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马藏族文化以某种"具身"的艺术叙事方式代际相传,塑造个体的民族认知方式与概念的形成.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去观察,高职院校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浓郁的认知情景中学习,亲身体验特色鲜明的民族技艺,将传统课堂转变为以操作性为主的体验课堂,充分发挥具身认知的涉身性特点,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多样化、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该文以白马藏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白马藏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一核两翼课程实践,并通过分层回归等方法,检验了课程的有效性,以期为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而且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其在促进构建和谐西藏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与西藏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相结合以及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藏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内涵。文章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中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机地纳入体育课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传承与发展藏族传统体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从先祖信仰和图腾崇拜中演化而来,传承至今的一种祭祀活动,又是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更是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通过田野考察,结果表明:"池哥昼"不仅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有民族性、集群性、文化性的特点,而且有健身、娱乐、教育等体育元素,还有体育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现代体育价值,因此,"池哥昼"在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文化展演及特色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在各民族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沿袭相传,相互交融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包含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和交融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分体现了它的文化传承、民族凝聚、生活娱乐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池哥昼"是白马人从先祖信仰和图腾崇拜中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本文探讨了开发"池哥昼"健身价值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马藏族"池哥昼"开发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可以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荣 《科技信息》2010,(27):I0132-I0132,I0172
文章应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调查法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质、作用、功能以及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积极探讨。历史发展到今天,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推广,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还需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主导作用才能达到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蕴涵的体育文化得以利用和发展的目的,进而推动藏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临夏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从民族体育文化的成因出发,探讨了临夏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传承、挖掘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弘扬和发展临夏州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策,以期对发展临夏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符号,其蕴含着民族特有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大繁荣。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传承危机,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文章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点和传承危机,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为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以教育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倡议为背景,对藏族赛马进西藏中小学校园的推广价值、局限性、可行性及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藏族赛马进西藏中小学校园主要有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实践价值;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教学资源不足;可行性表现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藏族赛马进校园需求与日俱增.鉴于此,提出丰富赛马教学师资力量、增强校园赛马文化传承意识、优化西藏中小学赛马教学资源等对策,为实现藏族赛马进西藏中小学校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与藏族传统文化同生共长、不断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文章从物理学角度探讨了藏族传统文化在德育、智育、美育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并从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举办专题讲座、开发地方课程等方面分析了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论述其对于彰显西藏教育的民族特性和地方特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以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运动项目体现了藏族人民集体的智慧,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源于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继承沿袭.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藏族宗教、生产、生活等文化的彰显,具有浓郁的藏民族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研究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美学虽属新的研究领域,但其有利于提高传统体育的艺术性、技巧性和竞赛性,对于进一步在藏区或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藏族传统体育,为提高藏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体质和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渊源流长,它反映着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风俗、文化、宗教、种族繁衍及审美取向,成为藏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萌生于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过程、形成发展于古代军事活动、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保存与流传、在传统的民族习俗中衍传完善.研究和探析甘南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弘扬藏族民族文化,丰富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建设和谐藏区社会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问题.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对民族传统体育加以传承的必要性及具体内涵.同时指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在积极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多渠道、多形式集资,主动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以文化学理论为支撑,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传承与发展上的一些问题,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正遭遇外来体育冲击、文化休克、缺乏文化认同等严峻问题.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当今社会的情况,提出利用或者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体育与民族运动会等方式来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对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认同的凝聚性、运动项目的原生性、人际交往的融合性、大众参与的亲和性、文化发展的现代性等文化特征.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既是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第一,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建设,保证农村学校体育能够正常开展;第二,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特点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分类引入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第三,根据教育原理和民族传统体育特征,对引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创新;第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表现在技术上传承,还表现在在理论文化上;第五,在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下,协调好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社会体育,形成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摩天岭两侧7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2万余人口的族群--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这支藏族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但作为生活于汉藏两大民族之间的一个族群,其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格萨尔》史诗所描绘的远古游牧部落社会中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种类的挖掘,就具有体育形态的文娱体育活动赛马、比射、棋弈、角力、举重、摔跤、马球等做了探究。认为史诗中的原生态体育活动是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藏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藏族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青海藏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及其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调和调适问题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农牧民大量进入城镇,给人们带来了城市文明,促使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但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主体迁移、生存环境的变迁以及制度的流变,使其选择的形式和内容改变、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遭到破坏,使其从农牧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逐渐淡出,甚至一些项目面临消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的调适措施,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