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环境因素在道路线形设计中日益重要的情况,基于道路线形与景观配合设计的原则,提出了道路布线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相统一的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了为达到二者和谐,在道路的平、纵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和地形与植被的融合以及道路绿化等方面应充分考虑的若干问题.通过工程实际运用分析和道路线形透视图分析等方法,阐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雨 《科技信息》2011,(24):I0308-I0308
本文通过剖析道路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与道路景观设计、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指出道路平面、纵断面及平纵线形组合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从驾驶员的心理角度出发,研究了道路线形设计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并从多方面来阐述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不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造成交通事故的过程并对道路线形设计中易忽视的细节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公路线形与景观环境协调配合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进行公路的平、纵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公路与地形和植被的融合以及公路绿化,使公路线形达到内部协调和外部融合的完美统一,使公路更具安全性、协调性和舒适性。还重点阐述了公路线形与景观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分析平纵线形组合均衡性与道路安全性的定量关系,针对“平曲线+凸竖曲线”线形组合(以下简称平凸曲线),采集了美国华盛顿4条州际道路477 km的道路线形及2011年至2018年的交通数据和事故数据,作为本研究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根据平纵线形组合特性,提出错位值、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平曲线长度和竖曲线长度为线形组合均衡性表征指标,采用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3种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平凸曲线均衡性指标对亿车千米事故率的影响,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和拟合精度最高。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大于2.8 km或竖曲线半径大于58 km时,平、竖曲线半径的增大对线形安全性影响较小。文中同时研究了平曲线半径较小时均衡性表征指标与事故之间的关联性,并推荐安全性较高的取值范围。研究结论可为后续平纵线形组合的定量优化设计和安全性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交通安全的角度,分析了高速公路设计中的线形、视觉和气候问题,给出了该过程中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平纵线形组合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然后,探讨了高速路路基施工技术,以供高速路设计进行参考;最后,阐述了全站仪坐标法在实际高速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许亮 《科技资讯》2010,(24):111-112
本文重点探讨了平面线形设计,城市公路的纵断面线形设计以及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旨在更好的把握城市公路的设计状态,设计出状态良好的城市公路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和道路线形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提出了改进道路曲线的设计方法和道路线形设计的核查方法,以满足行车的力学性能,同时满足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等要求,使道路曲线与地形和车辆的行驶轨迹达到完美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公路线形是车辆的直接载体,一旦确定,无论优劣,都很难改变,山区高速公路尤其如此。影响线形指标的因素错综复杂,不同地段的影响因素也经常变化,往往不是所有因素都能同时达到要求,或者说很难让整个项目或较长路段均能达到标准规定的条件。目前,一些设计较注重对照执行标准规范的条文,对项目的分段差异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够,在线形指标的掌握上缺乏灵活性,导致线形设计合法而不合理,造成公路大填、大挖,不仅增加工程造价,而且严重影响沿线景观和生态环境,甚至有的形成事故黑点。本文从线形设计方法、平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和线形与环境的协调五个方面,就如何改进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公路线形设计作为公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和舒适.为了改善现行平、纵分离式路线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文中从公路中心线是一条空间曲线的本质出发,采用曲率和挠率作为设计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公路三维线形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几何连续性、车辆稳定性和行车舒适性3个方面对公路三维线形应满足的工程约束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约束模型.在借鉴现有设计规范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已建立的约束模型,最终确定了不同设计速度下三维线形指标应满足的设计约束值.新的线形设计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方法中平、纵线形组合无法量化分析,以及组合线形空间连续性衰减等问题,为提高公路线形设计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公路空间几何特性对汽车运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三维的角度采用曲率、挠率代替传统平、纵线形设计参数对公路中心线的空间几何特性进行描述,并在Frenet标架的基础上,将汽车视为刚体,从微观角度建立了以三维线形指标曲率、挠率为控制量的汽车空间运动模型.结合已有设计资料,对公路线形的空间几何特性对汽车运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曲率的设置对汽车行驶起主导作用,挠率的影响相对较小;传统路线设计方法忽略了平、纵线形的耦合使得组合线形的曲率、挠率的连续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直接影响到行车运动状态的平稳变化和行车舒适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公路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叶军 《科技资讯》2010,(7):112-112,114
公路线形对交通安全有重要影响,分析了视距、曲率半径、纵坡、平纵线形组合等方面引起交通安全的原因所在,对其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并对公路线形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动视觉原理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驾驶员的视觉心理有很大差异。根据驾驶员的动视力、动视野与行驶速度的关系,分析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动视觉特点。基于驾驶员动视觉的直线长度、平曲线、平面线形组合、平纵组合等公路线形参数,提出了满足动视觉特点的直线长度的合适范围、满足视觉条件的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以及平纵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形状,也就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绘.线形设计不好,轻者乘客会感到不舒服.严重则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究其原因,道路设计规范只对某些技术指标,如: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分别做了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不从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上考虑,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好的道路.因为线形好的道路,应该首先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的行驶.本文对城市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作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弥补设计速度理论在公路设计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车辆最高安全行驶速度的物理量--公路车辆行驶临界速度.首先论述了设计速度理论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引入临界速度的必要性;研究了临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关系,分析了车辆动力性能、道路线形要素、道路关键设计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临界速度由汽车动力性能和道路坡度决定,并受道路平纵线形、超高和视距等条件影响的观点,建立了临界速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临界速度的计算方法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王苏林 《科技信息》2012,(3):271-271,244
从驾驶员心理角度,分析了道路交通中道路线形要素(直线、平曲线、竖曲线、横断面以及线形组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不良道路线形条件是如何诱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从驾驶员心理角度对道路线形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驾驶视觉需求的山区公路平曲线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MR-8B眼动仪,在平曲线半径连续变化的山区道路进行行车实验研究.以视点分布指数、水平视角变化均离系数、驾驶员注视强度等指标对不同平曲线条件下驾驶员的视觉需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小半径、小交角组合下路段行车时驾驶员接受到的道路信息量较大,驾驶员的视点及水平视角不能很好地适应线形组合变化,论证了小半径和小交角组合平面线形时平曲线半径应大于125m,道路中心转角应大于120°.  相似文献   

17.
夏国付 《科技资讯》2014,(34):43-43
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提供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金融信贷、生产生活等多种职能,发展小城镇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的重大战略。但现今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标准仍不完善,尤其是在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方面更为突出。该文从小城镇道路的平纵线形、交叉口形式、横断面设计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套小城镇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以指导道路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与公路中线检测点对应的公路设计中线点的判定准则以及寻找对应设计中线点的算法即步长压缩摆动趋近法;分析论证了基于判定准则及步长压缩摆动趋近法,即将公路平面线形偏差分解为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横向偏差以及沿路线方向的纵向偏差;讨论了步长压缩摆动趋近法与公路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计算结合中的公路平曲线类型编码以及平面线形曲线段的区间判别等问题.依据路基设计高程种类、超高旋转方式及超高缓和各阶段,公路中线路面高程与路基设计高程有所不同,对公路纵断面检测偏差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路平纵线形施工偏差计算机辅助检测方法,并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道路透视图研究道路的线形设计并用以修正线形。通过立体线形的分类便可事前根据道路纵断面线形及平面线形予以判断。  相似文献   

20.
高原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肌电特性影响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高原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肌电特性影响,寻求提高行车安全途径以及今后道路线形设计参考依据。通过在新疆帕米尔高原G314路段进行驾驶员行车试验,利用生物反馈仪提取受测驾驶员肌电信号,利用频域分析方法选取平均功率频率(MPF)作为测评指标,定量分析其在海拔与道路线形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颈部MPF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平曲线半径逐渐减小的路段上,驾驶员颈部MPF会减小,而纵坡度变化对MPF的影响并不显著;线形组合值增大会导致驾驶员颈部MPF减小;海拔与线形组合值共同影响下,驾驶员颈部MPF变化明显,海拔越高、线形组合值越大,驾驶员颈部MPF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