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对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对节奏的认识和掌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指导了音乐实践。由于民族的差别,形成了许多富于特色的节奏形态,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互相吸收并融化在自己的音乐中,大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节奏的情感意蕴是相对的、灵活多变的,不同的节奏形态表达着不同的音乐意境。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音乐节奏教学,是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首先要加强节奏教学与训练。作者从实践中体验到:从浅入深,坚持经常性训练,运用对比方法,加强对特殊性节奏的练习以及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节奏感觉形成,是提高节奏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音频音乐信号的特征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音乐检索、乐器识别等。本文先引入贝叶斯节奏模型,然后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序列蒙特卡罗方法,推断音乐片段的小节和节拍的位置。对不同乐器演奏的、不同音乐速度的、不同节奏模式的音乐,本方法均能有效地提取节奏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音乐的节奏的把握能力会对音乐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要重视对音乐节奏的训练。本文分析音乐节奏产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学习有关于节奏的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5.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角度论述舞蹈节奏的来源,人体动作是产生节奏的原因。从节奏的历史观,说明节奏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绝对、固定、永恒不变的。纵观中西方不同节奏的审美依据,阐述了中国民间舞蹈音乐中,不平均的节奏脉搏。说明了舞蹈音乐的伸缩节奏,来源于舞蹈动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教学是中职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中职音乐课堂如何有效地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模拟幼儿园音乐课堂进行节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歌词的音乐性,是歌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词对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曲式的构思以及节奏与曲调,这就是歌词对于音乐的召示力,它是由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和过程所决定的。它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也就是走向和通向音乐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又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歌词的语言风格、节奏、韵律以及结构。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誉为“五言之冠冕”,除其“悲远之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之外,它独特的音乐般的节奏,也是其魅越千古的原因之一。从《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组织的重复与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重复还是变化都必须源于诗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意图,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是其形成“怊怅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奏虽然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本能,但是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让幼儿通过贴近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等过程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