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桐城麻溪姚氏是有清一代闻名海内的文化望族,闺秀是构筑其家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姚氏闺秀不仅诗人辈出,而且诗歌成绩斐然。姚氏闺秀诗歌的繁荣,与家族的平等意识、家族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女性自身的主体情怀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麻溪姚氏闺阁诗歌的兴盛,是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多重观照意义,为解读女性、解读家族历史、解读时代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清代唱和诗总集的编纂颇为繁盛,可谓当时一种饶有意味的文学、文化现象。从清代唱和诗总集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与作者身份三个方面切入考察,可知此类总集在继承历代唱和诗总集的一般形态的同时,又发展出若干颇有特色的小类型与新面貌;相当一部分还与清代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堪称清代社会历史的缩影与见证,是考察清代诗人唱和、诗坛动态乃至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重要凭依。  相似文献   

3.
朱传华 《科技信息》2010,(10):I0172-I0172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古老的诗歌中不乏对爱情的赞美、歌颂、憧憬、哀叹。而《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社会画卷,必然留下了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编有词选《粤西词见》,是广西词有总集之始,在广西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词选名为“词见”有两重含义,除了看见之外,还含有对广西词史和词人的见解之意,况周颐编选粤西词人词作,是用《粤西词见》来追溯临桂词派兴盛的原因,向世人展示地方词学实绩,传播粤西词人词作。此词选本大致上先按词人时代、辈分顺序,其中又约略再按科甲、仕宦之先后,诸生、布衣等编次,闺秀列于最后,体例有致。这是继承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编排体例,但是坚持了况周颐自己的选词标准。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文学、文化、诗歌的始源,也是漫长的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反映,占文学主导地位的诗歌及诗风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中国文学的方向。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成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对我国古典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是成书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人们常把它比作中国的《诗经》。它们都是本国文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本民族文学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这两部诗歌总集,存在着某种亲缘性,更是可以相互媲美,遥相辉映。《诗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万叶集》中,蕴含着…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魏晋南北朝的文集编纂,是创作实践与目录学传统双重作用的结果。文集中总集、别集有分,产生先后有自,反映了此期文论方法的发展、流变,从中也能管见魏晋与南北朝美学追求的不同旨趣。  相似文献   

7.
李伟 《长春大学学报》2014,(9):1242-124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自然灾害的书写也是诗作比较重要的主题之一。较之其他先秦著作的灾害书写,《诗经》拥有独特的文学特征。诗歌真实再现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历史,更以巧妙自然的表现方式、深沉忧伤的情感以及生动真切的语言记录下多场灾害。  相似文献   

8.
《诗经》作为纪实性的诗歌总集,清晰地记载了上古时期族际交往与融合的史实,揭示出族际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形态和途径,具体模式主要有族际通婚的血缘融合、战争碰撞的文化融合以及人口迁徙的文明融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研究周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乐器名称分类和分布的统计,对音乐活动在周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诗家南龙翼不仅编辑了朝鲜汉诗诗歌总集《箕雅》,更运用他的选诗标准,在《壶谷诗评》中对李杜优劣进行了审美观照,并对朝鲜唐诗学起到了桥梁作用,更提出了79格的诗歌风格理论,不仅揭示出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明清诗学视野中的诗韵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诗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明清诗论家对诗韵的论说,多方面地展开了古典诗韵之论,将南朝以来人们对诗韵的阐说予以了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邓汉仪不仅是清初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出版家,也是著名诗人,其对清初诗歌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诗观》等在乾隆年间受到禁毁,因而其诗歌作品大多散佚。我们通过文献考查,发现邓汉仪结集了《淮阴集》等一批诗歌作品集,这些诗歌别集既是邓汉仪诗歌创作的历程,也奠定了其在清初诗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一定意义上讲,流行文化也并非完全是漂在时代水面上的浮华泡沫,其中也蕴含着能够令不同时代的人群目眩神迷的动人因子和永恒价值。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曲子词价值功能的娱乐性、艺术表现的通俗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大众认同的矛盾性等等方面,与今日流行文化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文化的传世因缘,不仅有助于总结流行文化穿越时空而得到认同的永恒效果,也有助于理解流行文化价值的多面性和多重价值组合,从而对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资源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乾嘉时期的水师名将李长庚,在数十年的缉盗生涯中坚持诗歌创作,留下了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清朝一代水师名将的军事生涯与心路历程,从文学的角度反映出清朝的海防状态和将领心理。其诗作主题丰富,包括海战诗、交游诗、写景诗、咏怀诗等多种题材。其海战诗以诗纪史,真实地记录了海洋战争的现场与将士临战时的心理活动;交游诗感情丰富,包含劝勉、报国、思乡等多种情绪;写景诗意趣盎然,充满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热爱;咏怀诗直抒胸臆,抒发对战事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里取得了许多集大成式的成果,诗歌领域也不例外,不管在作品数量上还是在诗人数量上都超过个了以前的任何朝代,而且出现了众多的诗歌流派和群体。任何的历史现象都不是偶然的,更不会是孤立的,从横向上它受到特有的时代因素的影响,从纵向上这也是历史沉淀的结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下移、民族、社会矛盾激烈、众多文化世家的出现以及诗坛对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宋末女诗人张玉娘《兰雪集》存诗词133首,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皆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作为战争的经历者和受害者,张玉娘的诗词突破了性别局限,希望自己就是挽救国家危亡之人,因而其诗词愈显引人注目。尤其是边塞诗和咏史诗,全无闺阁脂粉气,皆有英雄、"英雌"情,洋溢着一腔爱国豪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子未敢忘忧国"的情志,感人肺腑,令人击节。这在明清之前的中国古代女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能与之相颉颃。  相似文献   

18.
《少年天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历史理性重新审视清初十几年间历史的风云变幻。作品通过皇室与民间两条叙事线索表现出由清初社会动荡而造成的个人与历史的悲剧。同时作者又从女性主义出发,通过女性视角描写了几住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关怀、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咸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维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清末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反缠足内容,就其缘由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缠足使女子受极刑;其二,阻碍女学的发展;其三,致使家庭贫穷;其四,造成种族贫弱。同时,也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如缠足与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不符,遇到火险兵祸之类的紧急状况时小脚不利于逃生,西方传教士的宣传等。诗歌中的反缠足内容乃是反缠足运动的具体体现,故而"以诗证史"是很好地解读手段。反缠足诗与放足运动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