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敏 《科技资讯》2009,(5):238-238,240
本文立足于绵竹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影响和贯穿绵竹文脉发展的自然脉络和社会人文脉络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绵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如何保护和延续绵竹的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壮族摩教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摩传承。摩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整套的法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摩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助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摩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摩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布摩还以古老的鸡卜作为人神沟通的中介加以广泛应用,并将鸡卜预测与物候历算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多功能的骨刻历算器———“甲巴克”,他们经常用它计算日子,预测吉凶,从而使摩教显得更加凝重而神秘  相似文献   

3.
土地庙是乡村社会用于供奉土地神的庙宇,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地区为对象,运用口述访谈、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当地土地庙的存废状况考察民间信仰的变化。研究发现,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地庙的复兴现象,义乌地区出现了土地庙持续消失的现象,反映出近些年来以供奉土地神为主的民间信仰在当地的式微。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地社会变迁、传统文化的流失、外来宗教的冲击以及地方的相关政策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4.
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是民间宗教的两个显著特点.民间宗教是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礼教伦理等历史条件与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从分析民间宗教信仰者--农民阶级的文化观念和封建思想入手,列举明清民间宗教各教门的事例来说明民间宗教的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度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是民间宗教的两个显著特点。民间宗教是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礼教伦理等历史条件与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从分析民间宗教信仰者——农民阶级的文化观念和封建思想入手,列举明清民间宗教各教门的事例来说明民间宗教的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度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6.
孝道观念凸显于晚明清初劝善文化的历史语境中,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一方面,释道二教在明清社会不断强化的"入世"取向需要二教对中国固有的孝道文化作出回应和调整;另一方面,阳明心学影响下的儒林或将"孝弟"上升至本体,或阐发"孝弟"之宗教意涵,掀起了一场论"孝"的言说风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中的神异叙事,认为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其一,对以阴阳灾异、感生神话、谶纬之术等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神学"进行集中展示;其二,对神仙、方术以及人仙遇合传说进行不同程度地叙述;其三,对佛教神话或者反映佛教信仰文化的"人佛感通"灵验进行宗教演绎;其四,对各种神、民间鬼神以及人神交通之事进行重点记载。如此种种,既是周秦之际史传创作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时又吸收了中古造神运动的时代成果。其文化效应,在于参与并影响着我国早期叙事的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8.
政治领域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并存、文化领域传统与现代工业精神冲突和融合,成为英国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这些深深影响了公民教育的精神,政府由放任到干预、宗教由神圣到世俗、绅士观念由个别到大众。学校通过民主公民教育、道德公民教育、绅士公民教育,透视出英国公民教育由传统到变革的历程,其中的长处值得我们借鉴,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9.
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汀州"百壶宴"源于客家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客家族群的文化资本,对地域社会的传统进行建构与再造。从象征人类学角度来分析,汀州"百壶宴"仪式具有宗教祭祀的特点,融合了多神信仰的特质。政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3,(23):26-28
印度产象,是世界上拥有印度象数量最多的国家。象在印度还被赋予了宗教和文化意义。在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象头神是智慧之神和破除障碍之神的化身,寓意吉祥与成功。至今,印度的很多商店和寺庙都供奉着象头神。印度人钟爱大象,在国徽当中也不忘加入大象的图案。由于印度与象结缘,大象就成为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别称。  相似文献   

11.
古人膜拜天体自然,并演绎了不少神话传说,对月亮的崇拜也是如此。古代月神话与月崇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古人月神观念产生的原因,认为月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早期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社会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种月神形象:月母常羲,月神西王母,嫦娥奔月等;月神话的寓意。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13.
对洪仁开《资政新篇》的解读必须掌握其内在的总体逻辑和整体思路。这份文件的主旨是“新民德”,即以上帝教为核心价值观塑造民众新道德。通过阐发如何“新民德”的问题,文件构建了一个以上帝教为精神伦理的开放的工商社会秩序。文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观点可以成立。洪仁王干对“新民德”主张的系统思考和阐发,确立了《资政新篇》在近代维新思潮中的先驱者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天朝田亩制度》重构农本社会秩序到《资政新篇》再构工商社会秩序,鲜明地反映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朱湘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悖论色彩,即在其诗作中,既有对生命的热情讴歌,又有对死亡的大声礼赞;前期是古典主义唯关的特色,后期则具有鲜明的现代派色彩;既有对人性悖论的困惑,又有对神性的向往。其诗中频频出现诗神这个概念,在世俗社会中,唯有诗神才是诗人心中的乌托邦,但诗神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尴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历史主义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上面发育而成,转过来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历史主义主要包括感情总体历史的世界观、超越现实的人生观和保存与创造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它是中国人敬天法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悠游含蕴却又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板桥村为例,初步分析和探讨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村的“龙舟竞渡”传统现象源于当地的本主崇拜活动,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探索白族单项传统体育与本土宗教崇拜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的两个主要宗教。两教关于“神”的观念有重要不同。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认为存在着一个作为世间一切事物根本凶的神,而佛教则通常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不存在实在的作为本体的最高神。两教的神观念与其各自理论体系的基本倾向一致,也与印度古代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和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基本上经历了初步形成、趋向成熟和正式形成三个发展时期。从建党初期到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与科学对立观、宗教信仰自由观和对宗教界实行统一战线的观点等都进行了努力探索,形成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2年的《英雄》、2007年的《集结号》,到2008年《梅兰芳》的相继问世,无不展现了中国式大片的春天的到来,同时也表明了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理念的本土化历程。从消费选择的视域研究中国电影理论创新与中国式大片持续繁荣等诸多问题,可以看到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西欧王权和神权由于各自的利益时而合作时而抗衡,同时教会的精神统治也为王权的稳固提供了保证;人权意识的觉醒对王权产生了威胁,由于有利益的联系人权也逐渐地合法化和制度化;神权思想中孕育了早期的人权观念,教会对土地的占有也影响了人权的发展,同时人权意识的觉醒也削弱了神权的影响力,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神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