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有效课堂,在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构建中,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以植物学课程中《种子的基本结构》课程为例,从混合式教学的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入手,全面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策略来构建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以期为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会计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该研究通过分析目前传统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会计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发现会计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点,并据此制定实施翻转课堂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成为教育创新的重点,近年来,微课程、翻转课堂等,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且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开始的研究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理解微课堂、翻转课堂理念,如何实践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是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必须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该文对微课程以及翻转课堂理念进行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方法,旨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微课程教学法的建构导源于翻转课堂的异域实验与本土创新,它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学案导学与课堂内化拓展两个阶段,导学方式的一体化、配套资源的视频化、教学结构的翻转化是其实践表征。根据对信息时代知识形态演化、学习理念变革、教学本质重识的深刻把握,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法彰显了技术变革教学的时代价值:引发了传统教与学时空的分化与重组、教与学关系的返璞与归真、教与学情境的创设与整合。建构并推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法,既有益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拓展必要的认识论视域,也有益于为微课程的常态化教学提供适切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它是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颠倒安排.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文通过对当前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翻转课堂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翻转课堂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改进策略,并以X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做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翻转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实现深度学习、高阶学习,有利于知识内化,为翻转课堂的实践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翻转课堂是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教"的主动学习方式。但是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人体适应性等客观规律存在。因此如何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在从"控制—价值"理论的角度入手,对翻转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将体育教学评价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各项目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动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汽车运用基础课程教学。其做法基于汽车运输和服务产业的知识、技能需求,制订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整合课程教学模块。再结合传统课堂授课与翻转课堂组织模块教学模式,探索基于过程考核的学习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将理论、实践、考核、教学效果评价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普遍存在理论性强、传统教学模式效果差及师资紧张的问题,文章以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在总结该课程SPOC与翻转课堂的发展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整体、单元及考核方案设计,最后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重点及需要的支撑要素。  相似文献   

10.
以近5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检索法,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研究热点、研究主题4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深化理论深度研究,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为计算思维培育课程;二、持续推进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三、注重翻转课堂核心要素,加强学习资源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慕课(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建设和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在线教育的热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作为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理论性强、学生难消化等问题.本研究采用MOOC与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依据课程目标,重构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提升课程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工科类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这为《电子支付与结算》的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针对《电子支付与结算》课程的内容特点,对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互联网为工具,强调学生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和探索思考为主,以教师课前设置问题和课后总结启发为辅;提出"过程+论文+试卷"多方位考核方式在保障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应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建设工程法规》课程特点,结合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该文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内涵,明确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从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考核评价等三方面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书满 《科技资讯》2014,(28):124-125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以PLM为导向,应用“翻转课堂”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实现院校教育与企业环境统一的“立体式”教学体系。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无土栽培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经过网络平台的建设、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多元评价体系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该课程教学体系可为开展混合式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翻转课堂也进入教育界。翻转课堂是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学中教师"自导自演"现状,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研究旨在从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改进措施,促进翻转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虚拟仪器"双语课程是浙江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为改善课时有限、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较慢及双语学习较难等现状,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及项目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英语更自然地融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激发和学习潜能得到发挥。近三年学生平时成绩与实验评价两方面优良率均达60%以上,期末综合评价优秀率从5%提高到18%,良好率达50%;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逐年提高,2020年达92分。本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探索"虚拟仪器"课程及其类似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翻转课堂以其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成为学术界热烈探讨和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本科"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探索了影响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因素,并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如何有效开展翻转教学提出建议。本研究对推广与实践本科翻转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为例,探讨引入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学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问题。首先阐述了在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然后依据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知识模块,并在某些模块中融入实践应用、研究专题、信息技术等内容,以满足新的专业认证标准。接着探讨了知识模块的教学方式选择、资源建设方案及教学活动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翻转课堂的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与支持。《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翻转课堂的建设降低了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抽象、软硬件知识广泛所造成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