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社会是过渡型的和谐社会。他们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依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社会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为最终本质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构筑其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并为人类真正幸福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探寻科学的实践路径,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永恒的伦理主题。这个纷杂的世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无所顾忌地去追求幸福,因为人人生而平等。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探讨的政治公正,这种公正存在于自由和平等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生活的自足而整合起来的地方,以政治上的公正为准则追求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相似文献   

4.
两位数学教师喜结良缘,同事赠了一幅横批为“天遂人愿”的贺联: 恋爱自由无三角; 人生幸福有几何。“三角”与“几何”是数学名词,嵌入联中含义双关,既含两人职业,又祝贺他们的婚姻美满,可谓是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学生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主要社会活动,应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幸福。关注学生的幸福不是为他们找乐,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活动状态,使他们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感悟幸福、创造幸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生活、探究生活、群体生活和挑战生活。  相似文献   

6.
抛开经学家和道德家的解诗路径,从文学审美的视角,以《诗经》中《郑风》的21首诗为原始依据,具体分析了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依次是:国君的贤明和礼贤下士,臣子的正直、善良、勇敢、责任心,军人的矫健和年轻人的刚勇和乐观精神,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这些诗歌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记得那是新学期开始,孩子们拿着刚发下来的新书欢呼雀跃,爱不释手。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好心情,我决定将这节语文课改成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先睹为快。他们尽情地读着,交流着,有说不出的幸福与快乐。只要孩子们快乐,我就快乐。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正当我准备结课时,一个小小的插曲悄然而起。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不仅仅是对纲常礼教,对人格摧残的揭露,更是汉末人们追求独立人格与爱情幸福、亲情孝道之间矛盾的反映.刘兰芝、焦仲卿二人既是忠贞爱情的捍卫者也是早期封建纲常礼教的判逆者,他们的爱情悲剧,折射出人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美好爱情的期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一直以世界人权的“灯塔”自居,把自己打扮成维护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卫士,捍卫人权的英雄,扯着“人权外交”的旗号,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和霸权主义政策.在他们看来,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人权问题,因而,“人权干涉无国界”,为他们对别的国家和民族实行经济制裁甚至采取军事行动制造根据.但他们唯独闭口不谈本国的人权问题,对自己的人权状况讳莫如深,似乎只有美国是不存在人权问题的.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我们翻开美国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除了有一套精美的资产阶级人权理论之外,还有一部露骨地践踏人权、镇压人民的编年史.野蛮的种族灭绝早在1776年的独立战争中,美国就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造物主那儿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差不多与《独立宣言》同时,美国又制定并公布了第一个人权法案《弗吉尼亚法案》,规定“一切人生而平等、自由、独立,并享有某些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享有生命和自由,取得财产和占有财产的手段,以及追求和获得幸福和安全”等.处在自由竞争和发展上升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武器,向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制度进攻,也正是以此为炫耀的资本,把人权问题看作是  相似文献   

10.
霍桑《红字》的诞生,成为美国文学进程中重要的一步。本文以95版电影为研究对象,再现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的爱情悲剧,分析了独立勇敢、勤劳自强的海丝特在任何情况下,追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并为之努力奋斗,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宗教文化和追求平等、自由、勤劳勇敢等典型的美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陀恩要耶夫斯基的不幸的婚姻给他们的个性心理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他们在以后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中都产生过自卑心埋。是精神的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幸福。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他们婚恋心理的外化,而幸福的爱情又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伦理学以形式主义而著称,善良意志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康德通过批判经验论幸福主义,深刻地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集中探讨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意志自律以及自由、责任和义务等概念,在善良意志学说中确立了人在伦理领域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墨西哥著名女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成名作品《烈火干柴》讲述了女主人公蒂塔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磨难。小说中的洋葱是墨西哥人日常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食物之一,却似乎暗含着解读这部小说的密码。洋葱每次出现都是蒂塔在寻求幸福自由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经历了一系列身心磨难,在战胜了艾莱娜夫人、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艾莱娜夫人的替代品罗莎乌拉之后,蒂塔终于在地下的世界获得了永恒的幸福和自由。蒂塔如此执着的精神,让这部小说超越了语言的障碍,超越了国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成为了世界文学长廊中一部动人佳作。  相似文献   

15.
孙强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4):433-436,444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6.
羡慕     
正火车看见无轨电车,很羡慕,说:"无轨电车真幸福,它比我自由多了!"无轨电车看见汽车,很羡慕,说:"汽车比我更自由,我头上的两条‘辫子’总在拽着我。"汽车看见轮船,很羡慕,说:"轮船才自由呢,可以在大海、大江、大河里航行。"轮船看见飞机,很羡慕,说:"飞机最自由,在广阔的空中翱翔。"飞机听见它们的话,大笑起来,说:"自由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中小学教师幸福观的内涵置于积极教育的视阈之下,结合对西藏1535名中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描绘了西藏教师的幸福观:(1)排在幸福第一位的是身体健康,其后依次是受人尊敬、时间自由、被人需要、生活体面以及待遇优厚;(2)幸福观的某些内容在性别、城乡、从教时间和海拔上具有显著差异;(3)将身体健康视作幸福的西藏中小学教师没有性别、城乡、教龄和海拔差异。基于此,提出以下西藏教师幸福指数提升路径:第一,从政府层面提供保障,成为幸福的守护者;第二,从学校层面孕育环境,成为幸福的培育者;第三,培养教师的幸福能力,使之成为幸福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黄世瑾 《世界博览》2010,(24):37-37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人是不可能被阻隔的,因为人性中有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的天然向往。  相似文献   

19.
今年8月23日是罗马尼亚人民大喜的日子。他们将在自己的日益繁荣富强的国土上欢庆从法西斯奴役下获得解放的十五周年。中国人民以欢欣鼓舞的心情向兄弟般的罗马尼亚人民热烈祝贺。十五年前的这一天,罗马尼亚人民结束了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岁月,走上了自由幸福的道路。十五年,在历史上只是一瞬间,但是罗马尼亚人民的生活却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光荣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的领导下,罗马尼亚人民建立并巩固了人民政权,肃清了国内反动阶级的残余势力,进行了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以豪迈的步伐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今天,整个罗马尼亚好象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无论在烟囱栉比的城市,还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无论在波涛汹涌的黑海上,还是在松柏葱郁的山林里,到处响彻着自由欢乐的歌声,一千八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文学的人物长廊中,英雄形象不胜枚举。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而人类的英雄可谓灵中之灵。在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人类智慧、力量的象征,表现出人类的伟大力量和崇高精神。然而,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历代作家的笔下,人类的英雄并不是万能的,其结局亦并不是走向自由与幸福,相反,他们往往与悲剧同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他们民族最伟大的英雄之一阿喀琉斯身上设定了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唯一没有被冥河水浸过的脚后眼。两千多年后,中国的吴承恩又给几乎无所不能代表自由勇敢反抗精神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儿。这是作家构思的巧合,还是表明了这些时刻关注着人类生存境况的文学大师对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