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文章在借鉴前人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席文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反对用欧洲早期科学和近代科学为标准,来评价非欧文明,试图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一种全局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2.
郑鹏 《科技资讯》2010,(35):231-231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论点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然而,17世纪前后由于当时国家、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值观念阻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他撰写的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传统与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李约瑟博士提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也有称之为"李约瑟之谜"或"李约瑟难题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的时间坐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是从何时开始的?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分期问题的进一步考察和研究,论述了把1582年利马窦来华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史起点的理论原则、历史依据和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本文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探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 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 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 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 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 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 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日- 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 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 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 宏章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李约瑟博士既是一 位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人文 主义者,在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虽然 出现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 学家,但很难找到像他那样横跨自然科 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对人类文明产 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 士是中国人民和科学家雪中送炭的老朋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数十年来,他为中国古代文明、为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以及英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奔走操劳,贡献一生。 李约瑟博士以其半个多世纪的精力撰写了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以无数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为近代科学的最终确立建立殊勋。为此,他不但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4月1日~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倡议书中写道:去年5月,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一篇题目为《中国能否第一?》的文章,以“李约瑟之谜”为引子,指出:在公元15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领先于欧洲,但在其后几百年间,中国闭关自守,工商业未能自由发展,坐失良机。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的起步迟缓,又长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究竟是哪些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影响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科研体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与“李约瑟之谜”一道,一直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所关注,也是此次会议所要研讨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选取零星一点与读者分享,并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来表明观点。———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9.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杨振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有机会同大家讨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我很高兴。今天我要谈的是,近代科学如何发源于西方,随后又怎样进人中国的经过。了解这个过程以后,我们就能够对今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公元一五六二至一六三三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汇人。他一生守正不阿,能识时务,为了适应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需要,为了解决国计民生的许多实际问题,他十分重视我国生产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在农业、天文和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对促进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是我国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者。  相似文献   

11.
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系统考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席文解答的分析,指出李约瑟难题所依存的观念语境依然是科学西方主义,只不过是温和的科学西方主义,在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图书推介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0):123-123
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 刘大椿,吴向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定价:39.80元 通过叙述16~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科学文化事件.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艰难前行和最后兴起的历程.回答了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这个“李约瑟难题”,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文化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正陈晓平教授的论文《冯友兰与李约瑟问题》与黄欣荣教授的论文《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很值得一读。陈文探讨了闻名遐迩的李约瑟问题与冯友兰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冯友兰对问题的解答。指出李约瑟问题带来的问题是:很大程度上将作为近代科学的狭义科学与包括古代技术的广义科学混为一谈;而早于李约瑟问题提出的冯友兰问题,涉及更为深刻的问题:数学演绎和实验归纳的逻辑方法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方法论层面,深入到"顺从自然"和"对抗自然"的基本人生取向。黄文探讨了大数据这一热点话题,认为大数据革命是一场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中国大陆无缘?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零的突破,但这种困扰依然没能减轻。三是"钱学森之问",2005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科技工作,主要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的,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反观我国,虽是具有灿烂文化的古国,但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竟然落在西方的后面,因而引致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就使我国近代鸟类学的发展带着明显的文化侵略的烙印。重温这段历史,不能不令我们痛心,不能不感到祖国的兴旺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的靠山,更不能不使我们满怀热情地迎接新文化运动及新中国的诞生,而且要全力以赴地为实现祖国的四化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盛 《科技潮》2010,(7):30-33
现代科学是有用的科学科学 在西方的第一个阶段是希腊科学。这是一种自由的科学,一种内在性科学,它不是经验科学,它是“没有用的科学”。希腊人相信,一门知识越没有用越纯粹、越高贵。但是这样一种科学在历史上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而衰落。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重新发扬光大希腊的科学传统,并且酿造出了另外一种科学类型——就是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现代科学。现代科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它是要有用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外国朋友曾说过:“我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他们在较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的,假使说中国并没有产生一个亚里士多德,我认为,那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在中国可能产生象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P·40,据科学出版社1975年译本)。这位朋友把“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抑  相似文献   

18.
董光璧 《科技潮》1998,(8):29-30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史中古时代曾一度领先世界,进入近代以来越来越落后于后起的欧洲。到了19世纪中叶,面对欧洲殖民者的炮舰威胁,中国人才开始正视自己的落伍,但差距已有300年之遥了。经过150年来的奋力追赶,今天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相差20多年。科学的发展似乎从不顾及它的历史,但历史却总是孕育着它的未来。如何摆脱中国科学事业落后的局面,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保证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认识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困难。当代科学正遭受来自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倾向、高技术评估的困难、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三大挑  相似文献   

19.
橄瑾 《创新科技》2011,(8):42-43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呢?"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其实,无数的学者也提出过相同的质疑。很多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居世界前列,然而,为什么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被欧美人所包揽?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