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跨域虚拟网络环境下虚拟机的在线迁移机制, 设计了支持虚拟机跨域通信的虚拟网络路由协议和控制虚拟机在线迁移的路由更新协议, 以支持虚拟机的跨域动态管理, 并基于流行虚拟化环境Xen, 完成了原型实现, 从而解决了虚拟机跨域的在线迁移问题, 实现了利用广域网络环境搭建动态虚拟化平台.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起资源使用、服务器热点与电源能耗三者的统一优化模型,设计多目标虚拟机动态管理系统,协同优化资源使用、服务器热点和电源能耗,以使得数据中心的效益达到最优.鉴于数据中心负载流量的动态波动性,采用基于滑动窗口的两级状态检测策略来决策迁移虚拟机时刻,基于多目标统一优化模型设计相应算法来解决迁移虚拟机和目的主机的选择问题.最后在Xen虚拟机平台上测试该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虚拟机动态管理方法能够较好地协同优化数据中心的资源使用、服务器热点和电源能耗,使得数据中心的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KVM平台上的带虚拟可信平台模块的vTPM虚拟机无法实现动态迁移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KVM的vTPM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案。在分析KVM架构与vTPM虚拟化特征的基础上,将vTPM虚拟机的动态迁移与KVM上原生态普通虚拟机的动态迁移过程相融合,保证了迁移前后系统安全状态的一致性和迁移过程中vTPM实例数据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虚拟机的动态迁移相比,利用该方案实现了用户无感知的vTPM虚拟机动态迁移过程,在保证虚拟机迁移后vTPM设备可用性的基础上,迁移中平均停机时间不超过50 ms,性能损失仅为15%。  相似文献   

4.
跨广域网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是多数据中心云计算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与局域网上相比,跨广域网的动态迁移由于受到带宽的限制而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基于跨数据中心虚拟机迁移的特性,提出了多数据中心虚拟机快速动态迁移架构和跨数据中心快速动态镜像迁移(FlimCD)算法。FlimCD算法利用脏块去冗、缺块预取和热区排序传输等优化方法,减少了虚拟机整体迁移时间,并降低了迁移对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对于中等I/O强度工作流,FlimCD算法的迁移时间比前拷贝方法的减少64.3%;FlimCD的优化机制使后拷贝阶段的缺块率下降49%以上。  相似文献   

5.
在集群环境下,为了提高虚拟机Xen的迁移效率,提出了一种面向可扩展集群环境的快速可靠的虚拟机迁移方法.通过在分布式文件系统GlusterFS中增加Heartbeat监测模块,实时监测集群环境中物理机节点的加入与退出,动态创建或修改GlusterFS文件系统的配置文件.为了使GlusterFS文件系统能够自动管理节点,设...  相似文献   

6.
在云计算环境中,有效的虚拟机动态迁移算法有助于降低能耗和SLA违反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虚拟机动态迁移算法,通过双阈值策略、基于最小迁移代价的虚拟机选择策略和目标物理节点的概率选择策略来降低能耗,并降低SLA违反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虚拟机动态迁移中能够降低系统的能源消耗,同时也降低了SLA违反率。  相似文献   

7.
虚拟机动态迁移对数字油田的云平台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讨论云计算关键技术——虚拟化技术中虚拟机动态迁移机制。针对预拷贝迁移方法停机过长这一问题,在预拷贝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标识的动态迁移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迁移时间,提高迁移效率。首先,新增一个计数器用于记录脏页数量,以此判断是否为频繁改动脏页;然后,设置一个window值,当频繁改动脏页的数量达到window值,将脏页全部发送至目标服务器。该方法避免了最后一次传送时页面过多而造成虚拟机停机时间过长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迁移时间和数据传输量上明显优于预拷贝方法,提高了虚拟机迁移效率。  相似文献   

8.
面临云平台中虚拟机使用异常的监控系统缺乏问题,以现有的IaaS开源云平台Eucalyptus和基于Linux内核的Xen虚拟机为基础,研究基于主元分析法(primary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虚拟机异常监控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在云环境中基于Xen虚拟机异常使用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虚拟机是否出现使用异常并定位异常.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主元分析法的虚拟机异常监控系统对云环境中的虚拟机产生的异常检测准确度较高,在定位异常方面也有较好的准确度.该研究成果为云环境下虚拟机异常监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研究依据和应用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计算的异构平台虚拟机动态迁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机的迁移是云计算环境中平衡节点负载的重要手段.以往虚拟机只能在相同的虚拟机监控器下迁移,提出一种虚拟机迁移机制,使虚拟机能够在不同的架构下进行动态迁移.  相似文献   

10.
Xen是一个开放源代码,基于x86 CPU架构的虚拟机监视器(VMM),借助于Xen可以在单个物理硬件上同时实现多个操作系统的运行。主要介绍Xen的特点和结构,实例演示以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机迁移的虚拟机集群资源调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虚拟机集群资源负载不平衡的问题,基于虚拟机迁移技术,提出了一种虚拟机集群资源调度策略,将虚拟机的资源进行了分类并用向量表示,描述了每一类资源的数量和负载的计量方法,用最佳适应算法寻找虚拟机迁移的目标主机,通过使用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约束资源利用率的方法,使负载平衡目标与节能目标相统一,引入最小迁移周期避免了虚拟机资源利用率不稳定带来的频繁迁移.该调度策略能为虚拟机中的应用提供透明的资源调度,并使虚拟机集群达到负载平衡和节能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已有基于共享内存的虚拟机间通信方法不能在支持应用编程透明和虚拟机在线迁移的同时满足实现复杂度低的要求。针对该问题,面向同一物理计算机上多个虚拟机间的通信,提出了一种支持在线迁移的虚拟机间快速通信方法RLMCom,通过引入通信加速内核模块和改进已有虚拟机监控器,可构造出支持RLMCom的虚拟机系统。改进了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关闭等关键流程以支持在线迁移。与现有基于共享内存的虚拟机间通信方法相比,该方法同时满足对用户和编程者透明、支持在线迁移且无需修改操作系统内核代码3个特点。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通信效率,保证虚拟机在线迁移时通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虚拟机的高隔离性以及对系统、应用的透明性,使得很多安全技术是基于虚拟机实现的.提出一种基于Xen的安全架构,可将现有安全程序移植到该架构上,并保证其功能性,如文件、内存扫描以及主动防御技术.由于大量减少处于被保护虚拟机中的安全程序组件,使得安全程序本身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利用半虚拟化I/O技术将系统开销降低到最小,具有实用性.该框架还可将其他基于虚拟机的安全技术整合进来,且不需要修改现有的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因此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虚拟机的隔离性、封装性、透明性等特点,提出了在服务系统上利用虚拟机中间件来实现服务系统的性能QoS和安全QoS,通过定义计算域、可信程序和节点负载来实现任务运行环境的选择,运行环境的隔离;通过形式化的方法证明了基于虚拟机运行环境的高安全性;通过虚拟机迁移技术实现计算域群内虚拟机的整体迁移以达其高效性。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虚拟机中间件服务系统的高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C-RAN关键技术之一的实时虚拟化技术要求实现硬件处理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实现物理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负载均衡,保证虚拟基站的实时性,处理时延和抖动可控。为提高物理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负载均衡的效率,在传统虚拟机迁移策略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提出一种动态载波迁移预测算法,避免了因瞬时负载峰值触发载波迁移而带来不必要的迁移开销。该算法通过对物理资源负载离散历史数据进行分形拼贴拟合出完整负载曲线,然后根据分形维度不变性实现对未来数据的预测。为实现对该算法的仿真,结合C-RAN的系统架构搭建了一个基于并行离散事件仿真(parallel 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 PDES)的验证平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有效减少虚拟基站迁移次数的同时确保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虚拟机迁移停机时间段内数据包的丢失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异步缓存协议,保证了虚拟机通信的可靠性和有序性,使虚拟机迁移过程对应用程序完全透明.为了解决虚拟机跨局域网通信问题,引入overlay虚拟网络模型,并针对虚拟网络效率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混合式的虚拟网络架构,解决了现有虚拟机在线迁移不能跨局域网的限制.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蜂群的云计算负载均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嘉  慕德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6):6532-6537
针对云计算负载均衡问题,基于人工蜂群的思想设计负载均衡算法。首先建立了云计算系统中计算负载的数学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分三步实现负载均衡:①负载均衡决策,计算云系统整体的负载,在云系统整体上尚未过载且负载不均衡的前提下,启动后续步骤;②虚拟机分组,将云系统中的全体虚拟机分别归入过载、低负载、负载均衡三个分组。后续步骤中需要被迁移的计算任务通常处在过载虚拟机之上,而迁移目的地通常是一个低负载虚拟机;③计算任务调度,将过载虚拟机上的任务向外迁移,并设计规则来选择恰当的低负载虚拟机作为迁移目的地。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