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绑架罪既遂标准的通说观点使得绑架罪的既遂过于提前,而要求绑架行为实际勒索到了财物或实现其他不法要求的观点,则使绑架罪的既遂过于推后,甚至取消和否定了绑架罪的既遂。绑架罪应以行为人实施绑架行为后向人质的关系人提出不法要求为既遂标准。  相似文献   

2.
绑架勒索罪(又称绑架罪),是指以勒索他人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绑架他人,并以此为人质而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部分先富起来的专业户个体户“三资”企业的外方老板、华侨、港澳台同胞等,由于其个人财富已明显超过普通居民的收入积累,从而使这些人往往容易成为犯罪的目标。几年来,上述人员除被抢被盗的案件有所增加外,绑架勒索案(即绑票案)亦屡有发生,且  相似文献   

3.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和勒索型绑架罪在客观行为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两者进行区分也甚为困难。其实,对两者的关键区别应该结合是否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是不是为实现自身的债权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刑法第238条第三款的规定,一般人认为,“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应构成非法拘禁罪。给者认为,“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不只成立非法拘禁罪,而应结合该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并区分该债务是否合法、索取的财物与债务数额比较之多寡、使用暴力的不同时间等案情,分别以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甚至以非法拘禁罪或者绑架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5.
邓辉 《科技信息》2009,(36):276-277
绑架罪,亦称绑架人质罪、劫持人质罪、掳人勒赎罪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绑架犯罪已成为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的暴力犯罪和经济恐怖犯罪。从已发生的案件来看,该类型案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为严惩此类犯罪,1997年我国将绑架犯罪列入刑法,规定绑架致人质死亡的最高刑罚可判处死刑。同时该犯罪行为也被列入司法机关"严打"斗争的重中之重。绑架犯罪的存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正视它的存在,通过探讨和认识这种犯罪生成的环境,条件,原因及发展变化,才能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这种犯罪现象控制和减少到最低限度,将这种犯罪现象的危害后果降低到最小的限度,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这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绑架罪的既遂以绑架行为实际控制人质,将人质置于行为人实际支配之下为标准。因此,根据我国犯罪中止的一般理论,行为人绑架犯罪既遂以后又释放人质的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属于犯罪既遂后的悔罪表现。为了保障人质的生命、身体安全,鼓励犯罪人及时放弃犯罪,防止社会危害性进一步扩大,对于绑架犯罪既遂后释放人质的情形,国外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已经将其作为减轻处罚的情节加以规定。从刑事政策和立法宗旨考虑,应当将"释放人质"解释为我国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情节较轻"的情形,但应将"释放人质"限定为出于行为人自愿,且必须将人质释放至安全场所。  相似文献   

7.
罗强 《少儿科技》2014,(12):8-8
迈尔斯·斯科特正在看电视,电话铃突然响了,电话是警察局局长打来的。 "先生,坏蛋‘企鹅’绑架了人质,我们无法及时解救,请您帮忙!" 挂上电话,迈尔斯立即穿上蝙蝠侠战衣。门外,蝙蝠车已经到位,他匆忙上车赶往事发现场。经过与坏蛋一番"激战","蝙蝠侠"终于救下人质。  相似文献   

8.
收买被拐卖妇女的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本文从收买被拐卖妇女罪的界限出发,并探析该行为的罪数问题,最后对该行为的定罪量刑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达到有效遏制拐卖与收买妇女的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9.
"杀害被绑架人"不包括杀人未遂、中止等情形,仅指故意杀害被绑架人致死;"杀害被绑架人"的时间段限于非法控制人质之后到释放人质使之恢复自由为止;其犯罪形态不是结果加重犯、结合犯、包容犯等,而是一种特殊的情节加重犯,可以用数罪并罚的理论来解决杀人未遂、中止等情形。  相似文献   

10.
外刊概要     
<正>1"博科圣地"正在自掘坟墓?【英】《新非洲人》2014年6月今年4月,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劫持了尼日利亚东北部一所中学的200多名女生,震惊世界。该组织2009年以来频频发动恐怖袭击,现藏匿在尼与乍得、尼日尔边境交界处,装备精良,今年更是愈发活跃,实施暴恐有增无减。在解救被劫女生行动上,尼政府软弱无力,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反而传出人质将被低价卖给当地恐怖分子作"压寨夫人"。"博科圣地"因此次劫持女生而全球"闻名",其领导人及组织成员或许会为此洋洋得意。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它已激起  相似文献   

11.
李集  于波涛 《科技信息》2010,(32):I0385-I038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犯罪案件交织错结给治安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人质劫持事件的逐年上升,犯罪活动日益呈现出社会化、集中化、暴力化发展趋势的今天,为公安部门如何妥善处置危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警作为危机处置的第一环节,在解决人质事件中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其所获取的情报质量将直接决定人质解救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队伍里,有许多担负特殊任务的神秘特种部队。其中有四支比较著名。神出鬼没的“阿尔法”1973年,苏联一架雅克—40飞机在弗努科沃机场被四名武装歹徒劫持,机上旅客遭绑架。克格勃和内务部联手行动才解救了人质。为了能够在今后迅速解决此类事件,苏联于1974年在克格勃  相似文献   

13.
9月1日在俄罗斯车臣的北奥塞梯,发生了恐怖分子劫持别斯兰第一学校中的1500余名少年儿童和工作人员的恐怖事件。经过几天的谈判失败后,终于爆发了流血冲突,俄罗斯人质伤亡惨重,在380多具尸体中,有150余人是儿童。在这样紧张而危急的形势下,有一名13岁人质逃出了,被恐怖分子控制的学校,并且带动了近百名学生一同逃出了被劫持的体育馆。  相似文献   

14.
7月28日凌晨,在黎巴嫩南部纳巴蒂亚省的吉卜希特村附近,一架直升飞机突然降落,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从直升飞机里钻出25名以色列特种部队军人,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一家住宅,劫持了住宅主人及另外两人,尔后飞机腾空直飞以色列而去。被以色列绑架的人叫阿卜杜·克里姆·奥贝德,是黎巴嫩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地区的领导人,另两个人是他的助手。这起绑架事件立刻在黎巴嫩、中东地区和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色列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事发后,黎巴嫩真主党的“世界被压迫者组织”威胁说,如果以色列不尽快释放奥贝德,那么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威廉·希金斯将被绞死。以色列对这一威胁未予置理。7月31日,“世界被压迫者组织”宣布,希金斯已被处死。该组织还提供了希金斯被绞死时的录  相似文献   

15.
在编辑上期封面话题时,我们预感愈演愈烈的人质事件不会马上结束。果然,一名埃及司机穆罕默德·加拉巴维被绑架,7月13日,他跪在两名武装分子面前的画面出现在半岛电视台上。同日,半岛电视台收到另一盘录像带,据称是扎卡维领导的“统一圣战组织”宣布杀害了几天前被绑架的保加利亚人质格奥尔基·拉佐夫,他们还威胁杀害一同被绑架的另一名保加利亚人质伊瓦伊洛·科波夫。这两名保加利亚司机是6月29日被绑架的。7月7日,菲律宾劳工克鲁斯被绑架,同样仍是半岛电视台几次播放了绑匪送来的录像。在菲律宾政府撤出所有在伊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后,7月20日克鲁斯获释。同时我们都注意到绑匪们所使用的手段:绑架人质———将录像带送到媒体———要求被拒后处死人质———处死人质过程或结果再送到媒体播放。可以说,如果没有媒体,恐怖分子制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媒体在这些人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怎么看媒体的作用?我们如何思考媒体的未来发展?请看颜旭的讲述和三位学者的评论。———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6.
袁靖 《奇闻怪事》2009,(11):61-61
孟德斯鸠通过论证自由与刑法的关系,提出要建立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的专门条款,它的潜在规范是不得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法权要求并属于继续犯。从自由本体论角度分析构成要件,对于熟睡中的人,应当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从自由本体论视角评价非法拘禁罪法定刑,则对于因自杀、自虐行为造成的被害人死亡、伤残等结果,对犯罪人而言,应当成立结果加重犯。  相似文献   

17.
小片 《少儿科技》2013,(7):12-13
前阵子,我在城郊那家军事俱乐部,因不熟悉军人手语而闹出了笑话。痛定思痛,我回家"闭关"苦修了数日,终于再次雄赳赳、气昂昂地"杀"了回去。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接下来几场解救"人质"的任务里,我还真没出差错,队长为此当众表扬了我一番。这周末轮到我们小队打"冲锋战"。与解救  相似文献   

18.
暴力活动正像一张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普通百姓的生命。3月31日好像成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天在费卢杰发生了“辱尸事件”,也标志着伊拉克反美武装人员的暴力行动开始升级。对美军士兵的袭击扩大为将矛头频繁对准滞留在伊拉克的外国人,而一切行动中最让人震惊的就是一起又一起的人质事件。虽然大多数人质最后被释放或成功解救,但一个接一个的人质惨遭处决,处决人质的场面刻意被录像,然后交给媒体,经由媒体传向全世界,令人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被绑架的外国人质不少于60个,涉及的国家有十几个,包括美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波兰、捷克、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土耳其、黎巴嫩、埃及、巴基斯坦等国。伴随着伊拉克权力移交过程,伊拉克反美武装人员向他们仇恨的人展开了一场“人质大战”;而在暴力和仇恨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平民成了被攻击的目标,不论是在绑架事件中,还是在“汽车炸弹”、“人体炸弹”袭击中;不论是在中东,还是在高加索、莫斯科、东南亚……本期《封面话题》,主要梳理了几个月来发生在伊拉克的几起重大人质事件。为对恐怖活动这个最新特点的成因有所了解,我们一起追踪一下“基地”的一代领导人和东南亚恐怖分子首领的心路历程和罪恶行径。最后,我们回顾一下普通百姓生命被吞噬的几个个案。——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9.
蒋思聪 《世界博览》2014,(22):24-27
英国和美国在营救人质问题上的态度比较明确,那就是:对绑架者严格实行"不让步、不付钱"政策。不久前,中东地区新兴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先后用传统的斩首方式处决了多名美国和英国的人质,并在网络上公布了整个血腥的斩首过程,震惊了全世界。极端分子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人质的家人或公司、政府不愿意为营救他们而支付赎金,这使千百年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营救被绑架的人质,是否应该向绑架者支付赎金"再度让人们热议。  相似文献   

20.
时事概览     
俄恐怖事件连连,“硬汉”普京不低头9月1日上午,与俄罗斯车臣共和国接壤的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一所学校遭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将1000多名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劫为人质,并提出释放今年6月被关押的印古什“反政府武装人员”和从车臣撤军等要求。3日下午,在恐怖分子向外逃人质开枪后,俄特种部队随即展开行动,解救了大部分人质。但由于绑匪向人质开枪,特别是人质被关押的学校体育馆发生爆炸和屋顶坍塌,最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悲剧。截至9月6日,俄人质事件中死亡的人数已升至334人。俄罗斯宣布6日和7日为全国哀悼日。据统计,参与劫持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