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开始研究大王岩画以来,对岩画上的人像内涵及代表意义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但始终没有将其纳入宗教的范畴来进行研究。文章以易学理论对大王岩画人像的性别、内涵进行探索性审读,并参照国内外文化遗址出现的考古文化遗存结合神话史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两巨人像为盘古开天辟地神像、小人像代表女娲及其所繁衍的人类的观点,最终认为大王岩画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王岩画"中"盘古阴阳夫妻"、其足下"神人"与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的比较研究,提出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和远古人类的宗法观念有关。提出有关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的称谓或命名是准确无误的。而且,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大王岩画",应该是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源头可靠的考古证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麻栗坡县城以东发现的大王岩画的形成年代一直是个谜。有说是中国艺术起源200万年以后的作品;有说为新石器时代之作品,有说是4000年前殷商时期之前之作品……本文以该岩画中极具鲜明特征的阴阳符号"■"与仰韶文化、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及远古抚仙湖水下遗址所见同类符号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大王岩画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亦即8000前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王岩崖画是壮族动物圈腾“牛崇拜”的产物和大王岩崖画是壮族原始宗教的“保护神像”两个角度,结合崖画绘制时间和内容,并紧扣壮族的原始宗教,主体人物形象,以及崖画画面的造型特色、艺术风格,证明大王岩崖画,不仅仅是新石器时代云南壮族人民的艺术珍品,还是壮族先民顶礼膜拜的图腾崇拜物。  相似文献   

5.
今宁夏北部很早就是对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宁夏岩画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反映,但岩画对早期狩猎经济形态的反映相对薄弱。由于受到南部农耕文化的影响,宁夏岩画中多有人像和人面像,这一现象代表的内核就是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本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入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本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易经》“系辞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从古天文学的观测中发现的自然变化的规律,它是易学研究的主体部分。我们摒除了宗教迷信给它蒙上的光怪陆离的面纱,还其本来面目,它原原本本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是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可知,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本源于易经的八卦理论。八卦,易纬曰,卦者,挂也,言悬挂物以示人,故谓之卦。八卦是从四正四偶八个方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原始岩画中的服饰表现,反映了早期人类对服饰独特的审美观点.通过分析归纳这些服饰的款式、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特点,表明它们不仅但是对服装的再现,更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宗教、审美、图腾崇拜等社会因素.认为岩画中的服饰是原始先民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与西藏岩画联系最为密切的文献资料应该是敦煌古藏文苯教写卷,这些写卷中记载的苯教传说与仪轨内容,隐晦而曲折地反映了早期羌人西迁、开发藏北草原(藏语“羌塘”)的历史过程;而西藏岩画则以生动而写实的画面,直接表现了羌人西迁及开拓“羌塘”的壮举。研究西藏岩画,不能不特别涉及到苯教仪轨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天南地北     
“再造一个你”美国各地正兴起“再造一个你”的热潮。“再造一个你”是利用电脑印像技术,把人像印在T恤衫上、瓷盘上、月历上、购物袋甚至是钞票上,只要是有平面的东西都可加印上人像。现在美国一些大的购物中心,几乎都设有“再造一个你”专柜,一会儿就能把你的人像印在你买的物品上。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遗产保护高度把握岩画价值内涵 ,分析国外岩画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主张将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和花山崖刻画作为一个整体以“中国岩画”的名义申报世界遗产 ,对世界遗产进行扩展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监控视频图像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分析嫌疑人像。人与物在物理(地理)空间的相伴决定了人像和物像在视频空间中的伴随性生成关系。为分析嫌疑人像可选择、设定和建构嫌疑物像。附属于人像的物像反映了行为人(主要为犯罪嫌疑人)控制支配、携带附着的物品(质)的服饰特征、器具特征、交通特征等情况。挖掘物像的显性或隐性信息,使其成为分析人像,辨识和查缉嫌疑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河北省委党校郭君铭教授所著《易学阴阳观研究》一书,入选"长江学术文献大系"之哲学卷,并于2013年2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易学哲学问题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周易》历来被奉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学术系统和文化现象,而阴阳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太极思维“太极”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易·系辞》中。至于“太极思维”,则是近代科学特别是思维科学发展以后才出现的。即便如此,学术界也解说颇多,难于统一。有的释以阴阳逻辑思维,有的释以辩证思维,还有的说是整体思维、离散思维、圈态思维、日月全息思维等等,都有一定道理,又似乎都不甚准确,难尽其意。太极思维,严格说当称“易学太极思维”,是易学理论在思维领域中反映的产物。它是原始人在长期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将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种种认识综合抽象,凝聚于卦象的  相似文献   

18.
人像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像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人像检测、人像跟踪、人像比对,与其他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较,具有直接、快速、简便、非侵扰和不需要人被动配合的特点。人像识别技术的最新进展就是可以通过摄像机来搜索捕捉识别活动的人像。该技术在金融、政法等系统有着很好的应用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河图》八卦关系论--兼与北京大学易学课题组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易学课题组研定的《河图》中八卦数位,存在四卦有误,主要表现在《离》、《震》、《巽》、《坎》卦性之阴阳与《河图》中的白圈、黑点及其数的奇、偶不能相应、阴阳两仪中阴卦卦数之和与阳卦卦数之和不能相等四大方面,而根据太极生两仪至生成六十四卦的“生生”规律,可以得出并认定八卦在《河图》中数、位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一、阴阳二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具有明显的哲学本体论意义,因为古人把“气”看成是构成万物的本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但它与西方人认识的原子、电子、夸克等物质实体不一样。“气”分阴阳,是阴阳二气的相互竞争、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决定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而原子、电子、夸克似乎不具备这些特性。就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定义,也与“阴阳二气”迥然不同,西方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只承担构成“物体”的“真身”这一责任。所以,我们的祖先所说的“气”这种物质,既不同于原子、电子、夸克之类具体的物质基元,也不同于西方哲学本体论中抽象的物体的“真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