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压辊缝控制系统是冷连轧机组控制带钢厚度精对某冷轧厂四辊冷带轧机液压压下系统的研究,对工作在位置控制方式下的液压压下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系统进行了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掌握了系统的实际动态特性.为以后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控制系统的性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UCMW冷连轧机组各架中间辊端部辊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UCMW冷带轧机板形控制中存在的两类耦合问题——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以及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定义了描述耦合度的参数以量化其耦合程度,提出通过设计中间辊端部辊形实现对两类耦合问题的解耦思路,并以某1550UCMW冷连轧机为对象进行了中间辊端部辊形设计.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所设计的中间辊端部辊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两类耦合问题的耦合关系,且可以进一步优化改善轧机的板形控制性能,达到提高实物板形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采用“弹性基础梁理论定方程的结构,统计分析实验资料对理论解给以校正”的方案,建立了四辊冷带轧机的辊系刚度模型。结合热辊型研究,给出了能正确反映物理规律、有一定精度并且便于在线板型控制应用的板型方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板厚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基于T-S模糊模型的冷带轧机板厚控制系统模糊预测控制策略。在板厚控制系统T-S模糊模型辨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模糊预测控制算法求解控制律,弥补了规则型模糊控制器的不足。利用板厚控制系统TS模糊模型离线求解模糊预测控制器的规则库,采用强度转移法求解输入信号相对于规则库的隶属度函数值,避免了Diophantine方程的在线递推求解,降低了控制算法的复杂性,提高了实时性。轧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了板厚控制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冷轧带钢的板厚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板厚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基于T-S模糊模型的冷带轧机板厚控制系统模糊预测控制策略。在板厚控制系统T-S模糊模型辨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模糊预测控制算法求解控制律,弥补了规则型模糊控制器的不足。利用板厚控制系统TS模糊模型离线求解模糊预测控制器的规则库,采用强度转移法求解输入信号相对于规则库的隶属度函数值,避免了Diophantine方程的在线递推求解,降低了控制算法的复杂性,提高了实时性。轧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了板厚控制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冷轧带钢的板厚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6.
祝红芳  胡伟华 《江西科学》2009,27(5):713-715,749
介绍西门子S7-200 PLC在冷带三连轧的应用,包括对电控系统的简介、PLC电控系统的设计、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鞍钢单机架可逆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板形的控制精度,设计开发了采用国产压磁式冷带轧机板形仪的板形测控系统.对该板形测控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实现予以详细介绍.针对该轧制板形控制的特点,利用板形功效系数对板形自动控制系统模型进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功效系数方法可以调高板形控制系统的精度.通过板形在线检测系统的投入,使被轧带材板形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板形偏差控制在±50μm/m.  相似文献   

8.
针对间歇过程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批次到批次的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对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在当前控制轨迹处的线性化,构造了一种批次到批次的优化控制方法。在苯乙烯聚合反应器的仿真实验中,该方法能够在存在模型失配与过程扰动的情况下,逐批次地改善过程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电机参数发生扰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中,为提高无差拍预测控制性能,需要对电机参数扰动进行补偿. 文中利用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参数扰动对无差拍预测控制的影响;针对定子电感和定子电阻的扰动设计了自回归模型,利用前若干控制周期的参数扰动量估计出当前控制周期的扰动量;将估计的参数扰动量补偿到无差拍预测控制的输入端,实现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 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自回归模型参数扰动估计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阻和定子电感的扰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控制回路中同时存在控制阀摩擦和保护阀切换作用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基于阈值含输入非线性自回归(TNARX)模型的控制性能基准估计方法.将系统的输入输出测量数据根据阈值划分后,在不同的局部数据空间上建立NARX模型,这些局部模型的组合用来描述整个非线性系统.利用合并方差准则组合这些局部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从而估计出整个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性能基准.通过与多项式自回归(PAR)模型、含输入的多项式自回归(PARX)模型和自激励阈值自回归(SETAR)模型的比较,表明TNARX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估计结果.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6Mn钢中加入0.01%钒、钛,1100℃开轧、850℃终轧,分别在奥氏体再结晶区及奥氏体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轧后给以3-4℃冷却速度控制冷却,得到的轧件组织细小、带状珠光体明显减少,钢材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利用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轧制工艺参数与材料的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并进行优化,得到的回归公式及优化结果对建立中厚板轧制工艺--组织--性能在线控制专家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该回归及优化结果,可根据轧制时的基本工艺及轧件的化学成分,预测轧件的性能指标,为轧制工艺参数的实时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CVC四辊冷轧机板形控制策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宽带冷轧机的板形控制策略理论问题以及CVC四辊冷带轧机建立合理的板形控制策略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宝钢冷轧机的第五机架为对象,建立了一套适用的板形控制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13.
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统计过程控制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将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分为统计质量控制和统计性能监控两部分,统计质量控制包括单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和基于统计回归的软测量技术,统计性能监控方法-包括主元分析、独立元分析等多变量投影技术以及统计控制图。最后指出非高斯过程、非线性过程、故障预报、故障诊断以及自适应算法的研究将是近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小泵控马达系统中参数时变、外界扰动等不确定因素对调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控制方案,并设计了泵控马达系统调速性能测试试验台.给出了泵控马达调速系统的整体数学模型并得到其单输入单输出的传递函数.建立了泵控马达系统的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对广义预测算法进行推导.在液压马达转速受负载扰动、转动惯量变化两种情况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该方案以后泵控马达系统的调速性能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图4,参10.  相似文献   

15.
针对超高硬度堆焊材料抗裂性差和韧性低的技术难点,以中碳合金系统为基础研究系统,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建立了堆焊金属性能的数学模型,并用函数图直观地分析了各合金元素对堆敷金属强韧性能的定量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金碳化物对堆敷金属性能影响显著,控制碳与合金元素的配比是获得性能优良的堆敷金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预测控制模型的一种状态空间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受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和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为研究对象,根据估计理论,利用参数递推方法,构造了广义预测控制的一种状态空间实现,从而避免了解Diophantine方程,大大地减少了预估算法的计算量,为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文末,对状态空间实现的可控与可观性加以了证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法研究了纤维网重、含胶量、针刺密度对胶乳粘合非织造布的主要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利用导出的回归方程,确定了上述影响因素的控制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使胶乳粘合非织造布物理-机械性能达到最佳值,实际结果验证了回归方程的可靠性,因而可使最佳因素控制范围应用到实际的非织造生产中。  相似文献   

18.
为柴油机性能预测及优化提供更为高效合理的试验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试验设计方法回归模型的精度及效率,研究了正交设计及均匀设计在建立柴油机性能及排放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中的应用。回归模型的建立采用了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能够根据试验数据提取对预测参数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建立最为精确且简单的预测模型。回归模型的建立除了包含各个因素的主效应外,还考虑了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及非线性作用,使回归模型更为精确。最后对2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回归模型预测精度及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均匀设计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预测试验研究中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炉铁水硅含量的预测问题,作者探索出基于分类回归树算法的建模策略,为高炉炉温控制提供了新的可选思路.针对某高炉的在线生产数据,分别建立了分类回归树预测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并从命中率、均方根误差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类回归树模型的预测精度整体优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尤其在炉况波动较大时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聚酯基涂料树脂部分的合成配方优化设计及工艺控制关键。讨论了影响树脂性能的各种因素。测定了一定酯化温度下树脂酸值A_v与反应时间θ;树脂粘度μ与反应时间θ的关系,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分析,提出相应的拟合方程式。同时,对聚酯基涂料的综合物理性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