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随着碳纤维材料的技术的成熟,碳纤维材料(CFRP)已成为应用于土木工程加固修复中最广泛应用的一种高科技材料。本文简单介绍了碳纤维加固技术的发展,重点对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原理及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碳纤维加固法的主要特征、构成材料的性能、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介绍了碳纤维加固法在混凝土加固中的应用情况。碳纤维加固法是把碳纤维片含浸树脂系粘接剂叠合在混凝土构件的受力部位使之与基体合为一体,从而达到加固目的的一种加固方法,与钢板加固法相比,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施工简便、耐久性好等优良特性,可用于条件严酷、场地狭窄的混凝土结构的维修、加固工程中  相似文献   

3.
对某简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形桥梁进行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用有限元模拟和实际监测两种方法,对比分析了局部加固对桥梁整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桥梁,由于横向连接作用,各片T梁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预应力传递,有效提高了整桥承载力。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桥梁时,碳纤维板与混凝土构件接触部位的纵向、横向和竖向均存在拉应力,有使碳纤维板从混凝土表面产生剥离的趋势。有限元模拟数据与实际监测结果比较吻合,说明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辅助计算。  相似文献   

4.
碳纤维片材(主要是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混凝土技术是目前国内土木界正在大力推广的一种结构加固新技术.而新技术的推广要求一种合理设计方法的提出、本文在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受弯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其设计方法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宏志  赵卓  周洪文  张鹏 《河南科学》2006,24(5):733-736
通过某已使用10年的旧桥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受拉区碳纤维布加固后的破坏荷载试验研究,对受拉区加固后的旧桥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破坏机理、变形性能及极限承载能力等进行了研究,为旧桥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加固设计及单板受力问题的分析解决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高性能结构材料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混凝土受弯构件加固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拓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方法的应用提供依据,通过介绍四种不同类型碳纤维布加固梁抗弯试验研究现状,对已有试验及试验数据的总结、分析,横向比较了普通碳纤维、混杂碳纤维、预应力碳纤维和预应力混杂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特点。得出预应力混杂纤维布对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加固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公路隧道衬砌裂缝的碳纤维布补强效果,同时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加固措施依据,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裂缝补强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通过现场检测某深埋长大公路隧道交叉口段二次衬砌的开裂状况,从地质构造学角度分析裂缝成因表明:衬砌开裂是由于围岩地应力侧压力偏大,侧洞开挖后导致衬砌应力重分布而产生向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而产生局部开裂。基于有限元理论对隧道开裂段加固前后衬砌结构的应力场及位移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碳纤维布的变形状况。结果表明,当二次衬砌开裂后将碳纤维布粘贴于衬砌内表面,由于碳纤维布参与承担荷载,对混凝土衬砌受拉变形起约束作用,碳纤维作为抗拉材料能有效控制衬砌裂缝的扩展。  相似文献   

8.
外贴碳纤维粘贴界面应力集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基层间的有效粘结是确保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成功的关键,也是确定碳纤维片材粘贴搭接长度的依据。外贴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抗弯和抗剪时,粘结界面由于材料介质的突然变化及边界条件不同,在界面会产生较高的剪切和法向应力集中,如果集中效应超过粘结强度时,会产生脱胶导致界面剥离破坏,使碳纤维修复混凝土梁目的失败.,故从解析和数值两角度来研究这种纤维粘结的应力集中效应。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对混凝土结构增强、加固、修复的发展及应用,讨论了碳纤维在使用之前进行表面处理的必要性并通过实验对经过处理的碳纤维的性能进行测试,另外还对加固和修复中用到的基体材料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极为广泛,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变形能力,但提高只能在一定范围有效,采取锚固措施更能提高效果,X型箍锚固效果优于U型箍。试验采用11根通过粘贴不同层数的碳纤维布进行加固,同时比较U型锚固与X型锚固及无锚固三种情况下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敏 《河南科学》2010,28(9):1200-1204
对南京市1993年至2008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日趋协调,但产业结构总体就业效益水平不高.同时提出了关于促进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VAR模型,结合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1980—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在长期内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的正冲击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持续的正向效应,而产业结构的正冲击会对进口结构产生负向效应,对出口结构产生正向效应.因此,应该优化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3.
论地理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一些生动的地理系统演变事例,对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与构型作了总结和探讨,并着重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地理系统结构的影响,提出,要改变系统地理环境的功能,就必须先识别其结构构型,认清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机制,然后才能改变系统要素,调整系统结构,使地理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0~2007年全国数据,利用VAR模型针对中国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逐渐减弱的抑制作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逐渐减弱的负面影响;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冲击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波动贡献较小,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冲击对收入分配结构波动的贡献逐渐增大并稳定。  相似文献   

15.
刘丽 《科技与经济》2012,25(2):96-100
技术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结构可以通过改变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中国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激发技术结构的提升,而技术结构的不断改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因为中国主体技术现代化水平不高,未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主体技术通过技术融合向高度化转变的同时,还要提高非主体技术水平,缩小技术差距,改善技术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巨-子组合结构减震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巨型结构具有很大的整体稳定性和很高的结构效能,其主、子结构各自的受力特点决定了主、子结构的形式、建材、抗震性能要求等可以不同。利用该特点,以钢(型钢)混凝土建造巨型结构的主结构,轻钢构建子结构,形成不同于现有巨型结构和超高层混合结构的真正结构意义上的组合结构。为克服该新型组合结构体系中轻钢子结构过大的荷载响应,在子结构柱下设置夹层橡胶隔震支座,由此构成了巨-子组合减震结构。不同于已有的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本研究的建材不同,也更具实际工程意义。对依据该思想设计的一座70层超高层住宅做了多方案对比计算分析,得出一系列可供工程设计借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结构决定功能,地理新教材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结构建构的科学性。结构合理,功能优良;反之,功能低劣。新课程视野下的地理新教材应该是一个由多重结构、多要素组成的复杂层次系统,从形态结构到程序结构,再到内容结构,彼此间由表及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居民消费支出流向·消费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把重塑的消费结构水平看成是居民消费支出流向消费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额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可以通过几何图进行解释.具体来说,居民消费支出流向是联结消费结构变动、消费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的关联分析的关键概念,消费结构变动、消费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关联关系,而这种关联又表现为单向关联和复式关联,在影响复式关联的因素中制度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制定有效的消费制度,引导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主力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超速发展将引起其结构的重新建构,包括类型结构、地域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学制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重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求,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结构也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错位系指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一致性。三峡区域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为此,试图运用产业结构错位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区域产业结构错位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业结构错位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