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文章结合互联网的发展,综述了IPv6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简单介绍了IPv6的基本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了IPv6核心技术、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技术和移动IPv6技术等IPv6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常梅 《科技信息》2006,(9):29-30
随着IPv4网络地址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枯竭,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推开.Ipv6将使目前的互联网变成一个性能更好,成本更底的全球互联网,彻底结束拨号上网时代.本文对IPv6协议与IPv4协议的区别进行了简单描述,从而引出对在IPv4向IPv6过渡中使用的技术进行研究,并重点分析论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双栈技术和隧道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越来越流行,目前IPv4地址越来越显得紧缺,IPv6地址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IPv4地址问题,因此发展IPv6成为业内共识,如何平稳地过渡到IPv6互联网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主流的三种IPv6过渡技术进行对比,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最后通过模拟器仿真隧道协议在现实网络环境中的实施,进行连通性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IPv6协议为下一代互联网路由协议,在IPv6报头中同IPv4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普遍认为IPv6协议比IPv4协议更加安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入侵者针对IPv6网络的入侵也在日益加剧.检测入侵,在IPv6网络中成为研究热点.入侵检测是一种检测未经网络管理者授权就获得了网络资源的网络安全技术.现存的所有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都是支持IPv4的,但只有少数的提供对IPv6的支持.部署IPv6网络和小入侵检测使用Snort的IPv6网络已经完成.主要重点是在IPv6网络中的入侵检测.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应用、网络服务和网络需求也日益增多,然而目前IPv4地址资源已经枯竭,同时其固有的诸多局限已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而IPv6在地址资源、服务质量、移动性、自动配置能力和安全性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极大优势,由IPv4向IPv6的升级过渡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NAT-PT转换等策略,在大力推进IPv6试点和应用的同时,逐步实现由IPv4向IPv6升级和过渡,为互联网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邓慧  李明东 《甘肃科技》2004,20(10):79-80
IP协议第 4版 (Ipv4 )为互联网提供了基本的通信机制 ,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爆炸性增长 ,Ipv4的 32位的地址空间开始枯竭 ,Ipv6于是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什么是IPv6 ,IPv4的尴尬现状 ,IPv6的对策 ,IPv4向IPv6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ETF组织提出了IPv6协议。目前是IPv4与IPv6协议共存于互联网上,且后者处于测试阶段。在.NET框架下,利用VC++编程语言开发出在windows平台上检测网络互联情况的测试用例程序。介绍了IPv6协议下socket的基本概念、适用于IPv6的socket API函数和socket通信原理,给出了在IPv6协议下基本的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IPv4协议的传统互联网已经暴露出诸如IP地址用尽等问题,作为下一代网络核心协议的IPv6能够解决传统互联网的弊端.高校校园网建设一直是网络建设的前沿,需要对新一代网络核心协议及时部署和研究.IPv6协议的校园网建设必将伴随着两种协议共存、互连等的过渡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IPv6校园网部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互联网协议版本,即IPv4,Internet已经难以支持进一步扩张和新业务特性,人们开始加紧研究IPv6.通过介绍IPv6在IPv4基础上所做的改进和新增加的功能,说明了IPv6协议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并阐述了IPv6协议的研究开发现状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3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基于IPv6互联网的安全机制,并对IPv6所支持的主要密码算法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着重论述了IPv6的密钥管理,并针对我国的IPv6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IPv4在Internet上占统治地位,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IPv6诞生了.但IPv4与IPv6并不兼容, 研究IPv4向IPv6过渡技术,解决IPv4与IPv6共存问题, 使IPv6最终代替IPv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套适合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Pv4)网络向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网络过渡的平滑演进方案,以此为据指导建设广西电子政务外网IPv6网络平台。【方法】在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络(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MPLS VPN)技术设计建设的IPv4网络平台基础上,采用IPv4/IPv6双栈技术建设IPv6平面,IPv6提供商边缘路由器技术(IPv6Provider Edge,6PE)和IPv6VPN提供商边缘路由器技术(IPv6VPN Provider Edge,6VPE),实现在IPv6平面建设完成前的政务外网IPv6用户接入,分阶段实施IPv4网络平滑过渡升级到纯IPv6网络。【结果】完成广西电子政务外网IPv6网络平台总体架构、演进路径设计,最终将政务外网建设成为纯粹的IPv6网络。【结论】平滑演进方案提供了一种持续性的业务迁移方式来实现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支持IPv6的能力,并逐步演进为IPv6网络。  相似文献   

13.
许绘香  王浩川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3):114-115,126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IPv6协议将取代IPv4协议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协议具有许多新的特性与功能,如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支持网络节点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等。本文主要探讨了IPv6环境下地址自动配置机制,并以嵌入式IPv6为例探索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当前的IPV4已经日益暴露出它的缺陷。向下一代的IP技术IPV6过渡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论述了一种通过SOCKS5代理进行IPV6和IPV4网络通信的方案,最后阐述了支持双协议SOCKS5代理服务器软件的实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IPv6技术有许多先进的特点,例如:无状态自动配置、支持移动和具有认证、加密安全机制,这些特点将会促进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结合IPv6的这些特点讨论它在家庭网络的应用,以及研究IPv4向IPv6的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16.
IPv4地址在全球即将耗尽,IPv6作为下一代因特网的核心协议,能提供高效、安全、可靠和更好的服务质量,从IPv4到IPv6的过渡成为必然.以湖南城市学院校园网为背景,介绍了IPv6的基本概念、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设计了IPv6技术在我校校园网的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根据IPv4向IPv6网络过渡的策略 ,在分析了NAT PT技术和移动IPv6技术的前提下 ,实现了NAT PT技术和MobileIPv6技术二者在网络层的结合 ,采用IPSec的技术框架 ,设计并实现了一个Linux平台下基于Netfilter框架的安全实验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8.
IPv4向IPv6迁移的过渡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IETF开发的IPv6基本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从IPv4向IPv6过渡已成为必然,这里论述了IPv4的局限性及IPv6的提出,介绍了IPv6协议的特点,给出了IPv6过渡的策略,尤其是隧道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IPv6技术的日趋成熟,IPv6网络在我国的部署也开始逐渐扩大,这对网络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IPv6地址结构和空间的巨大变化,以及一些新的协议特性的引入,原有的IPv4的网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IPv6的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下一代IPv6网络的网络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针对目前尚不支持SNMP协议或IPv6 MIB的IPv6设备,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案,即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 网管系统通过访问委托代理,获取设备上的网管信息,使之能够被有效地管理和监控.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数字化发展迅猛,网络性能要求和业务需求与日俱增,但传统网络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 version 6,IPv6)的云网融合新平台应运而生.本文分别从互联网发展背景、IPv6技术、网络智能化、精准业务、高效性能、云网融合等角度对IPv6新时代进行了详细描述;提出了基于IPv6的网络可信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