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出预应力砼截面弯矩-轴力-曲率关系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不同预应力度下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指出预应力度对弯曲延性的影响,同时提出增加弯曲延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由子孔道磨擦及锚具回缩等损失致使预应力沿预应力筋产生显著的变化。本文提出采用约束次弯矩法精确计算考虑各种预应力损失后的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本文方法与等效荷载法不同,它是直接由杆件单元的主弯矩计算次弯矩的方法,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为精确解,文未附有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计算次弯矩等效荷载的学习,直接从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出发,求次弯矩影响产生的综合弯矩,力学概念明确,易为学习者领会.  相似文献   

4.
后张预应力平板—柱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将后张预应力平板-柱结构的综合弯矩、次弯矩表达成板、柱预应力筋面积的函数,然后提出了预应力砼结构构件裂缝控制及验算建议,最后给出了通过使用性能计算确定板、柱预应力筋面积,通过正戴面承载力计算和配筋构造要求确定板、柱非预应力筋面积的设计方法。该法避免了以往繁锁的试算过程,并能使使用性能和正截面承载力要求同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5.
首先将后张预应力平板-桂结构的综合弯矩、次弯矩表达成板、柱预应力筋面积的函数,然后提出了预应力硅结构构件裂缝控制及验算建议,最后给出了通过使用性能计算确定板、性预应力筋面积,通过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配筋构造要求确定板、柱非预应力筋面积的设计方法,该法避免了以往繁琐的试算过程,并能使使用性能和正截面承载力要求同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钢网壳中预应力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预应力扭网壳计算理论的研究,给出了预应力壳单元刚度矩阵,提出了刚度聚合法概念。结合在广东已建成的三项工程实践,探讨了预应力作用于网壳所产生的效果,预应力扭网壳索力优选,预应力损失以及支座变化对网壳的影响。给出了支座约束刚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弯矩-曲率法,对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在张拉,加载和卸载阶段分析进行受力特性的非线性分析,并讨论了影响构件载面延性指标的主要因素,文中提出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曲率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推导普通适用的部分预应力砼梁截面的弯矩-轴力-曲率的关系。基于砼、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和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计算不同配筋的边跨梁和中跨梁。计算结果表明,配筋指标在0.1~0.25范围内,梁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承载能力;提高有效预应力和相应减小预应力筋面积,能提高梁的延性。  相似文献   

9.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圆形柱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在大变形塑性领域的多次重复荷载作用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圆形柱的弯矩-曲率滞回曲线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该法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几种典型的预应力度定义,分析比较了它们的计算公式,力学概念以及适用范围。给出了以预应力度表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分类,探讨了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延性、挠度等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预应力度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延性、变形等性能的关系式。提出预应力度可用于预应力工程结构性能分析与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提出超静定预应力结构的综合内力预应力度概念,即预应力筋的等效荷载产生的预压应力与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的比值.将预应力梁当作压弯构件,提出相应于该预应力度的截面设计方法,从而避开主、次内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探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根据一定时间内预应力损失的观测资料确定预应力的长期损失及最终损失;并通过计算数据与观测数据对比分析,证实了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预应力长期损失,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正确性,避免了以往方法中复杂的计算,从时间和经济上考虑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组合扁挤压筒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中的关键是合理地确定预应力场,本文利用有限元混合法,处理组合扁挤压筒过盈配合接触问题,成功地解决了组合扁挤压筒预应力场的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过盈配合面上的接触力不是均匀分布的;有限元混合法是一种解决扁挤压筒和异形内孔组合凹模预应力场计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撑杆柱可以提升普通受压钢柱的承载能力,而拉索初始应力是影响预应力撑杆钢柱稳定性能的重要因素.以设置斜向撑杆的预应力撑杆钢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初始预应力的确定方法,基于理论推导建立了其初始预应力的计算公式.此外,根据所建立的初始预应力计算公式,讨论了屈曲荷载与初始预应力的关系以及拉索刚度、撑杆刚度和撑杆倾角对初始预应力的影响.研究还表明:过大的初始预应力反而会降低这类结构的屈曲荷载.  相似文献   

15.
大跨度张弦桁架预应力张拉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通过对模拟千斤顶升温的模拟千斤顶法实现拉索预应力,提出了张弦桁架预应力的实用确定方法.将使用状态下计算得到的千斤顶温度荷载加到施工状态的计算模型即可求出施工需控制的索力、控制点位移.二次张拉需考虑张拉对相邻桁架的影响,施工控制难度大,本文结合哈尔滨会展体育中心支座跨度128m的超大跨度预应力张弦桁架结构的深化设计计算,提出了单榀张弦桁架下弦拉索胎架一次张拉法施工方法,通过对张拉阶段胎架与张弦桁架间摩擦力的计算研究,定量索力下跨中位移法考虑摩擦力影响,以跨中竖向位移作为预应力张拉的主要控制指标,成功地完成了该工程预应力张拉施工.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损失计算及其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新旧混凝土结构规范中关干预应力计算方法的不同,总结了各国学者对总预应力损失近似估算值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预应力损失的简化计算方法,为快速合理地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3根模型梁试件的单调静力试验,对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施加体外预应力可以有效提高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但试件的延性有所降低;试件纯弯段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增大栓钉间距可以提高试件的极限变形能力,但对其抗弯承载力的影响不大;试件的抗剪连接程度越低,达到极限荷载时栓钉滑移值越大.结合试验并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有效预应力、预应力筋线型、栓钉间距等对体外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最后,在考虑了预应力筋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外预应力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为体外预应力组合梁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HSLWAC梁收缩和徐变预应力损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梁、1根低强轻骨料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梁进行了持续1年的预应力损失试验,并进行了与普通混凝土对比的收缩和徐变材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小于普通混凝土,后期收缩大于普通混凝土;相同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徐变系数小于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比普通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大.结合编制的混凝土结构时随性能分析程序,基于材料收缩徐变试验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多种规范方法对所做试验和文献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分析对比,建议了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有效监测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短期预应力损失大小是评估整个预应力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对现有预应力损失监测难题及预应力损失计算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短期预应力损失的监测技术。基于此技术,有效监测了直线及曲线孔道梁的短期预应力损失,并与应变片监测值及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监测结果表明:直线孔道梁短期预应力损失率约10% ,曲线孔道梁短期预应力损失约24% ;对比理论计算值,应变片的误差最大接近10.01%,且同一测点处不同应变片最大差值接近10%,数据离散型较大,而光纤光栅监测到的梁内最终有效应力误差最大仅为4.60%,且在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监测性能,可见光纤光栅传感器相比电阻应变片更适合体内预应力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