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是融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为一体的文化;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障;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重在坚持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2.
赵明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2):89-92,8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必须不断深入开展和谐社会理念教育,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加强理想道德教育,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精神支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叶云明  肖文 《科技资讯》2006,(34):203-204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级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令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更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在价值层面上,毛泽东和谐观与中西传统文化的关系、形成过程和特点,对今天我们党和政府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同时也是影响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借鉴传统文化,把传统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管理理念相融合,营造富有时代精神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时代发展赋予企业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级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今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企业的和谐发展是重要的基础。从"和"视域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着重从企业与员工之"和为贵"、企业与企业之"和而不同"、企业与社会之"义利之和"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企业与员工之"和为贵"理念,包含:追求企业中员工个性的和谐发展;追求员工与员工关系的和谐;追求管理者与员工关系的和谐;追求员工与制度环境的和谐;追求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和谐。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合作是生存之道;合作就是减少内耗。企业与社会之间"义利和合"的理念,包含:企业要强调"义以分之";企业要强调"义以为上";企业要强调"义利之和"。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企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兵 《科技信息》2009,(19):342-343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我国企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形之下,构建和谐企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创造社会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更为特殊作用和时代意义。本文阐述了“和谐企业”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企业”建设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和谐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实际,正确解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突出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辨证处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企业的和谐发展是重要的基础.从"和"视域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着重从企业与员工之"和为贵"、企业与企业之"和而不同"、企业与社会之"义利之和"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企业与员工之"和为贵"理念,包含:追求企业中员工个性的和谐发展;追求员工与员工关系的和谐;追求管理者与员工关系的和谐;追求员工与制度环境的和谐;追求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和谐.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合作是生存之道;合作就是减少内耗.企业与社会之间"义利和合"的理念,包含:企业要强调"义以分之";企业要强调"义以为上";企业要强调"义利之和".  相似文献   

11.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的思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它把构建大一统的封建"大同世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实现"大同世界"首先要达到社会和谐,儒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主张.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儒家"和"思想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启示归结为一点,就是和谐统战.把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的"和谐统战"思想,开创了统战工作的新境界,在各个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在更好的方法路径上体现了新作为,和谐统战的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科技信息》2007,(29):191-191,1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思想遗产,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和谐之风乍起,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目标,也成为社会各界的目标,提出了诸如建设和谐企业、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等规划目标,那么,究竟何为和谐,如何才能达到和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谐,把握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以中华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稳定器,以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价值原则,达成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民族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和谐、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和一味地追求经济绝对值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以中华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稳定器,以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价值原则,达成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民族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和谐、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和一味地追求经济绝对值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和谐在新时期蕴涵着平等、整体、开放、久远的内涵与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整合多元价值、协调人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确保这一价值取向的实现,必须坚持价值主体平等,构建协调、开放、长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东海 《科技信息》2012,(9):305-305,318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做一些初步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民的共同愿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谐社会的立论可分为理论依据和社会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际社会的快速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主导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以中华民族的和谐传统为基础,追求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是培养文明的道德风尚,倡导以人为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创新性、整合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