼要报道新闻的重要手段。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5W+1H"模式的意义由最初的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逐渐向叙述新闻事件转变。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3.
介词"往"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出现自由隐现时,需要具备六个条件:①由"往+NP"组成的并列结构作V的状语;②"往+方位词"作状语;③"往+N/NP"与"一"连用作V的状语;④"往+处所词"作V的状语;⑤"往+处所词"用在V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目标处所;⑥"往"同一些形容词组合,后面带个"里"字,作动词的状语。  相似文献   

14.
"有+Vp"结构作为新兴语法现象已经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其整体结构主要充当谓语成分。"Vp"是陈述性宾语,"有"具有[+完成态][+肯定式]语义特征。该格式在语体色彩和信息焦点方面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其文化背景促使该构式得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应用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在教学中,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变"书本教学"为"生活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考虑如下哈密顿型椭圆方程组奇异摄动问题{-ε2Δu+V(x)u=Gv(x,u,v)x∈RN,-ε2Δv+V(x)v=Gu(x,u,v)x∈RN,(Pε)u(x)→0 v(x)→0当|x|→∞,其中η=(u,v):RN→R×R,N≥3.假设位势V非周期,G(x,η)关于x非周期且关于η=(u,v)在无穷远处渐进二次,利用变分方法建立了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相似文献   

17.
"把+O+VR+L"构式中,"把"隐去的难易程度与其后宾语的生命度、控制度密切相关;受语体的影响,"把"后宾语以短小语块为主;动介式VR与动趋式VR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处所格L在构式中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其隐现的情况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18.
魏海霞  高照忠 《科技资讯》2009,(12):203-203
"2+1"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典型,近年来在职业类院校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职业类院校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及就业率,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取得产学并进,"2+1≥3"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学术+科研"型、"理论+应用"型、"认知+技能"型三种。其中,"认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符合高职教育实际,应得到推广。在"认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关键。高职院校只有大力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武爱琴 《科技资讯》2014,(31):191-191
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实现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必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对教学的管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教师为主导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一方面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应用得当,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