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毛竹竹冠由秆、枝、叶三部分组成。竹秆分枝部分是竹冠的支柱,竹秆上每一个分枝的节和枝、叶合称为一个枝盘。每一枝上着生主枝、侧枝、小枝,各种枝条按一定规律分布在竹秆四周,构成竹冠的空间支架。每一个叶枝上着生3—5片竹叶,均匀分布在竹冠上形成绿色的叶层,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竹冠结构是指竹冠中秆、各种枝条、竹叶的数量及其在各盘枝上的分布。关于毛竹的秆形结构,作者曾作过报道,本文主要论述毛竹竹冠结构的规律性。1979年以来,我们在江苏宜兴县林场,共调查70株标准竹,每株标准竹伐倒后,记录竹龄、胸径、高度、枝下高、总节数、枝下节数、竹冠节数(枝盘数)、竹秆重量以及枝、叶重量等,并按枝盘号调查主枝、侧枝、小枝、叶枝、叶片数等。  相似文献   

2.
竹类植物分枝形成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矢竹(单分枝类型),金镶玉竹(两分枝)和短穗竹(三至多分枝)秆节部芽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得出初步结论:(1)秆节培均仅有一个腋芽。从起源上来讲,秆节部多芽都是由一个腋芽发育,是主腋芽和数个次级腋芽的集合体;(2)秆节部的分枝也系单芽起源。秆节部的多分枝是由一个主侧枝和几个发育在主侧枝上的次级侧枝组成;(3)各种分枝的形成与竹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和主腋芽早期分化有关。秆节上的主腋芽基部节间很短,着生  相似文献   

3.
<正>酸竹属是近年来研究我国竹亚科分类中发现的一个新属,在系统发育上隶属于箭竹族。现报道如下。 酸竹属 新属 图版Ⅰ 乔木,地下茎单轴型。秆直立,圆筒形,分枝一侧节上微有沟槽,秆中部每节分枝3,上部分枝5,秆环微隆起;秆箨脱落性,箨叶小;叶片大小变化,通常较大,侧脉多数,网脉明显。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由3—5小穗组成,小穗柄细长,小穗粗壮,颖片4,小花多数,外稃大,多脉,网脉明显,内稃具2脊,无毛,先端渐尖,鳞被3,无毛,边缘透明,雄蕊6,子房纺锤状,花柱极短,柱头3,羽毛状。果未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竹子营养叶与秆箨之间的关系,揭示竹子不同功能叶器官的结构差异,为竹类植物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信息。【方法】以6种竹子即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慈竹(Bambusa emeiensis)、绵竹(Lingnania intermedia)、香竹(Chimonocalamus delicatus)、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和美竹(Phyllostachys mannii)的营养叶、秆箨和叶枝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的显微结构,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竹子营养叶解剖结构具有指状臂细胞或梅花状细胞的分化,并且具有薄壁维管鞘细胞;秆上部的箨片形态更接近于叶片,而下部的箨片具有较厚的角质层,无叶肉细胞的分化,与叶片形态差异明显。竹子营养叶的叶片、叶柄、叶鞘和叶枝维管束韧皮部的面积占比均高于木质部,与秆箨(笋箨)有显著差异。秆箨(笋箨)的箨鞘与箨片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比更高,虽然秆上部箨片形状和大小都与叶片接近,但与叶片相比,其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比更高。叶鞘和箨鞘的解剖结构与叶片和箨片的有区别,与叶柄的结构基...  相似文献   

5.
毛竹林的立竹度对秆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毛竹林中,单位面积上的立竹株数称立竹度,用每亩竹林中的立竹株数表示。立竹度是竹林结构的重要因子,反映单株竹子所占的林地空间。它不仅影响竹林的生态条件(光、温、水、肥、气等)的变化,而且对竹子的秆形也有深刻的影响。为了研究毛竹林的立竹度对秆形的影响,1980年9月间,我们在宜兴林场20块不同立竹度的标准地中,共砍伐毛竹1060株,选取标准竹826株,按竹林立竹度把标准竹分成七个组,对各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按幂函数式作相关配合,计算出胸径D(cm)与高度H(m)、枝下高H_(c1)(m)、秆重W(Kg),枝叶重W_(b1)(Kg)和枝下节数(Nb1)的关系,参数a、b列于表1中。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竹类植物秆形生长机制,研究利用激素调控竹材纤维生长质量,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20、40、60 mg/L)赤霉素(GA3)处理毛竹实生苗,观察并测定处理后新分蘖竹株数量、秆形及竹材纤维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叶面喷施不同浓度GA3后,新分蘖竹株秆高、节间长和叶片数量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20、40和60 mg/L GA3处理实生苗新分蘖竹株秆高分别比对照(0 mg/L)增长0.56、1.19和1.21倍,平均节长度增加0.49、1.05和1.10倍,叶片数量增加35.61%、48.35%和38.68%; 新分蘖竹株数量、单株节数和地径在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伴随秆形变化,新分蘖竹株竹材纤维质量也有所改变。20、40和60 mg/L GA3处理,明显增加了新分蘖竹株竹材纤维细胞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13.17%、20.68%和21.46%; 但各处理对竹材纤维细胞的宽度作用不显著,从而使得处理后竹株竹材纤维的长宽比增加,有利于竹材纤维质量提升。另外发现,不同浓度GA3处理对竹材纤维细胞的壁厚、腔径和纤维组织比量的影响不显著。分析认为,赤霉素处理能显著改善毛竹实生苗新分蘖竹株的竹材纤维质量,但对提高竹材纤维产量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Gelidocalamus是温太辉先生于1982年发表的竹亚科一新属(竹子研究汇刊第一卷第一期21—24页),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类群。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形态持征,而有别于竹亚科已知的各个属。地下茎复轴型,秆直立,节间圆筒形,无沟槽,单芽多枝,枝短,仅2—5节,当年不再形成次级分枝,通常枝端着生1叶,  相似文献   

8.
巨龙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na et J.Sun)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牡竹属(Dendrocalamus),为云南特有的大型合轴丛生竹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竹种。巨龙竹具有秆形通直和弯曲两个类型。作者对巨龙竹及其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形态解剖学特性、RAPD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毛竹林带状采伐可实现竹林机械化经营,研究不同采伐宽度毛竹立竹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为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模拟机械采伐对不同宽度条带内的毛竹林实施全林皆伐,2020年8月统计试验毛竹林不同采伐宽度带(0、3、9、15 m)内新竹数量、胸径、枝下高和竹高。调查新竹枝、叶、秆生物量,分析伐后新竹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 随着带状采伐宽度的增加,新竹数量先增加后减少,9 m采伐宽度带新竹数量最多,新竹竹高降低,胸径减小,枝下高及相对枝下高降低,立竹鲜枝质量、鲜叶质量、鲜秆质量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带状采伐可以提高立竹出叶强度、相对竹高,尤其增加叶分配占比和叶相对生物量。带状采伐未改变立竹秆-总生物量的等速生长关系,但对枝-总生物量、叶-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产生显著影响,由异速生长关系转变为等速生长关系。【结论】 带状采伐致使毛竹通过生理整合作用权衡各构件资源分配关系,改变其异速生长关系,诱发新竹形态可塑性变化,9 m采伐宽度的新竹数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大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丛生竹种大木竹(Bambusa wenchouensis)种群的生物量结构,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BH)和地径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较大,为总生物量的73.1%,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竹种的相应值。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及其与胸径、地径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鲜秆质量(W1)、全株鲜质量(W4)与胸径(D)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W1=0.370 3D2.092 2和W4=0.512 2D2.039 1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无性系繁殖竹笋的种群消长规律;建立了冷箭竹活笋数、死笋数、总发笋数的消长预测模型;找出影响冷箭竹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得出当年生活笋数与一年生成竹数对第2年的成活竹笋数有显著影响,二年生与多年生成竹数对第2年的死笋数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了解冷箭竹的种群发展和竹种资源数量是预测对大熊猫承载能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冶勒自然保护区大、小熊猫主食竹类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内大、小熊猫均以鹅热竹(Bashaniaspanostachya)为主要食物.经采取其竹叶。竹笋和不同年龄的竹茎进行微量元素测定,并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对Zn,Cu,Mg,Fe,Ca,Mn,K等7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叶和竹笋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于竹茎,尤其是竹叶含量最高,同一年龄竹子在不同季节里和不同年龄竹子在同一季节里其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种——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峨眉玉山竹(Yushania chungii)的叶、笋——幼竹、一年杆、二年杆共208例中的Cu、Zn、Mn、Fe、Ca、Mg、K等七种元素含量。找到了微量元素含量与竹类、竹龄、竹株部位、竹的生长环境(海拔高度、季节)以及与大熊猫食性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熊猫对松花竹(Fargesia sp.)笋细胞壁的利用状况,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研究野生大熊猫食物和粪便中的松花竹笋细胞壁的形态。发现竹笋经过大熊猫的消化后,其细胞壁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变化,薄壁细胞细胞壁变薄,厚壁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都有部分消失、缺损或扭曲。  相似文献   

15.
竹子开花后大熊猫的觅食行为与容纳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喜食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受灾面积占82.2%。开花后大熊猫的觅食行为初是由喜食冷箭竹老笋改为竹秆,2年后下移采食未开花的拐棍竹。受灾初期大熊猫种群数量接近容纳量,1978年以后由于拐棍竹增生,其数量约低于容纳量.本文阐明了区域性的容纳量和如何挽救它们,为保护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卧龙五一棚大熊猫生态研究区85个产量样方中,冷箭竹单株茎高、基径、湿重和干重等数据,建立了冷箭竹单株湿重的经验公式和湿重与干重的折算公式,为研究冷箭竹地上部分的生物生产量和种群动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边大风顶大熊猫的年龄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绝对数量调查表明,在位于小凉山山系的马边大风顶大熊猫野外观察站约20km^2的研究区域里,共有9只大熊猫,其中幼少组4只,青壮组2只,中年组2只和老年组1只,其年龄结构金字塔属于锥形,显示出略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咬节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随机采在熊猫粪便两团。,全部测量其咬节长度,用偏度,峰度和偏峰度联合检验,证明其咬节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为野外大熊猫数量调查和年龄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熊猫作为“国宝”级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过程中受到食竹资源的限制。对大熊猫分布区以外的潜在食竹的营养组成进行研究,与主食竹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筛选出大熊猫潜在的可食竹,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和保护区竹种的引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南林业大学竹园中箭竹属的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元江箭竹(F. yuanjiangensis)、扫把竹(F. fractiflexa)和棉花竹(F. fungosa),簕竹属的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青皮竹(B. textilis)、孝顺竹(B. multiplex)和绵竹(B. intermedia),慈竹属的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牡竹属的大叶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等10种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竹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总能、总磷、钙、能量蛋白比等9个指标,探讨竹叶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季节性变化。【结果】竹叶营养含量中粗蛋白最高的为大叶慈竹(19.54±2.76)%,最低的为元江箭竹(11.64±0.70)%,10种竹叶粗蛋白季节性变化明显; 粗脂肪以孝顺竹的最高(3.59±0.32)%,青皮竹的最低(1.91±0.76)%,粗脂肪季节性变化明显; 粗纤维以棉花竹的最高(43.29±4.10)%,慈竹的最低(37.58±2.45)%,粗纤维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竹叶总能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能量蛋白比以元江箭竹的最高((162.44±10.17)kJ/g),元江箭竹、棉花竹、孝顺竹、云南箭竹的能量蛋白比显著高于慈竹、大叶慈竹、佛肚竹和青皮竹的(P <0.05); 10种竹叶中钙质量分数为(0.85±0.05)%~(0.93±0.07)%,钙季节变化不明显; 总磷质量分数为(0.15±0.01)%~(0.27±0.03)%,粗灰分质量分数为(12.06±4.32)%~(16.16±3.80)%,总磷和粗灰分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结论】通过与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比较,发现云南箭竹、元江箭竹、扫把竹、慈竹和孝顺竹等5种竹子从营养组成上符合大熊猫主食竹的需求,将在实际饲养中进一步验证大熊猫对其喜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